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专业”就业中的大学角色

2015年11月24日 来源:燕赵都市报
二维码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在日前举行的江苏省2016届本科毕业生供需洽谈会上,除了财会、销售、文员、IT等传统岗位外,还来了一些新面孔。中粮江苏拿出30个养猪场的一线岗位招募本科生,可能涉及到喂食、送货、屠宰割肉等琐碎工作;快递公司也提供很多岗位,比如“仓储专员”。毕业生们对这些岗位并不排斥,不少学生表示愿意尝试如此“跨专业”就业。

到底有多少毕业生对“跨专业”就业表示认同,目前尚未有权威的官方统计。而据中国之声官微的网上统计,超过七成的网友并不介意专业不对口就业,一部分网友认为职业并无贵贱之分,先就业再择业。在就业压力持续不减的当下,一定程度上,先就业再择业可谓是一种理性选择。更何况,古语早有判断,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北大学子陈生,靠杀猪也杀进了上市公司,就是一个“跨专业”成功的范例。

尽管我们承认上述种种,但是,当“跨专业”就业现象越来越普遍,以及一些单位开始“跨专业”招聘,还是会给人一种错愕感和违和感。这其中,无意指摘迫于就业压力而“改行”的大学毕业生,需要关注的是:以大学为主体的人才培养和供给,与以企业为主体的人才需求和吸纳,相互之间出现了明显的错位。可以说,“跨专业”就业的现象越普遍,说明这种错位越突出。这是需要引起重视的一个社会现象。

当然,延续于用人单位中的“人才高消费”现象不减,也是“跨专业”就业的推手。无论是央企还是私企,养猪场招募喂食、送货、屠宰割肉等岗位人员,用不着本科生来“提高员工层次”。要知道,身价破百亿的上市公司董事长陈生,经营的是市场,市场经营需要智慧与能力,而喂食、送货之类的工作实在没有多少技术含量,执拗地招聘本科生,与曾经动辄招聘博士生如出一辙。

更重要的是,在错位的另一面,如果大量毕业生“跨专业”就业,甚至于到养猪场从事喂食、送货、屠宰割肉等琐碎工作,大学的价值又在哪里?无可否认,大学办学规模快速扩大,其中专业同质化设置、培养规模和专业质量与社会需求脱节等问题,越积越深,有的专业所培养的毕业生规模已远超市场需求,而有的专业所培养的毕业生质量又落后于行业发展。这些都会加剧“跨专业”就业的现实形成。

进一步讲,当“跨专业”就业无可回避,就需要向大学的内涵培养寻求未来安身立命之道。人们应该明白,教育改变的是人的思维方式。显然,培养这种思维素养与学习能力,是需要静下心来打磨的,而习惯了急功近利的大学似乎还显得不大适应。乃至于今年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北大校长林建华引用教育家叶圣陶先生的话说:教育不是工业,把产品以固定的模式和流程批量生产出来。

无论是面对学生“跨专业”就业的尴尬甚或无奈,还是面对一个流动性增强、选择多元化的时代,都需要大学尽快从规模化发展转身到内涵发展上来。这是大学基于人本理念与社会变迁应有的角色调整与定位。(燕 农)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