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选学校还是先选专业?报志愿这些原则要记牢

2021年06月21日 来源:光明日报
二维码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高考路上·解疑释惑】

俗话说,七分考,三分报。高考结束,报志愿成了考生和家长最关心的问题,理想与现实、兴趣与就业,谁前谁后,孰轻孰重?更值得关注的是,今年新增8个省份实施新高考,全部采用“3+1+2”模式,在志愿设置和录取规则上出现较大调整,志愿填报变得颇为复杂。为此,本报连续推出《高考路上·解疑释惑》栏目,邀请专家、学者以及一线教师为考生及家长出谋划策、化解难题,提供最具针对性、可操作性的志愿填报指导服务。

关键词:新高考 新高考录取的“一二三四”

湖南考生家长:作为今年刚刚加入新高考的省份,我们应该怎样填报志愿?总原则是什么?需要注意什么?

华中师范大学测量与评价中心主任胡向东教授:随着知分填志愿和平行志愿的普遍执行,各省在志愿填报之前都会公布考生成绩分布情况,考生和家长对自身考分在全省的位次大都了然于胸。目前需要做的是注意录取政策规定的学习,分析自己的兴趣爱好,明确自己成绩所处位置,加强对学校和专业情况的了解。应该说,新高考的志愿填报因可填报院校专业组数量大增(一般都在45个),“掉档”的可能性较以前降低,志愿填报更为容易一些。大家之所以觉得心里没谱,是觉得过去分文理科只有两条分数线,分析自己成绩与学校分数要求的匹配度更容易;而今年改成了“院校专业组”作为招生单位,如一校若设9个专业组,则会有9条线,自己不太容易找到对应位置。其实这些问题,仍可通过填报前做好扎实的“功课”来解决。下面有几点供参考:

一个注意:关注我国高考录取各省差异。我国当前高考录取制度的最大特点,是建立在分卷考试基础上的分省录取:高考试卷有若干种,招生计划分拨到省,各省确定录取批次与规则等,这样一来,各省志愿分布和录取结果会因省情不同而不同。

二项准备:一是对本省域的招生计划、录取政策与规则、录取时间安排、征集志愿的时间等做充分了解,不打无准备之战;二是对考生自己的兴趣爱好做充分了解,思考未来发展道路。

三个重点:一是学业规划与路径选择,不妨从上大学起规划学业,是读完本科就业、还是读硕士博士?二是院校与专业选择,大致列出自己喜爱的学校、城市、专业,注意自己的选考科目要与这些学校、专业的要求相匹配。三是分数排位的分析与使用,根据本地公布的选考组合成绩排序,明确自己的成绩位置,与中意的学校和专业做大致匹配。

综合考虑四项原则进行选择:

第一是地域优先。如果学生在职业和学业发展、学校选择方面还没有建立非常清楚的目标,那么可以优先考虑地域。不同的地域,不仅文化底蕴各异,还代表着不同的学校教学资源、经济实力和就业机会。

第二是职业优先。这一原则适合于职业选择已经“有谱”、分数较高有选择余地的考生。比如喜欢教师这一职业,那么第一就要选择填报师范类专业。

第三是专业优先。这一原则最适合专业特长明显的考生,当然也适合分数相对较低的考生。对前者,考生可以列出自己喜欢的专业和学校,结合分数在可能达到的区间内选择。对分数较低的考生,学校选择性不多,专业的重要性就更为突出,建议选择技能性较强的专业。

第四是学校优先。三种考生较为适合这一原则。一是考生还没有明确的职业选择,各门成绩又比较均衡,就比较适合优先选择学校。二是踩线的考生,考虑到“掉档”可能性较大,首先选择学校以保证就读学校的层次。三是准备将来出国深造的考生,选择在国外认可度较高的国内名校,有利于出国申请成功。

必须说明的是,上述四个原则及其排序没有一定之规,一定要结合考生自身的情况、高校招生具体政策、招生计划数等因素综合参考使用。

关键词:平行志愿 规避风险要注意三点

上海考生家长:目前,我们采用的都是平行志愿。对此,我们在填报志愿时,需要规避哪些风险?

南开大学招生办公室主任金柏江:平行志愿中的“平行”,其实是指考生填报志愿时,志愿表中所填各高校、高校中所填各专业之间是平行关系。平行志愿投档原则是“分数优先、遵循志愿、一轮投档”,即先从最高分考生开始,依次检索和投档。当轮到检索某一考生时,遵循该考生所填报的志愿顺序检索,符合投档条件且院校有计划余额时即被投档。因此,平行志愿规则下,不同学校之间虽然为平行关系,但在投档过程中,实质上又是“不平行”的,需要按照考生分数由高到低,依照其填报志愿顺序依次检索志愿高校进行录取。

平行志愿下,考生先选择学校。在填报志愿过程中,建议所填报的高校要适当拉开分数梯度。即根据自己在本省同科类所处位次,参考目标高校往年投档分数线等信息,合理分配填报学校的梯度。无论是在高考改革省份还是传统高考省份,平行志愿大原则不变的前提下,“冲一冲、稳一稳、保一保”的策略依然可以使用,只不过需要根据各省允许填报的志愿数合理分配,一般各三分之一左右较为合适。当然,也可根据个人意愿和风险承受度,适当调整“冲、稳、保”志愿数。

选择完学校,再进行专业选择。填报时,同样需要在综合考虑考生个人兴趣及未来发展前景的前提下,参照高校往年分省分专业录取分数、位次等信息,将自己感兴趣、不抵触的专业按照往年录取分数,先大致由高到低排列,做到心中有数。当然,兴趣才是学习的原动力,如果考生本人对某一类或某几个专业有非常明确的志趣,那么都应该将其放在更靠前的志愿位置。

平行志愿虽然较顺序志愿风险小很多,但也不是完全没有风险,如有不慎,仍有被退档或高分滑档的风险,需要特别注意以下三点:

第一,务必关注不同专业(类)中关于体检的要求,尽量避开学校可以不予录取、有关专业可以不予录取或不宜就读的专业,降低退档风险。

第二,在传统高考省份及以“院校+专业组”模式报考的高考改革省份,填报志愿时建议一定要服从调剂。如因个人原因,所填报院校或院校专业组内各专业未拉开分数梯度,投档时,院校无法安排专业,该生又不服从调剂,则有退档风险。平行志愿投档原则为一轮投档,一旦退档,则会退出该批次的录取,只能参加征集志愿或下一个批次的录取,而征集志愿基本上没有什么好选择。

第三,如果根据分数,虽然大概率可以进入某学校,但很可能会进入自己不感兴趣的专业志愿中,考生需要提前咨询好该校招生办或招生组,问清楚入校后或者学习一段时间后,是否有相对人性化的转专业机会、其他双修或者辅修机会,避免因对专业的不适应或不接受,造成难以克服的学习障碍,影响本应充满希望的大学生活。

关键词:专业选择 明确“想干什么”与“能干什么”

山东考生:一直以来,我对自己都缺乏明确规划,也还没有想清楚自己喜欢什么,想干什么。在这种情况下,我该如何着眼自己的专业选择?专业选择包含哪些关键因素?

杭州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严从根:首先,明确“想干什么”与“能干什么”。一般而言,志愿填报要坚持兴趣优先。但当自己不清楚“想干什么”时,则要明确“能干什么”。定位自身“能干什么”,可参照如下方法:一是以特长为依据。特长不等于兴趣,但特长往往是自身兴趣所在。考生可结合自身特长或者高中阶段擅长的科目填报相应专业。二是明确职业能力倾向。若未发现自身特长,考生可借助职业倾向测评量表,了解自身的职业能力倾向。有专家将职业兴趣分为实际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企业型、传统型等六种类型。考生可参照测评结果填报与职业兴趣类型相对应的专业。

同时,要辩证看待专业“热”与“冷”的关系。“热门”专业被认为是具有巨大就业潜力和发展潜力的专业,“冷门”专业则被认为是不具有巨大就业潜力和发展潜力的专业。当前的热门专业并不意味着以后仍是热门专业,当前的冷门专业并不意味着以后仍是冷门专业。何况,选择热门专业的考生多,竞争激烈,脱颖而出的概率小,甚至有可能出现“毕业即失业”的人才过剩现象;选择冷门专业的考生少,出类拔萃的概率大。因此,志愿填报要以自身“能干”的专业为前提,兼顾就业前景,不可盲目跟风。

此外,要正确处理“地域”“院校”与“专业”的关系。选择专业往往意味着选择未来的职业。如有明确的职业目标,考生可根据自己的考分情况,选择相应院校和专业。如没有明确的职业目标,考生可把“地域”和“院校”作为志愿填报时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如想拥有更好的第一学历,在考分有限的情况下,可选择录取分数线相对较低但排名较高的中西部地区院校。如想拥有更好的现代化视野和就业前景,可忽视学校排名,优先选择发达地区的大城市院校。众所周知,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等一线城市不仅拥有更多机会,还有更利于考生开阔视野,展现个性。

总之,除上述因素外,身体条件、学业成绩、人格特质,父母态度和价值观、社会对专业的看法,专业师资力量、专业招生数等都是填报志愿时需要考虑的因素。对于专业选择,考生和家长要深入了解,权衡利弊,谨慎填报,但也无须焦虑。志愿填报会影响人的发展,但不会决定人的发展。发展优劣最终取决于自己的筹划和素养增进。我们要用发展变化的眼光看待未来的学习生活,要充分意识到任何一所高校,任何一个专业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都在致力培养新时代所需要的优秀人才。

报志愿,先选学校还是先选专业

(作者:辛向仁,系陕西师范大学招生办公室主任)

一年一度的高考落下帷幕,随之而来的就是考生家长志愿“迷茫期”,选择“困难期”。志愿首先表现为一种选择,需要充分考虑自己的兴趣爱好、职业志向,离开了这一点,志愿填报既无“志”也无“愿”;同时选择往往又带有某种不确定性,为了追求这种确定性,考生及家长往往很焦虑,很多时候会牺牲“志”与“愿”而满足于“考上就好”。面对这种似是而非的矛盾,考生及家长更需要不盲目、理性的思考志愿填报,要利用高考后这段“窗口期”,做足功课,“知己”且“知彼”,科学报考。

理性定位,明确自己的志向意愿及可能性

首先要明确个人兴趣爱好、性格特点,提早规划职业生涯。性格特点是一个人在面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如外向、内向、开朗、坚强、机智敏捷、沉着冷静,性格特点会给职业生涯发展带来巨大、深远的影响。因此在早期一定要对自身的兴趣和性格做全面的分析,也可以通过老师、同学及家人的评价或相关测评进行分析,进一步明晰职业道路,切勿盲目因从众而追逐时下热门专业。

其次,知分知位知线,审视自己兴趣爱好实现的可能性。“分”即是考生要知道自己的分数组成结构以及适用范围,例如文化课、专业课、照顾分、原始分、折合分等;“位”指的是考生对应分数在全省同科类考生中的排位,考生要及时了解对应分数在本省的排名情况,例如文化课位次、专业课位次等,并通过省招办获取精准位次或通过省招办公布的一分一段表相对定位; “线”就是考生所报考批次或者类别的最低控制线,例如本科控制线,艺术类控制线等等,请务必对应自己所在省份各自批次分数线。

熟悉政策,了解本省及目标学校情况

一方面需要熟悉本省政策,这是作出选择的重要依据。考生要通过教育部阳光高考信息平台、省级考试院官方网站微信及省级招办印发的纸质材料等途径获取权威信息。考生要认真学习各省招办的相关政策及报考指南,了解哪些政策和自己密切相关,了解相关政策是否有变化等信息,了解省招办投档方式、批次设置、每个批次可以填报几个学校,每个院校填报几个专业、是否设置服从调剂栏等相关信息,做到心中有数。目前主要有两种投档方式,平行投档和梯度投档。平行志愿的投档原则是“分数优先,遵循志愿”,即按照从高到低的次序和每个考生志愿的先后顺序,依此进行检索,一次投档。梯度志愿投档原则是“志愿优先、遵循分数”,第一志愿至关重要。同样成绩、同样填报顺序,不同投档方式会出现不同结果,请考生读懂志愿填报原则,了解批次设置及投档方式,科学合理填报志愿,提高录取的机会和满意度。

同时,还要了解目标院校的具体情况。包含学校简介、专业概况、招生计划、招生专业、近几年的录取情况(录取最低分、最低位次和各专业录取最低分及位次)以及招生章程等信息。招生章程是高校招生的重要文件依据,包含高校专业安排方式、招生类型、调档比例、体检要求、单科要求等重要信息。其中录取原则中专业安排方式尤为重要,是决定专业填报顺序的重要依据,目前专业安排方式基本分为三类:一种分数优先;一种志愿优先;还有一种结合分数和志愿设置志愿级差。以陕西师范大学为例,在专业安排方面,除内蒙古“志愿优先”外,其他所有省份均按照“分数优先”的原则为考生安排专业,建议专业志愿间拉开梯度,选好保底,服从调剂。

综合评判,在前两者分析的基础上靶向目标

传统高考下考生要通过对比自己的成绩、位次和各高校往年录取分以及位次,圈定略高于、持平、略低于自己位次的十几所高校,缩小范围、重点确定。目前市场上有很多大数据辅助刷选目标高校的软件,可以考虑参考一下,需要提醒的是大数据辅助仅是参考,缩小范围后实际报考前还是要和高校或省招办公布的数据核对一下。

特别要介绍的是8省新高考“3+1+2”第一年试点,无论是家长考生还是招生院校都没有特别准确的书籍参考。建议总体原则还是考虑采用位次参考法。具体要考虑对比几个数据,大概看一下趋势。去年的文理总人数(文科人数、理科人数),文理总计划(文科计划、理科计划)招生计划;今年考试总人数、物理首选和历史首选总人数,以及首选历史、物理的计划数;看去年和今年的各项数据的变化幅度大不大?相差较大,位次定位时就把幅度再调大点;相差不大,参考性就会更有价值一些。由于包含物理和历史两个科目的选科组合方式共有12种,且目前部分省市并未公布选考人数情况,再加之高校选考科目的不尽相同等因素,实际情况很可能会打破以往文理科考生比例,所以不能简单地认定其与文理科划线方式相同。个人觉得采取比对方法进行定位核心是“需要考虑两年数据变化幅度问题”。

接下来优先学校还是专业的问题,大部分学生在填报志愿时都会有这样的困扰,原因主要是考生既想进名校,又想读热门专业,但是往往鱼和熊掌不可兼顾。建议对自己职业生涯规划非常清楚,有明确的专业意向和兴趣,立志在某一领域学习深造的考生,优先选择专业。如果没有明确的专业意向,建议还是以学校为第一考量。一方面,每所大学都有自己的底蕴和内涵。大学精神、学风、校风、人文底蕴等无不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另外一方面,大学都在推行大类招生,学生进校后有机会进行专业分流,学生可以拥有更多的学习平台,更大的专业选择空间,同时学生进校后可以充分了解专业内涵,作出理性选择。高考志愿填报关乎考生的切身利益,考生及家长要做好信息搜集等工作,掌握填报志愿技巧,合理规避风险,增加录取概率,开启人生新篇章。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