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解大学选择之“惑”

2015年06月04日 来源:《高校招生》杂志
二维码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迷惑”四

招生计划数多的大学更好考

考生和家长在选择大学时,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录取几率大不大,因为无论所选大学实力强不强、名气大不大,不能被录取都是空谈。可是选择哪些大学才更容易被顺利录取呢?有的考生和家长会想当然地认为:招生计划数多的大学更好考。

一般学校在属地招生计划较多,对于教育部所属高校,原则上限定属地计划不超过该校招生计划总数的百分之三十,即使这样,在本地的招生计划也是很多的。对于大部分在二本及其以下批次招生录取的学校,多为省属或者市属学校,在本地的招生计划比例就更大了,有的甚至可以达到百分之八十以上。由此,学校在属地的招生计划可以包括该校大部分或者所有招生专业,而且每个专业的招生人数也会相对较多。基于此,大部分考生和家长认为竞争不会太激烈,比较容易录取。所以每年报考时,扎堆报考所在地大学的考生人数非常之多。而实际上,既然大部分考生和家长都会这样考虑,那么这种所谓的招生计划多而容易录取的好处也就不一定有了。事实是大部分在本省(区、市)招生,特别是二本或以下批次的院校由于报考人数过多,而使部分学校的调档线逐年提高,有时甚至高出一本批次省控线。

所以考生和家长在选择大学时,不能一味地通过招生计划数的多少去判断这所大学是不是更好考。为了增大录取的几率,合理地利用大学近几年录取数据,并根据志愿填报技巧合理安排大学、专业顺序和避开大学在录取时的限制更有用。

“迷惑”五

以排行榜定大学实力最直观

与考生和家长交流的时候,笔者发现他们在选择大学时,往往把大学排行榜作为择校的主要,甚至是唯一的依据。在对学科、专业概念不清的情况下,尤为热衷并热捧的是大学排行榜中的综合大学排行情况。

“大学排行榜”看似直观、清楚,按排名将大学依次排序,仿佛排在前面的就是实力比较强的大学,而排在后面的实力就不强一样。但通过比较当下几种比较盛行的排行榜,很容易就发现了两个明显的特征:一是偏理工特色的大学和大而全的大学排名靠前,偏文科特色和小而精的大学则相对靠后;二是在这些排行榜中,同一所大学在不同的大学排行榜中的排名位置差异很大。

衡量一所大学是一件十分复杂的事情,我国的大学,既有一批实力雄厚的重点大学,也有一批普通院校;既有教学型大学,又有研究型大学。从学科上分有文、理、医、工、农、林、地、艺;从类型上分有综合型大学、多科型大学。不同类型与层次的大学由于所承担的任务与培养目标的不同,在办学特色、方向和文化背景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而且,高校的一些硬性指标,如一年所发表的科学论文可以量化,所具有的校址、图书等有形资产也可以用数字来量化,有些如大学的优秀历史传统、校园文化底蕴、优良的学风、良好的社会声誉和口碑等软实力,却是无法测量的。所以,以量化得出结果的排行榜,其公信力有多大也就值得商榷。

所以,大学排行榜提供的信息并不是绝对客观公正的,尽信榜不如无榜,考生和家长应当理性看待大学排行榜,只能把它作为择校的参考之一,切不可完全依赖排行榜,以免受到误导。

“迷惑”六

在经济发达地区的大学就读更容易就业

选择大学时,许多考生都倾向于去经济发达地区的城市上大学。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不均衡造成的。由于多方面原因,诸如北京、上海及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教育水平的确较高,云集了众多国内知名高校,加之这些地区有较好的软硬件环境,丰富的信息和其他各种资源,成为了广大考生和家长报考大学时的首选。考生和家长普遍认为,只要考入北京或者上海的大学,考生的视野才会更广阔,毕业后也可以直接留在当地工作。不可否认,由于经济发达地区的高校学生在信息获取方面的优势,他们的确可能比其他地区的考生更快地接触某些新信息,获得某些机会。但值得注意的是,其他地区的高校大学生也能获得此类机会。

说到就业,也许四年的大学生活使在这些城市就读的考生更适应所在城市,使得他们留在本地工作的机会可能会比外地学生要多,但是,这并不能说明外地学生就很难进入如北京、上海这样的城市。目前,诸如北京、上海对毕业生都有规范的准入制度,外地高校的相关专业的毕业生都有机会进入这些地区的单位工作。并且目前毕业生找工作实行双向选择,用人单位大多不会限制毕业生就读学校所在地区,或者说并不会优先针对发达地区高校毕业生招聘。

在经济发达地区读大学,考生接触新信息的速度会更快,对行业的发展变化会体会得更快,这可能有利于考生对自己的职业规划进行调整,而不能就此判断一定更容易就业。毕竟用人单位在招聘时,更多考量的还是学生的综合素质。(作者  孔惠楠)

《高校招生》杂志网站:***



上一页 [1] 2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