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有“规”有“划”

2012年03月14日 来源:郭建民的博客
二维码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把“志愿”两字拆开来理解,“志”是考生的志向,“愿”则是对未来的期盼。由于世界是处于发展变化中的,既然是对未来的期盼,那在填报志愿时,就不能把眼光只放在当下、今天,而要立足长远,用发展的眼光填报志愿。用发展的眼光填报志愿指的是考生在填报高考志愿时不能急功近利,只看眼前,要立足自己的长远发展。

  填报志愿应当与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相结合

  考生填报志愿的过程实际上是考生对自己人生发展的一次重要选择,以后希望从事怎样的职业?从事这种职业能带来哪些收获?考生通过填报志愿上大学,是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加油站,不是终点站。所以,在报志愿当中你既要考虑上大学,更要考虑自己四年以后的发展。要有前瞻性,就像下棋似的,不能走一步看一步,必须要多看出几步。

  从发展的角度来看,填报志愿时要保持思路连贯,对大学毕业后打算出国留学的学生而言,在选择院校时既要考虑国内的关注度,更要考虑国际的影响力,特别需要考虑的是你将来打算留学的国家对这所院校的认可度和评价;对于毕业后要考研的学生而言,不仅要考虑本科学习阶段的教学质量,同时要考虑研究生阶段的办学质量,如是否有研究生院,研究生一级学科排名状况、保送研究生的比例等;对于毕业就要打算就业的学生而言,则先要考虑的是学校、专业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填报志愿应当不追热、不避冷

  从发展的眼光填报志愿在选择专业时,还要处理好冷门专业与热门专业之间的关系,走出盲目乱挤热门专业的误区。乱挤热门专业不利于考生长远发展,主要表现在:

  (1)热门专业分数高,竞争激烈,如果成绩不太突出,竞争实力并非很强的学生在挤热门专业时,容易落榜。

  (2)热门专业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市场经济的调节下,专业的“热”与“冷”总是相对的,一个时期的“热”可能会带来另一个时期的“冷”。新中国刚刚成立时,由于国家工业化建设和国防的需要,普遍重视工科,而相对忽视人文科学和财经政法专业,社会上流传着“学好数、理、化,走遍全天下”。77年恢复高考时,考生在选择专业时首选的是医学类、机械类等理工科相关专业。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财经、政法专业开始热起来了,后来金融、外贸、财会、法律等成了炙手可热的热门专业。

  而如师范专业在过去一直是传统的冷门专业,社会流传着 “家有三斗梁,不当孩子王”的俗语,许多优秀的毕业生不愿意报考师范类专业,以至于在过去报志愿中把师范类专业与农、林、水、地矿、油等列入服从分配栏。但近年由于教师待遇的提高加上其职业相对稳定还有固定假期,许多考生争相报考师范类专业,现在师范类专业已经逐渐升温不再是冷门专业了。

  (3)热门专业并非都是师资力量强,或是学校的名牌专业。专业热的原因有很多因素,其中一项最重要的就是部分考生家长功利性太强,单纯从眼前就业、待遇、收入来决定专业的选报。

  填报志愿要关注国家的发展和市场需求

  每个人都生活在社会当中,个人的发展必然会受到社会的影响和制约,考生在填报志愿时,把个人的意愿与国家的需求相结合,有利于考生的长远发展。因为招生就业受国家的宏观政策和市场需求的影响。如国家重点发展高铁技术,就为铁路工程专业的学生来提供了一个很好机遇。国家进行“大飞机”项目,对飞行器制造专业的学生就是一个利好的消息。国家对高污染、高耗能产业关停、并转,与此相关产业的毕业生就业就会有影响,反之,与风能、太阳能等绿色清洁能源相关专业的学生发展前景就被看好。从市场的需求角度看,节能减排、低碳经济、食品安全、老年服务等相关产业正在逐渐升温。考生在填报志愿时,充分考虑到这些因素,才能够利于自己将来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前瞻性。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