四大压力让中国研究生陷群体困境

2011年01月30日 来源:长春晚报
二维码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研究生可进可退,进可继续深造,退可找个体面满意工作的时代已经过去了。目前他们面临着严重的就业、学业、经济和心理困境,急需解决。”日前,记者就目前社会较为关注的研究生群体困境问题走访了中共吉林省委决策咨询委员、吉林大学教授、吉林省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所长李云彪,他用自己3年的调研结果证实了这一说法,并提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
    
    就业形势严峻
    
    研究生十年扩招3.6倍
    
    作为中共吉林省委决策咨询委员的李云彪,十分关注研究生的成长环境。近3年,他对吉林省10所高校500多名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生情况进行了跟踪调查。通过调查分析发现,现在的研究生普遍存在着就业、学业、经济和心理焦虑四大压力,陷入从未有过的群体困境。
    
    首先是就业压力日益严峻。研究生一次就业率每年下降10%左右。传统吸纳研究生的单位如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大中型企业等提供的专业技术岗位逐年减少,而大学招收研究生的数量逐年提高,已经从2000年招生39.7万人,到2010年提高到140万人。同时研究生的就业期望值仍然很高。100%的研究生认为自己应该得到个条件较好、适于自己生存,又利于发展的稳定工作。这样使就业岗位竞争激烈,就业形势更加严峻。
    
    学业、生活负担重
    
    研究生成为廉价劳动力
    
    据李云彪介绍,他在调研中发现,很多院校对研究生采取末位淘汰制。论文答辩资格获得者必须在相当于“核心期刊”级别的刊物上发表一定数量的文章,使研究生只好把精力放在写作和发表论文上,影响了学识和专业水平的提高。还有个别导师把研究生当成廉价劳动力来使用,让他们在自己当组长的课题组打“下手”,老师成了“老板”。
    
    此外,现在多数研究生经济负担也很重,生活困难,多数人不仅没有生活补贴,还要缴纳高额学费,没办法只好请求父母支持,或自己打工解决学习和生活问题。
    
    心理压力大
    
    容易走向极端
    
    在调查中李云彪发现,95%以上为自己毕业后的去向焦虑,吃不好睡不着,精神压力很大。研究生是社会中的一分子,其心理与认识方式受个人经历、成长环境、社会环境的影响,尽管许多研究生在学业上是佼佼者,但也不可避免地在人格上存在不完美和缺陷,当遇到挫折与困难时,如果没有得到及时地疏导和帮助,就会发生心理危机,弄不好容易走上极端。近年来,各地出现的研究生个体突发事件,已经反映出,解决研究生心理危机成为不容忽视的问题。
    
    政策支持
    
    助研究生摆脱群体困境
    
    李云彪认为,不能把培养国家优秀人才的研究生教育变得扭曲,使研究生群体在面对各种困境的狭小空间中自我生长。他建议,政府应加强宏观政策的调整与支持,稳步发展研究生教育规模,切实把研究生教育的发展从数量增长转到提高质量的轨道上来;在制定十二五发展规划时,应科学考虑研究生发展计划,不宜年年按百分比增长,招生数量应该从实际出发,有升有降,不搞一刀切。
    
    高等院校应着眼地方经济发展,加强产、学、研合作,培养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层次人才;要加强专门的研究生就业市场建设,不该套用现行的解决大学本科和专科生就业方式解决研究生就业问题。
    
    此外,李云彪还建议,加强研究生需求预测,探索和建立招、学、用结合的学习和就业渠道,杜绝人才培养的盲目性。同时,构建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逐步建立研究生生活保障体系,切实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加强对研究生心理健康的教育疏导,重视和帮助研究生解决生活等方面存在的实际困难。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