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防科技大学首届研究生学术创新之星张冬冬记事

2019年02月02日 来源:新华网
二维码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服务于军队的战略需求、装备需求,军校学员科研创新要向战斗力生成聚焦,而不是追求一味的发论文……”

1月10号,在国防科技大学合肥校区举办的该校首届研究生学术创新之星评选大赛中,研究生院一大队三队2016级博士学员张冬冬侃侃而谈。

曲折生动的研究经历、令人振奋的研究进展和创新点、扎实的科研成果,让评委和观众眼前一亮。最终,张冬冬在多位优秀候选人中脱颖而出,获得了全校十大学术创新之星荣誉。

张冬冬研究的超声速流动,涉及到20世纪经典物理留下的世纪难题——湍流问题。虽然本科期间打下了一些力学基础,但面对这一难题,刚刚进入这个领域的张冬冬仍感到无所适从、踌躇不前。

一开始,张冬冬也想到过换课题,因为这个方向研究内容偏工程应用,不容易发表学术论文,取得学术成果的难度比较大,甚至可能影响博士毕业。

就在他有些犹豫的时候,导师谭建国看出了他的焦虑,叮嘱他说:“要瞄准实际工程应用中急需解决的问题,瞄准军队装备需求中的实际需要,一切从能打仗、打胜仗出发,为战斗力生成服务,才能真正将自己所学为强军目标作贡献。”

听了导师的一席话,联想到自己参军入伍的初心,张冬冬心中豁然开朗,身上的担子也感到重了许多。他暗暗立下决心:一定要让自己的研究成果和所学有助于提高国防科技水平。

从那以后,张冬冬渐渐沉下心来,稳扎稳打地进行研究。

这项研究工作需要开展大量的试验,并且试验对环境的要求非常苛刻,而夜里的气候条件是开展试验的最佳时机。2016年下半年,他在试验场做试验期间,只能抓住晚上仅有的理想天气条件开展试验。

于是,那段时间,张冬冬养成了晚上在试验场通宵加班做试验的习惯。试验场地理位置偏僻,周围人烟稀少,生活条件比较艰苦。为了抓紧时间,张冬冬只能天天晚上在这里过夜。

很快,张冬冬迅速掌握了很多专业实验员才能担当的试验操作,如激光器的调试和维修,风洞设备闸板阀故障的处理等,每当实验员体息期间,他仍能高效推进试验工作,加快了研究进度。

“晚上虽然容易犯困,但也是最容易出成果的时候。因为晚上试验场特别安静,这样的环境容易使人深入独立思考问题,很多灵感也是这时候如电光火石般在脑海里闪现的。”张冬冬说。

后来的结果确如张冬冬所说,那些熬夜加班获得的试验结果都是比较好的,他先后在国际应用物理权威期刊《 Applied Physics Letters 》上发表了两篇高水平论文。

在超声速流动显示化相关试验中,由于气态流体是不可见的,如台风。要想研究流体中漩涡结构的相互作用,流动的可视化非常重要。

想法虽然美好,试验前期设计的也似乎完美,但一开始,始终无法将不可见的流动可视化,无法获得流动的漩涡结构。

张冬冬当时找遍了常规试验操作可能的所有原因,仍然得不到想要的结果。

看着2016年12月底的试验截止日期临近,张冬冬如坐针毡。

有天晚上加班太久,结果却不理想。正好妈妈打电话过来,张冬冬一下没控制住就哭了。

男儿有泪不轻弹,其中的艰辛或许只有自己知道。

母亲的安慰与鼓励让他重拾了信心。第二天他重新整理思路,寻找合适天气,采用加湿设备,终于获得了与理论证明一致的试验结果。

这项成果在后来申报了两项国家发明专利,在实际工程应用中具有较好前景。

“抬头是山,路在脚下”,是张冬冬的人生格言。一路走来,他说:“认定目标,脚踏实地,继续下去,就是对这句话的最好诠释。”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