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史考研复习提纲

2009年04月30日 来源:考研教育网
二维码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11.朱熹关于小学与大学的被学内容有哪些论述?
    
    答:朱熹根据人的年龄特点和心理发展水平,把学校教育分为“小学”和“大学”两大阶段。他认为八岁至十五岁是小学阶段,上至王公子弟,下至庶民子弟皆可入学。小学是打基础阶段,教学内容是“学其事”,即从洒扫应对进退开始,将伦常礼教,教给儿童,进而教他们诗、书、礼、乐之文;打好根基。他专门编著《小学》一书,作为这个阶段的教材。朱烹认为十五岁以后是大学阶段,入学对象主要是贵族子弟,也有少数“凡民俊秀”。大学的教学内容是在小学的基础上“明其理”,按照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步骤,使其“明明德”,最后达到“止于至善”的目的。大学的教材主要是“四书”,“五经”。尤其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四书是其基本教材。
    
    12.简述明代八股取士的创立及其对学校教育的影响。
    
    答:明王朝为了进一步以程朱理学统制思想。明太祖与刘基首创八股取士,以八股制义为科举考试定式。“八股l‘特点有三:
    
    ①八股文之试题取于“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
    
    ②八股文章只能依据朱熹《四书集注)“代圣人立言”。不能丝毫阐发己意;
    
    ③八股文章必须采用固定格式的排偶文体,否则不能入仕。明代科举这一变化,使得科举考试更加形式化,也使得各级学校以教习八股范文为主,教育内容更加空疏无用,教学方法更加僵化、教条,造成极为恶劣的影响。
    
    13.王守仁关于儿童教育有哪些积极的见解?
    
    答:明代教育家王守仁高度重视儿童教育,对儿童教育问题提出了许多精辟的见解。
    
    首先,他批评当时的儿童教育存在三大弊端:重机械记忆,不重启发思维;重消极防范,不重积极诱导;普遍采用体罚,摧残儿童的身心。
    
    其次,他从快乐是人心之本的观点出发,主张教育儿童要从积极方面入手,顺应儿童性情,鼓舞儿童兴趣,培养其“乐学”的情绪。
    
    第三,他主张儿童教育要一导之以礼“。”讽之读书“。”开其知觉“。使儿童德、智、体、美均衡发展。
    
    第四,他强调科学安排教学计划,使儿童每天的活动有:定的次序,动静交错,学有余力。
    
    14.明末清初进步教育思想的基本内容和特点有哪些?
    
    答:黄宗羲、王夫之、颜元等启蒙思想家的进步教育思想,主要有以下一些内容和特点:
    
    ①批判理学教育理论。启蒙思想家批判了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教育哲学,主张理欲不可分离,天理寓于人欲之中,强调教育应顺应自然人的本能要求,促进人的个性发展;
    
    ②主张培养经世致用的实用人才。在教育目的上,启蒙思想家强调培养具有挽救民族危亡和治理社会能力的治术人才,反对空谈心性、侈谈伦理的所谓“学力圣人”;
    
    ③提倡实学,重视自然科学和技艺的学习;
    
    ④提倡“主动”、“习行”的教学方法,反对理学家“主静”、“读书穷理”的治学方法;
    
    ⑤主张扩大学校的职权,把学校办成怦议国事、衡定是非的议政机关,充分发挥学校限制君权、发扬民主的作用。
    
    15.评述张之洞“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教育思想。
    
    答:“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中国近代重要的教育思潮和社会思潮。
    
    张之洞在1898年发表的《劝学篇》中把它系统化、理论化,使它成为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的纲领。其基本思想,是说教育首先要传授中国传统的经史之学,这是一切学问的基础,要放在率先的地位,然后再学习西学中有用的东西,以补中学的不足。张之洞把中学的内容概括为经、史、子、集,尤其强调“明纲”,认为三纲五常是中学之本原,以此反对维新派的君主立宪。他把西学概括为西史、西艺、西政三部分。他所理解的西政,并非西方政治,只不过是一些具体的政治设施,如学校制度、武备制度等等。他在维新变法前夕再次强调“中学力体,西学为用”,目的在于强化封建君主专制,反对政治改革,因而这一主张具有明显的保守性、反动性。
    
    但是,这一教育主张在客观上也促进了近代教育的发展:
    
    ①它从理论上论证了西学的有用,为近代西学名正言顺地进入中国创造了依据;
    
    ②它将学校列为西政的首位,有利于牟页引时西方的学校制度和教育理论;
    
    ③选择的向西方学习,有助于维护民族自尊心。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