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政治)

2003年10月27日
二维码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1、 2003年3月20日美国发动了旨在推翻萨达姆政权的第二次海湾战争,其目的是宣称“推翻独裁政权”、“恢复民主秩序”,请结合学过的知识,谈谈如何认识美国对伊拉克发动的此次战争。
答案:2003年3月20日,伊拉克战争爆发,此次伊拉克战争是在未经联合国的任何授权,且遭到全世界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反对的情况下由美国主导发动的,显然是师出无名。
美国发动此次战争绝非像他所宣称的是为了“恢复民主秩序”而是有其深远的战略利益考虑的。
(1)、“倒萨”是美国全球战略的需要。美国扬言,21世纪将是由民主的美国领导并由民主国家组成的世界,要称霸世界就必须控制欧亚大陆。而地处地中海和阿拉伯湾的伊拉克是连接亚、非、欧大大洲的陆地桥梁,起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如果美国通过“倒萨”成功,就可以在伊拉克建立亲美政权,那么美国从亚洲到地中海沿岸,几乎不存在美军不涉足的地方,从而“盘活”它的全球战略,并能在中东地区筑起一道所谓的反对“伊斯兰恐怖主义的堤坝”。
(2)、“倒萨”是美国推行新中东战略的需要。美国在中东的战略构想是:阻止威胁地区稳定和能源安全的因素,消除对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所构成的威胁,确保美国及其盟国在该地区的利益,并在整个地区逐步推行美国式的民主政治,美国认为萨达姆政权的存在对它实现上述战略目标构成了威胁。
(3)、“倒萨”也是美国保证能源安全的需要。为确保美国及其盟国的能源安全,美国也必须倒萨,伊拉克是石油和天然气储备大国,因此,如果美国控制中东并控制中亚,就等于控制了未来世界石油输出管道的主要阀门,对美国实施全球战略意义十分重大。
(4)、“倒萨”布什政府内政的需要。布什政府成立以来,在内政上毫无建树,在声望日跌的情况下,“反恐”成了布什继续掌握内政主动权、保持“民望”和权力的唯一法宝。
美国和英国对伊拉克的军事打击是一场人道主义的灾难。尽管美国在军事上占有绝对优势,但是从道义上讲,美国已经输掉了这场战争。美国在缺乏证据和联合国授权的情况下,绕过联合国,单方面对伊拉克动武,自然有悖于公理,是逆世界潮流而动,其结果势必会失去人心,尤其是会在阿拉伯民众心中布下新的仇美种子,导致阿拉伯世界的反美情绪上升。
今年发生的“倒萨”战争,也是美国对其新安全战略提出的“先发制人”理论的首次实践。从法理上说,“先发制人”不仅在理论上否定了现行国际法体系赋予主权国家的平等地位,而且还超越了联合国宪章赋予的主权国家自卫权。因此,一旦这种理论成为现实,就会使国际社会面临双重问题:
(1)、美国试图凌驾于国际体系之上,把自己作为法律的准绳,并根据此制定国际规则;
(2)、先发制人的战略若成为各国普遍仿效的国际规则,那么国际政治秩序将陷入困境,国际形势将更加动荡不安。
这场战争还表明,美国企图利用它的国际主导地位,推行美国的利益和价值观念,从而建立更有利于自身的国际规则和机制。美国的这种做法后果是导致国际集体决策机制的严重弱化。联合国在重大问题上的作用被不断削弱。美国抛开联合国的单边主义,会使其他国家对联合国的信心减弱。这个变化会产生第二个更严重的转变,那就是很可能会产生新一轮的世界性的军备浪潮。因为各国认识到,依靠联合国保护不了自己,自然会希望通过加强自身的军事力量来维护自身的安全,这样就会破坏冷战以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流。
虽然这次战争美国绕过联合国单独发动,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和在世界各国中的威信,但应该看到,在这场斗争中,联合国对于美国的单边主义还是起到了一定的牵制作用,它反映了绝大多数国家反战的愿望,使美国希望授权动武的新决议始终没有得到通过,使美国发动的战争失去了合法性,这体现了联合国并不是美国的工具,美国在联合国的霸主地位受到了挑战。
总的来说,由于世界力量的失衡,联合国还无力阻止美国发动战争,但美国也无法挟联合国以令世界。联合国在今后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仍是十分重要的。
2、 1991年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一度采取“一边倒”(倒向西方)的外交政策,但90年代中后期,开始奉行全方位外交,谈谈你对俄国外交政策前后变化的认识。
答案:1991年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曾一度采取向西方国家一边倒的外交方针,试图最大化争取自身的国家安全利益,但因西方大国(美国为代表)对俄罗斯的发展戒备重重,持消极合作态度,促使俄罗斯在90年代中后期开始转变外交政策,重视发展同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的关系,努力维护俄罗斯的国家利益,争取发展经济并恢复它的世界强国的地位。
调整后的俄罗斯的对外政策的基本方针是以西方为重点、东西兼顾的“双头鹰”战略。
促使俄罗斯调整其对外政策的原因主要有:
(1)、俄罗斯一边倒的亲西方政策,使俄罗斯在国际舞台上缺乏发言权,在重大的国际问题上无所作为,国际地位日趋下降;
(2)、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经济下划,俄罗斯希望通过外交战略支持西方,来换取西方国家对俄罗斯的援助,但结果令俄罗斯深感失望,西方国家处于对俄罗斯强大的畏惧,所承诺的援助往往是口惠而实不至,使俄罗斯国内对西方的不满情绪日益加强,强烈要求奉行独立的对外政策;
(3)、伴随着俄罗斯经济的逐步恢复,俄罗斯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加强,民族主义势力抬头,同样促使俄罗斯政府修改其对外政策。
俄国外交政策的核心是捍卫俄国家主权,维护民族独立,提高俄国在国际政治舞台上的地位。它所采取的外交政策有利于俄国的经济建设,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3、 美国总统在发表的国情咨文中宣称,失败的国家”和传统的现代国家构成对世界的严重威胁。如,阿富汗、伊朗、伊拉克、朝鲜等国,西方国家对付威胁的最好办法是进行“先发制人”的武力干涉,通过殖民主义来解决“问题国家”和“无赖国家”的混乱问题,针对以上看法,谈谈你的认识。
答案:以上是美英提出的“新帝国主义”论的主张内容。新帝国主义就是与世界各国和人民为敌的经济权力和军事权力,它的目的是将全世界都置于西方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的控制和统治之下。
新帝国主义论的主要特征是“先发制人”和军事干涉合法化。这种理论彻底否定民族自决权和国家主权平等原则,主张按照英美式的‘自由民主”体制重组世界秩序。
新帝国主义论的主要主张是:一、把当今世界各国分为三类,其中“失败的国家”和传统的现代国家构成对世界的严重威胁。如,阿富汗、索马里、伊朗、伊拉克、朝鲜等国;二、西方国家对付威胁的最好办法是进行“先发制人”的武力干涉;三、通过殖民主义来解决“问题国家”和“无赖国家”的混乱问题;四、国家主权有限。
新帝国主义论再现的原因是:一、冷战结束后的美国起主导作用的世界格局为新帝国主义论的产生提供了温床;美国的政治和经济地位受到一些发展中国家人民的挑战;“反恐”成为美国实行新帝国主义的借口。
英国和美国倡导的新帝国主义理论遭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批评。有识之士普遍认为,一、新帝国主义是一种冒险政策,它所宣扬的武力、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是极其危险的。违背了反殖民主义的历史潮流,必将付出巨大的道义代价和物质上的代价。二、美国英国推行新帝国主义将激化各种矛盾。例如,美国对阿富汗的战争已经使各伊斯兰国家走向两个极端:其领导人追随美国,而一些民众则同情阿富汗人民和本拉登。再者,美英采取的政策与美国的一些盟国在政治理念上发生了分歧,另美国与欧盟的关系渐行渐远;三、布什政府对世界形势的估计是错误的。美国指责有些国家“落后于时代”,其实,美国才是真正落后于时代的国家,因为当今世界的主潮流是要公正合理的全球化和全球治理,而不是“美国统治下的和平”。
4、 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潮流,但人类社会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确定因素也在增加。结合学过的知识,谈谈如何认识和分析今后一个时期国际局势的基本态势。
答案:
纵观国际形势,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的主题,但这两个问题至今一个也没有解决。总体和平、局部战争,总体缓和、局部紧张,总体稳定、局部动荡,是今后一个时期国际局势的基本态势。
但人类社会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主要原因是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没有根本改变,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确定因素在增加。
(1)、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新的表现,一些西方国家鼓吹“人权高于主权”、“人权无国界”、“主权有限”和“主权是过时的概念”等“新干涉主义”论调,为干涉他国内政、侵犯他国主权提供理论依据;混淆反对恐怖主义的界限,无根据地指责一些国家是恐怖主义国家,随意扩大反恐范围,为其推行霸权主义扫清道路;出台“核态势评估报告”,提出“预防性干预”和“先发制人”的战略。
(2)、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的因素相互交织、恐怖主义危害上升。恐怖主义不仅威胁发达国家,而且也危害到广大发展中国家和地区。
(3)、民族、宗教矛盾和边界、领土争端导致的局部冲突时起时伏起。
(4)、南北差距进一步扩大。
(5)、美国的单边主义上升引发了一系列的新的矛盾。
针对以上国际局势特点,中国共产党的16大报告提出了我国顺应历史潮流的四点主张:
(1)、主张顺应历史潮流,维护全人类的共同利益;
(2)、主张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3)、主张维护世界多样性,提倡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发展模式多样化;
(4)、主张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
以上四点主张充分体现了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5、 全球化已经成为世界的主要发展趋势,但反全球化浪潮也日趋激烈,孰是孰非,谈谈你的认识。
答案:
反全球化思潮和运动兴起的原因:
由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的经济全球化,在很大程度上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内在矛盾向全球急剧扩张的集中表现,拉大了南北差距。一些弱国,特别是一些非洲国家在经济全球化大潮中面临边缘化的危险。
同时,在全球化进程中,前几年金融危机接连爆发,致使有关国家经济发展受挫,失业率升高,工资水平下降,贫困人口剧增,对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造成巨大冲击。
在西方发达国家内部,不同社会阶层在全球化进程中的得失差别十分悬殊。造成新的社会不公正现象和新贫困。全球化的推进是以近年来高科技的迅猛发展为背景和动力的。由于不同群体对新科技革命的适应能力大相径庭,部分传统产业被淘汰后,传统产业工人和低技能者因不能适应这一社会变革而利益受损。这些全球化进程中的“弱势群体”,把参加反全球化运动作为发泄不满的出气口,成为西方反全球化运动的主体力量。这也是反全球化运动的主力在欧美等发达国家的主要原因。
反对全球化的主体及其基本观点:
近几年,在发达国家出现一些激进的反全球化运动。一些环保、人权、劳工等非政府组织一再发动反对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大规模抗议示威活动,这些激进的反对全球化运动的参加者成分庞杂,最主要的是在全球化潮流中利益受到损害的弱势群体,以及部分对现存制度和秩序不满的人。
反全球化思潮和运动的影响及发展趋势:
反全球化既是一种社会思潮,也是逐步发展成为世界范围的一种有组织、有规模、有目的的社会运动,已成为当前国际政治的一个重要现象,引起国际社会的普遍重视,八国集团领导人迫于反全球化示威者的压力,也不得不专门发表声明,强调全球化必须以全人类的共同福利为出发点。一些西方国家已开始意识到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负面问题的严重性,表示要关注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承诺对最贫困国家减免债务。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也表示要听取抗议者的意见和建议,对自身机制和政策进行改革。
但是,在当今以西方为主导的国际舆论界和国际政治中,反全球化思潮和运动毕竟还是支流,其实际影响是有限的,全球化迅猛发展的势头和根本方向不会因此而逆转。
全球化加速发展产生的矛盾与冲突会进一步加剧,这样一来,各种反全球化力量将继续存在并呈扩大之势,在更广的范围内继续对全球化进行批评和抗议,其声音和力度还将会逐步走高。为扩大影响和施加压力,各种形式的反全球化抗议活动还会频繁发生,但反全球化将加强行动协调,逐步走向国际化、理性化和机制化。
反全球化思潮和运动的利弊:
对反全球化要辩证地分析和看待。反全球化的产生和发展,有利于促使国际社会对全球化带来的负面影响和未来发展方向进行反思,其矛头主要指向西方发达国家和现行不公正的国际经济秩序,对西方发达国家在全球化进程中的不公正做法是一个有力的牵制,也促使相关的国际机构对自身进行改革和完善,有利于推行全球化进程的民主化,使全球化朝着更加公正、合理、透明、可控的方向健康发展,进而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
但反全球化运动也有偏激甚至消极的一面。有些反全球化群体只注重集团利益,目标偏激,抗议活动的方式简单、生硬、粗暴,表现出极端主义的倾向。参与反全球化的主体成分庞杂,某些组织与民族主义、排外主义及其他极端主义力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对国际社会的稳定将造成消极影响。特别是发达国家的某些反全球化组织和群体,要求发达国家对包括我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实行普遍的贸易保护主义,这将直接影响我国及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切身利益。
6、 经济全球化在给发展中国家实现后发跨越式发展提供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请结合学过的知识,谈谈如何认识经济全球化的曲折性。
答案:由于各国在世界经济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面临着不同的境遇,在发达国家占尽经济全球化发展先机的同时,发展中国家面对经济全球化却是利弊共存,机遇和挑战同在。
就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来看,主要表现在:
(1)、有利于发展中国家获得比较好的贸易条件,有利于扩大出口;
(2)、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吸收国际资本和先进技术,弥补自身的资本技术不足;
(3)、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加速本国工业化进程;
(4)、有利于利用海外资源,参与跨国投资。
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带来的挑战表现在:
(1)、发展中国家对国际经济依赖性增强,容易受到国际经济波动的影响;
(2)、外来资本和跨国公司投资增加,冲击着本国的民族工业,并影响到国民经济的控制权;
(3)、国际资本流动的增加容易带来金融风险;
(4)、发展中国家受到发达国家主导的国际经济规则和秩序的制约。
由于发达国家在国际投资、贸易和技术等方面占据主导地位,经济全球化总体上有利于发达国家,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导致南北经济技术不断扩大,总体上削弱了发展中国家的国际经济地位。此外,发达国家利用在经济全球化中的主导地位加紧推行政治、文化霸权和经济上的新殖民主义,导致南北之间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更加不平等,势必引发一系列新的矛盾,导致国际社会的动荡。因此,必须正确引导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其朝着共存、共赢、平等、公正的方向发展,最根本的是要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7、 国际恐怖主义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的主要危害,结合学过的知识,谈谈中国在对待恐怖主义问题上的态度与立场。
答案:恐怖活动并非有人一时冲动所为,或者是一个偶然事故。恐怖活动一般是 由非国家行为或者非法的地下组织所从事的有预谋、以手无寸铁的平民为主要袭击目标、试图在一定范围内制造影响以达到其政治目的的暴力活动。
有预谋、有政治目的、伤害平民以及非国家行为或者地下组织这四个要素将成为国际社会今后就恐怖主义定义问题进行磋商的重要基础,这是因为,这些要素在很大程度上揭示了恐怖主义的本质。
恐怖主义是危害世界和平与稳定的一大公害,中国一贯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并积极参与国际反恐。中国已参加了绝大多数国际反恐公约,并批准了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缔结的《打击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极端主义上海公约》。中国主张,联合国和安理会应在国际反恐问题上发挥主导作用,针对恐怖主义的军事行动应目标明确,避免伤及无辜。一切行动应符合《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及其他公认的国际法准则,有利于维护地区及世界和平的长远利益。
恐怖主义属于极少数极端邪恶势力,绝不代表任何民族或宗教,所以不能将恐怖主义与特定的民族或宗教混为一谈。“东突”恐怖势力受到国际恐怖组织的训练、武装和资助,反对“东突”是国际反恐怖主义斗争的重要方面。
中国主张各种反恐的努力必须符合联合国宪章以及其它得到普遍承认的国际关系准则的目标和原则。这些努力必须致力于地区以及世界范围的和平、稳定和发展。
对恐怖主义的行动范围不能随意被扩大。恐怖主义不能随意加之于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任何国家和地区也不能施用所谓的双重标准。我们不仅要对表面的恐怖主义作斗争,而且还要根除其背后的最终原因——贫穷及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
美国反对恐怖主义的真实战略目的在于对新世纪世界政治秩序重新洗牌,把世界纳入美国主导的政治秩序之中,实质上仍然是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表现,中国对此持反对态度。
8、 国与国之间构筑伙伴关系已经成为外交工作的重点,结合学过的知识,分析中国与他国构筑的伙伴关系、产生原因及对国际政治产生的影响。
答案:伙伴关系是指在国际交往中,国家间为寻求共同利益而建立的一种合作关系。中国外交关系中的各种伙伴关系的名称有多种不同的表述,反映出它们在性质上有不同程度的差异。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1)、战略型伙伴关系。主要是指中俄、中法间的战略伙伴关系。建立这种伙伴关系的国家具有较为相同的战略目标,有着广泛的共同利益,在重大的国际问题上,有一致或相近的看法,双方没有根本的利害冲突,在许多领域(包括军事领域)有良好的合作关系。这种伙伴关系不会受社会制度、价值观念的影响,也不是权宜之计,而是长久的,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合作的伙伴关系。
(2)、合作型伙伴关系。主要指中国同加拿大、泰国、韩国、墨西哥、巴西等国建立的伙伴关系。中国同这些国家没有根本的利害冲突,在国际关系中有着广泛的共同利益,进行日益深入的合作,这种伙伴关系以互惠互利、友好合作为基本特征。
(3)、协调型伙伴关系。主要是指中国同东盟、英国等国家和组织建立的伙伴关系。中国同这些国家有许多共同的利益,但双方在一些问题上还存在分歧,相互间的信任程度还需要进一步增强。
(4)、建设型伙伴关系。主要指中国与美国、日本、印度等国建立的伙伴关系。这些国家在战略上将中国作为潜在的对手,双方在一些重大问题上有明显的分歧,这些国家虽然有不同的战略目标,但是在维护全球稳定和地区安全方面,具有相同的利益,因此,它们必须与在国际事务中有重大影响力的中国协调和发展双边关系,为此,双方需要共同努力,求同存异,
经过“建设性”过程,最终建立起真正的伙伴关系。
中国发展伙伴关系的主要背景包括:
(1)、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要对话而非对抗,要合作而非冲突”是伙伴关系战略兴起的时代背景。
(2)、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经济因素在国际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提高,国际竞争从军事对抗转向以经济实力为核心的综合国力竞争,为伙伴关系的建立提供了条件。
(3)、区域一体化的发展。区域一体化是全球化的必经阶段,它是地理邻近的国家利用地理优势开展区域内合作的国家关系现象。在区域一体化组织内部,成员国可以较好地发展友好合作的伙伴关系。对中国来说,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对伙伴关系战略具有重大意义。
(4)、国际关系的伙伴化。全世界已经有近一半的国家宣布同别国建立或打算建立某种伙伴关系。可以说,从世界范围看,国家间关系正趋向伙伴化。
(5)、国内因素。构筑伙伴关系是中国国力不断提升的必然结果。当前,中国的目标是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营造有利的国家环境和局面,而伙伴关系战略无疑是处理同其他国家间关系的最佳选择。
(6)、理论基础。平等、合作、互利、依存是伙伴关系的基石,而这一点与邓小平同志的国际战略思想是相符合的。
伙伴关系的内容和特征:
伙伴关系的建立是以双方自愿为起点,以公开承诺为形成标志,以首脑外交为建立途径,以多层对话为合作机制。中国积极营造的伙伴关系的本质是协商与合作,提倡国与国之间的和平协商,主张国与国之间的友好合作,坚持国与国之间的平等对话,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的维护国家利益。
互不为敌,是伙伴关系建立和存在的前提。
双方具有共同的利益,这是伙伴关系的基础。
双方各自有为寻求这种共同利益而进行合作的愿望,这是伙伴关系的动力。
中国与世界大国和地区建立的伙伴关系具有以下特点:
(1)、平等互利、相互尊重;友好协作、互不对抗;不针对、不损害第三国。
(2)、着眼大局,面向未来,不因分歧和矛盾影响国家关系的健康发展。
(3)、推动以经济贸易、科技交流为重点的多领域合作。
(4)、建立以元首互访、总理会晤、热线联系等多方沟通协调机制,主张以协商和对话方式,通过谈判解决存在的分歧和争端。
中国与其他国家建立的伙伴关系是与集团或同盟关系、势力范围关系、争霸关系、大家庭关系、不结盟关系等迥然不同的新型国家间关系。
发展伙伴关系的意义:
(1)、可以使中国更好地参与国际事务,更加全面和深入地融入现行国际体制。进一步树立负责任的爱好和平的大国形象。
(2)、有利于推进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的国际新秩序的建立。
(3)、建立伙伴关系,符合中国的国家利益,有利于中国发展和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和周边环境。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