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史考研复习提纲

2009年04月30日 来源:考研教育网
二维码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6.颇之推关于旱期教育有哪些论述?
    
    答:魏晋南北朝教育家颜之推极其重视早期教育,他认为家庭教育应从胎教开始,纵然做不到胎教,也要及早从幼儿教起。他之所以极力倡导早期教育,主要是认为:
    
    ①幼儿时期是教育的最佳时期。他从幼儿期与成年期的教育效果比较中得出这样的结论:幼儿期心理单纯,精力旺盛,求知欲强。是学习的最佳时期;
    
    ②幼儿期心理尚未定型,可塑性很大;是教育的关键时期。
    
    7.评述隋唐科举制度的产生及其对学校教育的影响。
    
    答:隋代为了强化中央集权制和选拔优秀人才补充官吏队伍,逐渐以分科举人取代了九品中正制度。
    
    科举制度产生了隋炀帝大业二年(公元606年),其主要特点是面向全社会公开考试,录取标准专凭试卷成绩,专重资才,而不是由地方察举。
    
    唐承隋制,进一步从考试程序、科目和方法等方面完善了科学制度,使之在人才选拔以至国家政治生活中占居越来越重要地位。
    
    隋唐科举制度的实行,对学校教育产生极为深刻的影响。一方面,由于选才与育才标准的统一;科举制度促进了当时学校教育的发展:
    
    ①由于通过科举可以取得功名,而进学读书又是参加科举的前提,这就引起社会各阶层对学校教育的重视;
    
    ②科举考试主要是以儒家经典为内容,这对于学校教育教学内容的统一和标准的一致,也具有积极意义;
    
    ③科举科目中有明法、明算、童子、武举等,促进了当时专科教育、英才儿童教育及文武兼备教育的发展。
    
    另一方面,科举又使学校教育成为其附庸,对学校教育产生消极影响:
    
    ①科举考试的内容局限于几部儒家经典,造成学校教育内容脱离社会现实,空疏无用;
    
    ②科举考试的方法僵化、呆板。又使得学校的教学重记诵不求义理,充满教条主义、形式主义的恶习;
    
    ③科举考试把读书、应考和做官三件事紧密联系起来,使得“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等人生哲学支配了学校教育,使学校成为声利之场,严重影响着一般知识分子的思想。
    
    8.评析韩愈《师说》关于教师的论述。
    
    答:唐代教育家韩愈以继承和保卫儒家道统为己任,十分重视教师问题。写下了著名的《师说》。《师说》的基本精神就在于“存师卫道”。它从师与道、道与业、师与生等各方面系统地论述了教师问题。提出了卓越的见解。其主要见解:
    
    ①关于教师的作用与地位。韩愈从“存师卫道”的角度阐述了教师的独特功能,他认为师是“传道”的,儒家的道统是封建社会的精神支往。而道要靠教师来传递,传道须有师。卫道必须先尊师,师与道是密切结合、不可分离的。“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②关于教师的基本任务,韩愈作了经典性地表述,即“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他认为教师的三大任务为:传递儒家道统,传授古文六艺之业,解决学生在学习道与业过程中存在的困惑;
    
    ③关于教师的资格。韩愈认为教师的选择,不应受年龄、地位、资格等限制,主要是用道与业来衡量。谁先有“道”,谁在术业上有专攻,谁就能成为教师;④关于师与生的关系。韩愈提出了“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命题,含有“能者为师”和“教学相长”的意思,确立了新型的师生关系。
    
    总之,韩愈的(师说)在中国教育史上有系统,有创见地阐述了教师问题,是一份宝贵的历史遗产。
    
    9.北宋的三次兴学运动有哪些主要内容?
    
    答:北宋仁宗以后,为了振兴官学,改革科举,曾有“三次兴学”之举。北宋第一次兴学,是范仲淹主持的庆历兴学。兴学内容主要有三:
    
    ①令州县立学;
    
    ②改革科举考试内容,罢帖经墨义,着重策论;
    
    ③改革大学。
    
    北宋第二这兴学,是王安石主持的熙宁、元丰兴学,主要内容是:
    
    ①改革大学,创立“三舍法”;
    
    ②整顿地方学校;
    
    ③颁定(三经新义);
    
    ④设置专门学校;
    
    ⑤改革科举制度。
    
    北宋第三次兴学,是蔡京主持的崇宁兴学,其主要内容为扩充地方官学,续增州县学生,添置算学、书学、画学,使学制更为完备。
    
    10.宋代书院制度的产生及其教学特点述评。
    
    答:书院是我国古代一种重要的教育组织形式,它的名称始于唐代,但只是校刊、收藏经籍的场所。书院作为一种教学机关,是从北宋开始的。由于北宋初期官学荒废。士子无求学场所,宋代理学的传扑也需要有其自身的场所,加之佛教祥林讲学制度的影响,作为教学组织的书院便应运而生。宋代书院有私办、官办和私办公助等多种形式,初期组织比较简易,主持人亦是教学者,通常称为山长,亦有称洞主、院长、堂长。书院的讲学多力求通义理,而不是参加科举,因而在教学上形成与官学不同的显著特点:
    
    ①书院既是教学机关,也是学术研究机关。教学与学术研究紧密结合,是书院最显著的特点;
    
    ②书院建立了“讲会”制度,允许不同学术观点的学者互相讲学。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为百家争鸣精神;
    
    ③书院教学以学生自学力主,在教学方法上,“多采用问难论辩式,注意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自学能力;
    
    ④书院师生朝夕相处,师生共同讨论,共同研究,感情深厚。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