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完善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体系

2024年07月16日 来源:中国教育报
二维码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拔尖”基地师生感言】

为学术生涯奠定坚实的基础

我是浙江大学生物科学基地“拔尖计划”教师,我所带的班级是“求是生物科学班”。我们特别鼓励学生开展科研训练以及创新实践。学院在紧张的物理空间中为学生匀出了独立的学术交流空间,同学们将其亲切地称为“Cell工作室”。在这个空间里,学生可以在责任教师的指导下自主预约使用、自主管理、自主绩效评价。同时,学校和学院也在经费上给予了支持,为学生的自主科研与实验室轮转以及论文发表提供保障。由此,学生能够在本科阶段就取得不错的科研成绩,为学术生涯奠定坚实的基础。

——赵烨(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

引领我迈出科研第一步

“拔尖计划”引领我迈出了科研的第一步。在我看来,做好基础学科人才培养,有两点非常重要:一是要激发和保持科研探索的浓厚兴趣。在本科阶段应当鼓励学生尽早参与基础研究,提前接触前沿知识,积极开展科研探索。二是要塑造广阔的学术视野和前沿的科研品味。重大科学发现与关键科技问题的解决,既离不开专业领域的支撑,也离不开相关领域的交叉。只有对相关领域有广泛深刻的理解,同时又对专业领域的前沿有全面准确的把握,才能清楚地判断一项研究的先进性与重要性。这是科研创新不可或缺的重要品质。因而,在本科阶段,注重通专融合,拓展多学科知识基础和实践技能,培养融会贯通的思维方式,开设学科前沿课程,涵养科学之才,直面未来挑战,激励学生以创新之志勇攀科研高峰,也是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应重点关注的问题。

——许子豪(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2009级“拔尖计划”本科生,现为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

不追热点保持乐观

通过“拔尖计划”,我跟导师学到了做科研的方法。我的导师坚持理论驱动,不追热点。在他的影响下,我坚持通过实验突破物理的基础理论,而不只是追求技术上的创新。导师还教会了我如何在科研过程中保持积极的心态。科研是一个需要不断试错的、充满不确定性的过程。导师在我犯错误时,总是对我循循善诱,就事论事,引导我一步一步重新走回正轨。经历了这样的过程,不管是求学还是为师,我对待合作者或学生,都能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彭湃(北京大学元培学院2013级“拔尖计划”本科生,现为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助理教授)

在思想碰撞中爱上学习

清华大学“拔尖计划”为我们营造了一流的学术环境。在课堂上,老师们在夯实我们基础的同时,带领我们领略解决研究问题的心路历程;在学术沙龙中,海内外的学者们和我们分享着各领域的前沿;在研讨会上,同学们互相切磋学问……在一次次的思想碰撞中,我渐渐意识到自己对深度学习兴趣浓厚。

——温凯越(清华大学交叉信息研究院2020级本科生)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