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专业、看就业也看"二次选择"

2014年05月06日 来源: 解放日报
二维码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高校"大类招生"渐成趋势 选专业、看就业也看"二次选择"

 本月中旬,高考志愿填报即将开始。上海市多所高校选择“五一”小长假分别举行招生咨询会。咨询现场,除了常规的专业、就业问题外,进校后的“二次选择”成为家长、考生关注重点之一。

近年高校“大类招生”渐增

小长假第一天,华东师范大学、东华大学、华东理工、华东政法等高校举行咨询会。昨天,同济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大学等高校校园内,各专业咨询摊位同样被家长包围。不少家长上来第一个问题就是,“进大类后分流,有啥标准?”

如此关注,事出有因。近年来,本市高校中开启“大类招生”的日益增多。

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几年前开始实施大类招生,考生进校就读一到两年后再分流到具体专业。2011年起,上海大学招生时全校专业只分为理工类、经管类和人文社科类三个大类。今年,同济大学75个本科招生专业中,有50个将按照交通运输类、材料类、机械能源类等17个大类招生。与此同时,上海财大专业按大类招生的比重也大幅增加。如在过去实行工商管理、公共管理按大类招生的基础上,该校今年首次将5个和金融相关的专业归并为金融学类,按专业类来招生。

专业选择提至“进门”成趋势

昨天同济大学咨询台前,杨浦高级中学高三学生家长沈女士手中的招生简章上,划得最多的是该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听说这几个‘实验区’一进校门就能报名参加?”

据了解,同济大学在面向2014级新生继续开放原有8个“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以及由生命科学、海洋科学和物理学3个学科联合构建的“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基地”基础上,今年新增4个“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新生入学报到第一天,即可自愿报名申请。通过选拔,入学一周内即可进入自己感兴趣的相应实验区和试验基地学习。以其中“工程(土木)—法学”实验区为例,将有25名至30名优秀新生可获选进入学习,土木工程学院从土木工程专业本科培养计划中,精减15个学分的部分通识课程与素质拓展课程,再加以民法、工程法、诉讼法等法学40个学分的课程,累计总学分数不超过200个。“要成为面向未来的新一代土木工程师,兼备跨学科知识背景显得越来越重要。”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院长顾祥林教授说。为了选出更多真正有兴趣、有潜力的学生,报到日报名成为选拔途径之一。

业内人士指出,将学生专业选择权提前至“进门”时刻,在我国高校招生领域中,正成为发展趋势。据悉,2009年起,清华大学招生就已有尝试:被录取的本科新生将不受文理分科以及所报考专业的限制,在录取过程中可依据自己的兴趣自由选择专业。学生在被清华录取后,就能提出专业意向申请,若通过学校专家组的综合素质面试考察,经学校招生领导小组审核批准即可直接进入其所申请的专业学习。即使文科考生也可“直达”自己喜爱的理工科专业就读,反之亦然。

“淘汰”相伴“选择”而生

事实上,不少高校每年均有一定比例的转专业名额,供学生和院系双向选择。近年来,随着高校教育质量改革步伐加大,一些专业的人才培养集聚了更多优质教学资源,无论是“大类招生”还是“进校选择”,目的在于寻找更多优秀且合适的学生与之匹配。专家提醒,考生、家长也应看到,多一次选择机会,意味着更加激烈的竞争和淘汰。

同时,由于大一成绩排名是分流选择的关键指标之一,这也成为防止学生高考后“放羊”的有效手段。如,上海大学大类招生后,分流时依照其入学时的高考成绩、第一学年绩点排序。

去年起,上海政法大学在法学专业独立开出“应用型”、“涉外型”两个卓越法律人才培养试点班。经过一年的学习后,采取“末位淘汰”方式,将有10%的学生离开试点班,进入普通班。(记者彭德倩)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