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阻碍了社工毕业生的职业选择

2015年11月19日 来源:中国教育报
二维码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我国社工专业人才缺口超过100万人,一方面社会机构急需社会工作者,另一方面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却无法实现对口就业

是什么阻碍了社工毕业生的职业选择

武汉民政职业学院社会工作专业教师梁俊华在天涯论坛里看到一个帖子。一名刚毕业的大学生说:“社会工作专业毕业就等于失业,为什么不取消这个专业?”问话让梁老师心里一紧。这名学生接着写道:“今年7月份有个学弟加入了我们班级的群,问我们这个专业的前途怎样,我们给出的一致答案是,回去复读吧。我们学习为人们解难题,却没有机会去为人们解难题,甚至连自己的难题都解不了。”不过,这名学生最后说了一句让梁老师稍感宽心的话:“读专科也比上本科强。”虽然有些无奈,但至少学生已意识到,社会工作是一种实务操作性很强的工作,而职业教育有着独特的优势。

不久前,来自全国各高校从事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教师们汇聚在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共同探讨社会工作教育的改革路向,提高学生和社会对社会工作专业认同度,满足学生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百万人才缺口毕业生却找不到合适岗位

自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我国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得到迅速发展。据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不完全统计,截止到2014年,开设社会工作的本科院校有近300所,高职院校50多所,每年培养社会工作专业学生近3万人。尽管发展迅猛,但社会工作教育与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总体目标仍有很大差距,全国社工专业人才缺口超过100万人。

人才稀缺,但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却并未立即被补充到紧缺岗位。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社会工作系教师张斐曾经在20所高职院校中作过调查,她了解到,2014年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就业率接近100%,但在这些毕业生中,只有38.7%的学生的就业岗位与社会工作相关,另有六成多的学生从事的是非社会工作。

“这已经很令人兴奋了。”张斐说。她的兴奋来自于横向数据的对比。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会长、北京大学王思斌教授曾透露过,北京大学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从事前沿社会工作的比例不到10%。另有山东省的调查数据,社会工作专业本专科学生就业完全对口的比例只有12%。“这样对比来看,高职高专学生毕业后真正从事社会工作的比例比本科还是要高出不少。”

已从事社会工作的专业人才也有可能流失到其他职业领域。据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社会工作专业主任倪赤丹了解,深圳社工年平均流失率一直在22%左右。“职业流动在某种意义上说,对社工机构和社工个人有着积极意义,但流失率过大,在一定程度上已影响到深圳社会工作机构的稳定与发展,为此深圳市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来稳定社工人才队伍。”倪赤丹说。

“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学生存在专业认同困惑,它既影响到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积极性与学习效果,又影响到学生未来职业的选择与职业认同。”北京政法职业学院教师马海燕分析认为。

理想专业价值观与现实弱势处境的矛盾

作为一个社会人,每个人内心都渴望光明,渴望爱,不管是基于何种原因进入到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当他们在专业学习中接触到平等、尊重、真诚、接纳等充满友爱、关怀的价值理念时,内心都会为之一震,对其充满认同,用自己所学专业知识与技巧去帮助弱势群体实现“助人自助”的崇高目标更是激励了无数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单纯就学生对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来看,并不存在认同困惑。”马海燕说。

社会工作作为西方的舶来品,在英美等国早已为人们熟悉,但在我国,民众对它还有些陌生,人们要么把它理解为民政工作的延伸,要么把它理解为自发的志愿者行为。对社会工作者工作内容的不了解和缺乏信任,导致了社会工作难以开展。此外,社会工作者本身的社会地位、职业威望、薪酬待遇也都比较低。马海燕深深感到,这些现实令满怀希望的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认同产生了困惑。“理想中‘高大上’的专业价值观与现实中自身弱势处境相互矛盾,这一矛盾让学生感到困惑的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消解着学生的专业认同。”

分析这一现象的成因,马海燕认为,最重要的原因是缺乏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学生们只看到缺点、困难和不足,没有发现自身的优势、专业的特色、行业的潜力、社会的变化。虽然目前高职院校都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但课程流于形式,还有一些师生将职业生涯规划课等同于求职与应聘技巧课,并没有在学生职业价值观形成上发挥应有的作用。



1 [2] 下一页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