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专业,可以更专业

2014年06月23日 来源:人民日报
二维码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你现在流的汗和泪,都是当年选专业时脑子进的水!”这是网上一则广为流传的段子,虽然是一句玩笑话,倒也印证了“七分考,三分报”这条关于高考志愿填报的“古训”。进入6月底,多数省份又到了志愿填报时间,如何踢好这“临门一脚”,着实让千万考生及家长们头疼。

按理说,报考什么大学,读什么专业,一取决于分数,二取决于兴趣,似乎没什么难的。但现实是,每年填报志愿,都让考生们大伤脑筋,入学后对自己的专业后悔不迭的,也大有人在。有人称,报志愿选专业的难度,不亚于考试本身。果真如此,它到底难在哪儿呢?

对考生来说,板凳枯坐十年冷,两耳不闻窗外事,平日大小考已应对不暇,哪有时间去了解专业现状、培养职业兴趣?

而对于热心“场外指导”的家长来说,由于大多数缺乏对相关专业、学科的了解,他们也常常是“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更糟糕的是,在一些家长务实的眼光下,孩子们的兴趣往往被无视,取而代之的是一窝蜂地涌向所谓的“热门专业”,结果孩子没兴致,就业成问题。

实际上,专业兴趣的培养与职业的选择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美国等国家,学生从小学起就开始接受职业启蒙教育,而我国目前大多数地区还只是把这个过程浓缩在高考结束到填报志愿这段短短的时间之内,这显然过于草率。从这方面来看,选专业难,根本上还是因为职业启蒙教育欠缺,学生平时鲜有学习和锻炼的机会。

目前,我国一些地区已开始尝试在中小学设立“职业体验日”等活动,学生可以通过职业启蒙教育和实践,逐步了解自己感兴趣的职业,这无疑是一种有益的探索。但从现阶段看,有条件接受职业体验和教育的学生有限,体验的深度也远远不够。未来,通过教育来拉长学生职业准备的时间,将职业教育和体验更广泛、更深入、更多样地推开,或许值得探索。

此外,高校对于学科专业的现状和发展往往掌握着最权威的信息,但遗憾的是,这些信息并没有很好地用来为高考考生服务,高校和报考考生之间尚缺乏有效的沟通交流渠道。这种信息供需的不对称,如何通过高校与报考学生更深入的提前交流来弥补,也值得探索。不久前,浙江大学120多位教授共同撰写《教授带你“逛”专业》,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为面临选择的未来大学生提供一份大学专业“说明书”,这种尝试就值得肯定。

当然,选专业很难“一选定终身”,谁也不能保证一次性就选对适合自己的道路。这也需要高校积极创造条件,多给低年级大学生试错的机会,让更多的学生选对自己的“菜”,而不是让他们临毕业了,还在哀叹自己“浪费了四年时光”。(李昌禹)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