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考研专业课心理学的主要特点
2009年08月04日
来源:人民网教育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心理治疗受中国文化影响所反映出的主要特点:
⑴指导式的治疗倾向。
⑵整合的治疗倾向。
⑶顺应自然的治疗倾向。
⑷发展与中国文化相适应的疗法的努力。
四类重要的治疗取向:
⑴分析取向的治疗
主要包括从弗洛伊德以来的各种心理分析疗法,经典的心理分析,新心理分析疗法,以及各种以心理分析为主导的短程疗法。这一取向的治疗主要以无意识动机、领悟、人格重建等为其理论的基石。
⑵存在主义和人本主义取向的治疗
包括存在主义疗法、来访者中心疗法(以后改称为以人为中心疗法)、格式塔(完形)疗法等,这类治疗被认为是“体验和关系取向”的疗法。存在主义疗法强调个体成为一个完整的人的重要性,它是一种强调以多种不同的方法去理解人的内心主观世界的治疗体系,但并未形成一套统一的理论及系统化的治疗技术。来访者中心疗法的理论观点来源于人本主义的哲学。该疗法重视来访者与治疗者之间的关系,认为治疗关系的特定性决定了治疗的效果,一旦来访者与治疗者建立起真实的关系,来访者内在的成长力量就会源源不断地产生出来。完形疗法则采用了一整套技术来帮助来访者注意其目前正在经验着的事物,并协助来访者学会在任何时候都能觉察到自己内心的各种感觉和感受。
⑶行为和认知取向的治疗
包括行为治疗以及各种认知疗法,如贝克(A?Beck)的认知疗法、埃利斯(A?Ellis)的理性情绪疗法等,被认为是“行动取向”的治疗。行为治疗认为非适应性行为是习得的,通过治疗要重新学习新的适应性行为,矫正非适应性行为。治疗中鼓励来访者积极行动,一步一步的实现具体的改变。目前行为治疗越来越重视认知因素的作用,而认知疗法也重视行动在改变中的作用。各种认知疗法均认为导致人出现情绪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原因是不合理的信念和非理性的思维方式。这些治疗重在改变那些非理性的认知,建立理性的人生观。
⑷系统观的家庭治疗
包括了各类家庭治疗,如结构式家庭治疗、系统式家庭治疗,以及不同学派倾向为主的家庭治疗:心理分析家庭治疗、行为家庭治疗等。各种家庭治疗虽各有自己的理论观点与技术方法,但均强调个体问题是系统问题的反映。治疗注重了解个体在成长环境中受到不同背景因素影响的重要性,认为调整个体的家庭或其他使之受到影响的系统,才有助于个体改变的产生。因此这类治疗与上述的治疗不同的地方是治疗并非是个体性的,
而是涉及整个家庭。
心理治疗需要经过的三个阶段:
⑴了解情况、建立关系的初期“心理诊断”阶段。
⑵对问题达到领悟并产生改变的中期“帮助与改变”阶段。
⑶检查并巩固成果的后期“结束”阶段。
这三个阶段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也不可能一蹴而就。
影响心理治疗效果的因素:
⑴在心理治疗的最初阶段,治疗者须向来访者说明治疗的特点、要求及可能需要花费的大致时间等情况,以使来访者明了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取得来访者对治疗者、治疗时间等设置的认同。
⑵来访者是否具有强烈的求治动机,对治疗能否取得良好的疗效具有较大的影响作用。
⑶口头表达能力强、智力高、能与治疗者进行沟通、在治疗的早期阶段就能投入其中、具有心理学的头脑等特点的来访者更可能从心理治疗过程中获益。
心理治疗与精神病学领域工作的主要区别:
心理治疗的工作重点是从心理学的角度寻找障碍的成因,并以心理治疗的理论和方法对其来访者进行工作;而精神科医生则重点从生物学的角度看待障碍的成因,并以药物为主要的治疗方式。
心理治疗与临床心理学的关系:
可以说心理治疗是临床心理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却不能得出临床心理学与心理治疗是同义语的结论。
心理治疗通常涉及到两方面的人员,一方是感受到痛苦的来访者(client),有时也称作病人或患者(patient);另一方是专业的帮助人员——治疗者(therapist)。
自从弗洛伊德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创立心理分析以来,心理治疗已走过一百多年的历程。
从事心理治疗的专业人员在其博士培训期间需要学习会谈技巧、心理诊断、不同心理治疗学派的理论与技术,以及针对各种不同心理问题和障碍特点的治疗等课程和内容。
弗洛伊德的学说的创立标志着心理治疗的真正的开端。
罗杰斯的观点为心理治疗领域吹进了一股清新的空气,同时,也开辟了非医学的心理学家进行心理治疗的先河。
对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学说的有关介绍文章早在20世纪十年代已在中国出现,而且30年代中国已经出现了介绍开展心理治疗与咨询工作的文章。
中国卫生心理协会于20世纪90年代初,成立了心里治疗与心理咨询,以及大学生心理咨询两个专业委员会。
⑴指导式的治疗倾向。
⑵整合的治疗倾向。
⑶顺应自然的治疗倾向。
⑷发展与中国文化相适应的疗法的努力。
四类重要的治疗取向:
⑴分析取向的治疗
主要包括从弗洛伊德以来的各种心理分析疗法,经典的心理分析,新心理分析疗法,以及各种以心理分析为主导的短程疗法。这一取向的治疗主要以无意识动机、领悟、人格重建等为其理论的基石。
⑵存在主义和人本主义取向的治疗
包括存在主义疗法、来访者中心疗法(以后改称为以人为中心疗法)、格式塔(完形)疗法等,这类治疗被认为是“体验和关系取向”的疗法。存在主义疗法强调个体成为一个完整的人的重要性,它是一种强调以多种不同的方法去理解人的内心主观世界的治疗体系,但并未形成一套统一的理论及系统化的治疗技术。来访者中心疗法的理论观点来源于人本主义的哲学。该疗法重视来访者与治疗者之间的关系,认为治疗关系的特定性决定了治疗的效果,一旦来访者与治疗者建立起真实的关系,来访者内在的成长力量就会源源不断地产生出来。完形疗法则采用了一整套技术来帮助来访者注意其目前正在经验着的事物,并协助来访者学会在任何时候都能觉察到自己内心的各种感觉和感受。
⑶行为和认知取向的治疗
包括行为治疗以及各种认知疗法,如贝克(A?Beck)的认知疗法、埃利斯(A?Ellis)的理性情绪疗法等,被认为是“行动取向”的治疗。行为治疗认为非适应性行为是习得的,通过治疗要重新学习新的适应性行为,矫正非适应性行为。治疗中鼓励来访者积极行动,一步一步的实现具体的改变。目前行为治疗越来越重视认知因素的作用,而认知疗法也重视行动在改变中的作用。各种认知疗法均认为导致人出现情绪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原因是不合理的信念和非理性的思维方式。这些治疗重在改变那些非理性的认知,建立理性的人生观。
⑷系统观的家庭治疗
包括了各类家庭治疗,如结构式家庭治疗、系统式家庭治疗,以及不同学派倾向为主的家庭治疗:心理分析家庭治疗、行为家庭治疗等。各种家庭治疗虽各有自己的理论观点与技术方法,但均强调个体问题是系统问题的反映。治疗注重了解个体在成长环境中受到不同背景因素影响的重要性,认为调整个体的家庭或其他使之受到影响的系统,才有助于个体改变的产生。因此这类治疗与上述的治疗不同的地方是治疗并非是个体性的,
而是涉及整个家庭。
心理治疗需要经过的三个阶段:
⑴了解情况、建立关系的初期“心理诊断”阶段。
⑵对问题达到领悟并产生改变的中期“帮助与改变”阶段。
⑶检查并巩固成果的后期“结束”阶段。
这三个阶段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也不可能一蹴而就。
影响心理治疗效果的因素:
⑴在心理治疗的最初阶段,治疗者须向来访者说明治疗的特点、要求及可能需要花费的大致时间等情况,以使来访者明了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取得来访者对治疗者、治疗时间等设置的认同。
⑵来访者是否具有强烈的求治动机,对治疗能否取得良好的疗效具有较大的影响作用。
⑶口头表达能力强、智力高、能与治疗者进行沟通、在治疗的早期阶段就能投入其中、具有心理学的头脑等特点的来访者更可能从心理治疗过程中获益。
心理治疗与精神病学领域工作的主要区别:
心理治疗的工作重点是从心理学的角度寻找障碍的成因,并以心理治疗的理论和方法对其来访者进行工作;而精神科医生则重点从生物学的角度看待障碍的成因,并以药物为主要的治疗方式。
心理治疗与临床心理学的关系:
可以说心理治疗是临床心理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却不能得出临床心理学与心理治疗是同义语的结论。
心理治疗通常涉及到两方面的人员,一方是感受到痛苦的来访者(client),有时也称作病人或患者(patient);另一方是专业的帮助人员——治疗者(therapist)。
自从弗洛伊德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创立心理分析以来,心理治疗已走过一百多年的历程。
从事心理治疗的专业人员在其博士培训期间需要学习会谈技巧、心理诊断、不同心理治疗学派的理论与技术,以及针对各种不同心理问题和障碍特点的治疗等课程和内容。
弗洛伊德的学说的创立标志着心理治疗的真正的开端。
罗杰斯的观点为心理治疗领域吹进了一股清新的空气,同时,也开辟了非医学的心理学家进行心理治疗的先河。
对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学说的有关介绍文章早在20世纪十年代已在中国出现,而且30年代中国已经出现了介绍开展心理治疗与咨询工作的文章。
中国卫生心理协会于20世纪90年代初,成立了心里治疗与心理咨询,以及大学生心理咨询两个专业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