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名称: | 劳动关系(本科(普通教育)类) |
专业介绍: |
专业名称:劳动关系(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修业年限:四年 培养层次:本科 授予学位:管理学学士 人才培养目标 劳动关系本科专业培养契合中央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总体要求,以深厚劳动情怀、多元知识体系和综合实践能力为基础,培养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具备国际视野、人文素养、创新意识、团队精神和沟通技能的劳动关系人才。致力于为企业培养具有解决劳动关系合规和风险防范的员工关系管理专家;为工会培养具有工会意识、熟悉工会工作各模块、全流程的未来工会专家;能够在人力资源管理业务部门与社会保障部门迅速适应工作的专业型人才;以及各类从事劳动风险防范化解和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工作的特殊技能人才。 师资情况及名师介绍 劳动关系专业现有专任教师11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3人。全部教师具有研究生以上学历,博士学位教师10人,占91%;4名教师具有海外访学经历,占37%。依托学院师资力量,劳动关系方向校内研究生导师9人,其中教授5名,副教授4名。 闻效仪,教授、经济学博士、博士生导师、校党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校学术委员会委员。兼任教育部工商管理专业教指委委员,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特约研究员、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劳动关系分会常务理事、中国劳动学会劳动科学教育分会常务理事、国家社科基金评议专家。研究领域:中国工会体制、集体协商理论与实践、劳动争议与职工群体性事件。在《社会学研究》、《British Journal of Industrial Relations》等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60余篇,主持多个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全国总工会、广东省总工会等委托课题项目。担任多家工会组织、政府机构和企业顾问。
课程设置 鉴于劳动关系学科是多学科知识交叉形成的边缘学科,其专业培养方案以经济学、法学、管理学和社会学作为四大学科支柱,主干课程或称专业基础课均围绕这四个学科设置,其中包括劳动关系概论、西方经济学、劳动经济学、劳动法、人力资源管理、社会学概论、劳动争议处理制度与实务、比较劳动关系与国际劳动标准、统计学原理、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等课程。公共基础课包括微积分,概率论,线性代数和计算机等课程。 各门课程强调实践,强化案例,强培技能,突出教学中的实践环节。在实践教学、实验教学、双语教学等方面凸显特色,使学生达到培养规格,力求使学生具备相应的实务工作能力。
专业特色与专业综合改革情况 劳动关系专业是国内第一家劳动关系普通本科专业,是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教育部特色专业,北京市特色专业建设点。劳动关系专业是适应中国社会转型和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建立在经济学、管理学、法学和社会学的学科平台上的交叉应用型学科。 1.深耕课程体系建设,建立综合全面的知识基础。 2.强化以实践教学模式,让劳动关系人才在毕业之后更加具有竞争力。打造“三提升”路径:提升对劳资矛盾和争议原因的精准判断能力,提升对劳动关系管理实务的运用能力,提升对劳动法务工具的驾驭能力;建立多种专业实践基地和实验室,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 3.引入新教学技术推动教学理念的实践。推动更加适应“00后”的教学方法与模式,探索针对“05”后的教学思路与方向,全力实现教学中有趣、有料、有心的融合。 4.以本科生导师制为依托,构建系统的学生培养体系。
往届优秀毕业生简介 崔天译:2015届毕业生,北京市优秀毕业生。2015年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攻读法律硕士,研究生毕业后进入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工作,现任法官助理。 刘晴:2019届劳动关系专业毕业生,2019年考入北京科技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2021年7月至今就职于北京科技大学学生工作部(处)、武装部,副主任科员,讲师。曾受人民网等媒体采访报道;就职期间曾获北京科技大学“优秀学生工者”等荣誉称号。 王淼:2020届毕业生,毕业后进入工人日报社人事处工作,主要负责中央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住房公积金、职称评审等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