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生和农村生的自主招生真实经历揭秘

2012年02月14日 来源:人民日报
二维码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清华大学、天津大学招生办(微博)公室主任谈自主招生

  如何让阳光照进农村

  本报记者 赵婀娜

  800余名农村生源向清华提出申请,157名学生通过初审

  于涵(清华大学招办主任):共有800余名农村生源提出申请,157所县级及以下中学的157名学生通过初审,覆盖设有国家级贫困县的所有22个省份。他们成为我校“新百年自强计划”的首批候选人。

  学校出台这样的政策,基于三点考虑:首先,履行大学的社会责任,对弱势群体进行机会补偿。将更多的求学机会向边远、贫困和少数民族地区的考生倾斜,正是弥补现行招考体制中“唯分录取”这种公平背后因为经济、社会、地域等因素造成的不公平。

  其次,发挥高招“指挥棒”作用,点燃教育欠发达地区的希望。在某些地区的县级和县级以下中小学,优质生源的流失和优秀教师的流失愈演愈烈。考上大学、走进名校,不仅是这些欠发达地区孩子们的希望,也是优秀教师留下来的希望;不仅是办好教育造福后代的希望,也是有力支撑和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造福百姓的希望。

  再次,不拘一格选才,改善生源结构。高考制度使批量录取的学生越来越表现出在分数上趋同、在教育经历上趋同,甚至是包括城乡身份等社会属性的趋同,这非常不利于高校教育环境中更科学的多元化生源结构的建立。面向教育欠发达地区,特别是面向农村考生的招生政策倾斜,正是高校在现有招考体制下改善生源结构的主动作为。

  基础教育阶段的“不均衡”,是造成知名高校农村生源减少的主因

  于涵:首先,基础教育阶段的“不均衡性”,使得高考分数“城高乡低”、综合素质“城强乡弱”,按照同一标准进行选拔时,农村生源越来越凸显劣势;其次,高校的自主选拔录取,将更多注意力放在了如何选拔出学科特长及综合素质特优人才,加剧了农村生源在竞争升入名校中的劣势。

  李振宇(天津大学招办主任):其一,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很多城市周边的农村都融入了城市当中,相应的其成分也发生了变化,变为了城市人,这使面上的农村人口在结构上减少了;其二,基础教育资源的过度不均衡,使大量的农村孩子没有机会上好中学,没有得到良好的中学教育,进一步加大了其享受优质高等教育的难度。

  应面向欠发达地区专门安排自主招生计划,建立更科学的评价指标

  于涵:自主招生主要在于提高选才效率,即弥补高考在选拔学科特长和素质特优人才方面的不足,帮助高校更高效率、更高质量地选拔出适合自身培养的学生。但是,自主招生也一定要注重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例如,面向欠发达地区和弱势群体专门安排自主招生计划;制定的自主招生选拔方法特别要注意到来自城与乡、发达与欠发达地区的考生可能表现出来的群体性差异,避免“一刀切”的评价方法,不让弱势群体考生输在升学“起跑线”上;在建立综合评价体系时要研究引入更科学的、能够代表学生培养和成长潜质的评价指标,不拘泥于当下的教育基础特别是考试的分数,也以此引导欠发达地区开展真正的素质教育。

  李振宇:近年,天津大学在自主名额分配、自荐生筛选等过程中,都充分考虑了县级中学学生的参与机会。但我们也发现,由于县级中学教学资源、师资水平与城市中学有一定差距,培养出来的学生在综合素质上与城市学生有一定差别。因此,仅通过自主招生来调节高校的生源结构很难,而且也不现实。要解决这一问题,首先需要解决中学教育的不均衡问题;其次在此基础上完善高校的选才制度。

  自主招生并不是选偏才或怪才,应该是给予高校更多的自主权。让高校自行建立自己的人才选拔和评价体系,按照自己的办学特色和办学理念选拔符合自身发展的综合素质较高的优秀人才。另外,给予学生有限的自主招生高校选择权,不仅可以有效控制各高校的自主招生测试(或面试)规模,而且也可以为其他学生提供更多的参与机会,达到相对公平的目标。本报记者 赵婀娜


上一页 [1] [2] 3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