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专业考研复试注重考生语言敏感性

2009年04月27日 来源:北京考试报
二维码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有些留学生在说汉语时,常常将‘兔子跑了’与‘肚子饱了’混淆,请你分析导致该错误的原因。”这道题目出现在日前北京语言大学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对外汉语)面试考题中。据该校人文学院教授程娟介绍,复试面试主要看考生对语言是否敏感,是否具有研究潜力,并考查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记者在面试现场看到,考生通过现场抽签选择问题。考生李菊抽到的问题是“试分析下列留学生的偏误实例:第一句是‘我喜欢你非常’;第二句是‘我有去过长城’。”李菊回答说:“‘我喜欢你非常’是语序错位,出现该问题的原因是,学习者受母语负迁移的影响;‘我有去过长城’的错误原因是,在普通话中人们不是用‘有’表示经历,而是用‘过’表示。学习者误以为“有”是一个形态标记,也是受母语负迁移的影响。”考官对她的回答表示满意。李菊说,她没想到考官会问有关教学实践中学生经常出现的问题。
    
    面对“兔子跑了”与“肚子饱了”这同一个问题,有些跨专业考生能敏感地说出这是由于送气与不送气导致的发音现象,在发“tu”与“du”时两者的区别性特征是前者送气,后者不送气。因为在汉语中,送气与不送气能区别不同的意义,在英语中,送气与不送气不能区别不同的意义。如果考生在回答问题时,注意到了这些语言现象,导师会认为该考生对语言现象很敏感,能抓住问题的症结,尽管专业基础知识尚有欠缺,但这样的考生仍然是有培养前途的。
    
    程娟说,在面试中,面试导师除了考查考生的专业基础知识、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综合素质外,还会结合专业特点,问一些在教学实践中留学生经常出现的问题,以考查考生是否具有培养潜力。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