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意料之中蕴意深远 09考研真题评析(4)
2009年01月16日
来源:中国教育网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4、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对教学工作的启示
(1) 教学适应学生认知的发展
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特征制约教学,教学要适应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特征,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方法等方面充分体现这些特点。
例如,小学阶段的学科教学应充分体现直观性原则,教学上可将言语讲解、演示和有指导的发现经验很好地结合起来,更好地提高学生对抽象知识的理解水平。对于处于形式运算阶段的中学生,他已经能进行更高层次的概念的、抽象的、形式逻辑的推理,开始由具体形象的智力操作,扩展到命题的假设蕴涵、演绎和归纳,以命题形式呈现的概念和规则的学习成为可能。因此,中学教学应适应抽象思维能力渐渐占优势的中学生认知的新发展,在学习新的抽象概念及其关系时,可以省去具体的实际经验这根拐杖,直接理解语言或其他符号陈述与原先学过的抽象概念之间的新关系。 (4分)
(2)如何认识儿童
究竟儿童是主动的学习者还是被动接受环境刺激的机器,这是涉及教育思想中的一个基本问题,根据皮亚杰的理论,我们在教育中就应当将儿童看做是主动的学习者,尊重儿童,发挥儿童的主观能动性和首创性,调动儿童的内因去汲取知识,而不是片面地夸大环境的作用去灌输。 (4分)
【评分说明】本题皮亚杰的发展观和认知发展阶段论部分是得分重点,阐述清楚“适应、同化、顺应、平衡以及图式”四大概念和四个发展阶段可得18分,影响因素共4分,教学建议共8分。阐述理论时仅列出概念未能解释者酌情扣8~10分,教学建议部分如是其他建议,如果理由充分可酌情给分。
3三个图表(柱状图),健忘症患者和控制组的,分别在自由回忆和知觉辨认条件下的正确率,
1)实验目的是什么?
2)分析自变量,因变量?
3)根据三组图表解释实验结果。
【参考答案要点】
1、该实验的目的是考察健忘症病人的外显记忆与内隐记忆是否有分离趋势。自有回忆测验测得的为外显记忆,而词汇辨认对应的则是内隐记忆。
和正常人相比,健忘症病人的内隐记忆是否也受到了相应的损害。实验结果说明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是否可以分离。(5分)
2、(1)自变量有两个:
一是被试类型,包括两个水平:健忘症组和控制组。 (4分)
二是测验方式,或者说是记忆类型,包括两个水平:即外显测验和内隐测验。外显测验采用自有回忆的方式,内隐测验采用词汇辨认的形式。 (4分)
(2)因变量是两种测验的正确率。 (4分)
自有回忆测验:正确回忆的比率。
词汇辨认测验:正确辨认的比率。
3、ABC三图分别表明了可能出现的三种结果:
A图:健忘症病人在两种任务上都显著低于正常人。这说明:无论是外显记忆还是内隐记忆,健忘症病人都受到了损害,比正常人差。 (4分)
B图:健忘症病人在外显记忆任务(自有回忆)显著低于控制组,但在内隐记忆任务(词汇辨认)两组没有显著差异,即结果发生了交互作用。这说明:健忘症病人主要是外显记忆受到了损害,而内隐记忆保持完好;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是可以分离的。 (4分)
C图:记忆任务和被试类型上发生了显著的交互作用。在外显记忆任务(自有回忆)中,健忘症病人显著低于正常人;但在内隐记忆任务(词汇辨认),健忘症病人显著高于正常人。这说明:健忘症病人主要是外显记忆受到了损害,而内隐记忆保持完好,说明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是可以分离的。另外,还能够看出,健忘症病人的内隐记忆优于正常控制组,似乎表明健忘症病人在内隐记忆方面得到了补偿。这进一步说明,不能说谁的记忆更好,而是两组人各自擅长的记忆类型不一样而已。 (5分)
【评分说明】
第1小题,需要答出:两种记忆名称,相应的测验方法,健忘症病人可能的表现,两种记忆的分离,缺1点扣1分。
第2小题,按点自变量、水平,因变量各给4分,每小点2分。
第3小题,回答ABC三图分别表明了可能出现的三种结果时,需要一方面说明统计结果,另一方面说明实验心理学意义。若某部分回答不完整,扣取一半分数。
【真题简要分析】
该题主要综合考查考生三个方面的知识:
(1)实验设计分析技能,具体来说是变量分析和操纵能力。
(2)外显记忆与内隐记忆的差异及其实验验证,核心点在于掌握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研究方式。
(3)统计结果的分析能力。具体来说是统计图的分析能力,隐含了方差分析交互作用结果的解释能力。
相信大家在掌握我们的实验7个模板,这样的题是非常容易做出来的。
4 考心理学,更考心理素质。今年选择偏难,大题便易,导致部分考生无法稳下心绪,心情急躁,可能会对分数有些影响,其实平时我们就和大家反复提醒,考试最后一击考的就是心理素质,谁能撑到最后,谁就会赢,这也给我们所有考生一个启示,考研考的是坚持,平时坚持复习,考场尽力作答,近几年的趋势尤其明显,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和复试的权重加大,初试定生死会越来越淡出,所以尽早培养自己的心理素质及其重要,复试中的面试如果没有一个很好的心理素质,是很难想象能成功的。
(1) 教学适应学生认知的发展
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特征制约教学,教学要适应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特征,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方法等方面充分体现这些特点。
例如,小学阶段的学科教学应充分体现直观性原则,教学上可将言语讲解、演示和有指导的发现经验很好地结合起来,更好地提高学生对抽象知识的理解水平。对于处于形式运算阶段的中学生,他已经能进行更高层次的概念的、抽象的、形式逻辑的推理,开始由具体形象的智力操作,扩展到命题的假设蕴涵、演绎和归纳,以命题形式呈现的概念和规则的学习成为可能。因此,中学教学应适应抽象思维能力渐渐占优势的中学生认知的新发展,在学习新的抽象概念及其关系时,可以省去具体的实际经验这根拐杖,直接理解语言或其他符号陈述与原先学过的抽象概念之间的新关系。 (4分)
(2)如何认识儿童
究竟儿童是主动的学习者还是被动接受环境刺激的机器,这是涉及教育思想中的一个基本问题,根据皮亚杰的理论,我们在教育中就应当将儿童看做是主动的学习者,尊重儿童,发挥儿童的主观能动性和首创性,调动儿童的内因去汲取知识,而不是片面地夸大环境的作用去灌输。 (4分)
【评分说明】本题皮亚杰的发展观和认知发展阶段论部分是得分重点,阐述清楚“适应、同化、顺应、平衡以及图式”四大概念和四个发展阶段可得18分,影响因素共4分,教学建议共8分。阐述理论时仅列出概念未能解释者酌情扣8~10分,教学建议部分如是其他建议,如果理由充分可酌情给分。
3三个图表(柱状图),健忘症患者和控制组的,分别在自由回忆和知觉辨认条件下的正确率,
1)实验目的是什么?
2)分析自变量,因变量?
3)根据三组图表解释实验结果。
【参考答案要点】
1、该实验的目的是考察健忘症病人的外显记忆与内隐记忆是否有分离趋势。自有回忆测验测得的为外显记忆,而词汇辨认对应的则是内隐记忆。
和正常人相比,健忘症病人的内隐记忆是否也受到了相应的损害。实验结果说明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是否可以分离。(5分)
2、(1)自变量有两个:
一是被试类型,包括两个水平:健忘症组和控制组。 (4分)
二是测验方式,或者说是记忆类型,包括两个水平:即外显测验和内隐测验。外显测验采用自有回忆的方式,内隐测验采用词汇辨认的形式。 (4分)
(2)因变量是两种测验的正确率。 (4分)
自有回忆测验:正确回忆的比率。
词汇辨认测验:正确辨认的比率。
3、ABC三图分别表明了可能出现的三种结果:
A图:健忘症病人在两种任务上都显著低于正常人。这说明:无论是外显记忆还是内隐记忆,健忘症病人都受到了损害,比正常人差。 (4分)
B图:健忘症病人在外显记忆任务(自有回忆)显著低于控制组,但在内隐记忆任务(词汇辨认)两组没有显著差异,即结果发生了交互作用。这说明:健忘症病人主要是外显记忆受到了损害,而内隐记忆保持完好;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是可以分离的。 (4分)
C图:记忆任务和被试类型上发生了显著的交互作用。在外显记忆任务(自有回忆)中,健忘症病人显著低于正常人;但在内隐记忆任务(词汇辨认),健忘症病人显著高于正常人。这说明:健忘症病人主要是外显记忆受到了损害,而内隐记忆保持完好,说明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是可以分离的。另外,还能够看出,健忘症病人的内隐记忆优于正常控制组,似乎表明健忘症病人在内隐记忆方面得到了补偿。这进一步说明,不能说谁的记忆更好,而是两组人各自擅长的记忆类型不一样而已。 (5分)
【评分说明】
第1小题,需要答出:两种记忆名称,相应的测验方法,健忘症病人可能的表现,两种记忆的分离,缺1点扣1分。
第2小题,按点自变量、水平,因变量各给4分,每小点2分。
第3小题,回答ABC三图分别表明了可能出现的三种结果时,需要一方面说明统计结果,另一方面说明实验心理学意义。若某部分回答不完整,扣取一半分数。
【真题简要分析】
该题主要综合考查考生三个方面的知识:
(1)实验设计分析技能,具体来说是变量分析和操纵能力。
(2)外显记忆与内隐记忆的差异及其实验验证,核心点在于掌握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研究方式。
(3)统计结果的分析能力。具体来说是统计图的分析能力,隐含了方差分析交互作用结果的解释能力。
相信大家在掌握我们的实验7个模板,这样的题是非常容易做出来的。
4 考心理学,更考心理素质。今年选择偏难,大题便易,导致部分考生无法稳下心绪,心情急躁,可能会对分数有些影响,其实平时我们就和大家反复提醒,考试最后一击考的就是心理素质,谁能撑到最后,谁就会赢,这也给我们所有考生一个启示,考研考的是坚持,平时坚持复习,考场尽力作答,近几年的趋势尤其明显,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和复试的权重加大,初试定生死会越来越淡出,所以尽早培养自己的心理素质及其重要,复试中的面试如果没有一个很好的心理素质,是很难想象能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