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传媒时代,如何培养新闻与传播专业学生(下篇)

2014年05月04日 来源:光明日报
二维码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新传媒时代,如何培养新闻与传播专业学生(下篇)

——探究全媒体环境对新闻人才的素质要求


自新闻传播学诞生以来,传媒环境和传播技术一直处于急剧变动之中,这也促使海内外的新闻院系在培养学生时,必须不断更新观念与技术,开设新的课程。正如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S.Shyam Sundar所言:“没有哪一个领域像新闻传播学一样如此认真地对待日新月异的媒介技术,我们的课程必须紧跟最新技术的发展。”

如今,在全媒体浪潮的推动下,国内各大高校在培养新闻系学生时也与时俱进。

课程设置紧跟传播技术发展

目前,国内高校的新闻院系在专业课程设置上形成了以下几种模式:一是以传统新闻学训练为主、互联网信息传播和应用为辅,这方面以中国人民大学和中国传媒大学为代表;二是以互联网应用和技能训练为主、传统新闻学训练为辅,这方面以武汉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为代表;三是以传播学训练为主、互联网信息传播和应用为辅,这方面以复旦大学为代表。以上三种模式具有代表性,同时也隐含着人才培养价值取向的冲突,即选择传统新闻学还是传播学经验学派?以新闻传播基础训练为主,还是以网络传播应用技能训练为主?突出网络传播信息内容层面,还是侧重网络传播技术层面?

多数高校新闻传播院系在课程设置中增加了与新媒体相关的课程,希望能培养适应时代发展的复合型新闻传播人才。例如,北京大学开设了“新媒体与网络传播”“网络采编实务”以及“新媒体营销传播研究”等专业课。2008年,中国传媒大学成立新媒体研究院,主要分为新媒体技术、新媒体内容和新媒体经营三大块。其中,技术放在工学院,内容放在广告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经营则放在媒体管理学院。近年来,该院一直积极建设新媒体人才培养学科体系,努力抓好科学研究;强调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不仅关注理论层面,而且还把很多精力投入到“产学研用”合作项目中。

在应对新媒体潮流和新的传播形态方面,香港中文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也作出了积极探索。据该院新闻方向毕业生关之烨回忆,从她2011年开始上学院的新闻实习课时,课程要求中就增加了多媒体报道这个环节。“相比往届学生,我们除了制作杂志,每个学期还要额外完成一条多媒体报道,就是结合图片、声音、视频、互动地图等形式讲述一则新闻故事。”

在香港中文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还有一部分学生专门研习创意媒体与新媒体方向,他们会学习更多关于新媒体的知识和技能,并在多媒体工作室细致地实践着各种新媒体工具所能带来的效果。此外,广告与公关方向的学生在推广“点子创作”时也要运用新媒体,拍摄、剪辑、传播视频便成为他们必须掌握的“看家本领”。

谈到近年来国内高校新闻学院的课程设置新变动,中国传媒大学教授赵子忠认为,在适应行业的快速变化时,“大学既不是急先锋,但也不是落后分子”。“大学最核心的地方在于培养人才,外部环境变得太快,不代表大学马上就要跟着去变,否则就容易随波逐流,无力自主沉浮。因此,大学适应社会变化没问题,但未必要赶潮流,最重要的还是把握前瞻性的思想,培养更基础的专业人才。”



1 [2] 下一页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