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指导:志愿信息 搜寻有“道”

2010年05月25日 来源:高校招生
二维码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北京师范大学招办负责人 于莲洁

  随着高考制度渐进改革,有关围绕高考的热门话题都让人印象深刻,现在的考生需要的是更有新意的关怀。目前,全国各省(区市)实行不同形式的志愿填报方式。大致可以分成三类:平行志愿、混合模式、传统志愿填报方式。 

  所谓平行志愿是指同一个录取批次设置的多个院校志愿均为并列志愿,因此也被称为并列志愿,其表述方式一般是按字母顺序排列的多个志愿,如 A、 B、 C、 D …… ,录取前填报的平行志愿均为第一志愿。说白了,平行志愿就是一个志愿多所学校,因此,投档时按一个志愿看待。也就是说,无论这个志愿中有多少所学校,都是一次性投档,而且只投给符合投档条件的其中顺序在前的一所学校,由学校审查录取。一旦学校退档,也不会再投给其他的平行志愿学校,考生只能等到本批次的征集志愿或转到下一批次。 

  混合模式是一种不彻底的平行志愿,也称为部分平行志愿。目前实施的有安徽、北京、天津等省(区市)。混合模式的特点是仍然有第一志愿和第二志愿等顺序,只是在某个志愿里部分实行平行志愿,如北京的志愿填报方式是第一志愿和第二志愿(第二志愿为平行志愿,考生可以同时填报三所院校志愿)相结合。 

  传统志愿填报方式,即每个批次仍然设置顺序志愿,如第一志愿、第二志愿等,每个志愿只允许报考一所院校。 

  近年来,考生和家长越来越重视志愿填报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但每年录取中,仍然有很多考生因为志愿填报失误而落选,其原因主要有: 

  1.专业志愿不服从调剂。在录取时,如果某考生的档案投到了所报志愿的其中一所学校,但根据这个学校的招生计划数,该考生因为排名靠后,或者可能考生填报的专业志愿扎堆,高考分数又没有优势且不愿接受专业调剂,没有被录取而被退档。 

  2.志愿之间没有梯度。若考生在填报时没有兼顾自身的实力,填报的志愿偏高,或没有拉开梯度,院校水平相当等,也可能出现落选。 

  那么如何降低风险呢?如果说高考和填报志愿是考生需要面对的两场战役的话,“有效的相关信息”就是确保这两场战役能够胜利的“粮草”。 

  第一,要了解当年高考形势。 

  考生要清楚了解所在省(区市)报考人数。其中,应届高中毕业生人数(省级重点中学、县(区)级重点中学的人数),往届高中毕业生人数;全省(区市)、各地区考生的素质情况;全省(区市)当年的招生计划。全省共招生多少人,其中,文史类、外语类、理工类、艺术类、体育类各招多少人,每一批院校各招多少人,与往年相比,当年的招生人数是增加还是减少等等。 

  此外,还要了解近年全省(区市)及本地区、本县(市)、区高校录取新生的形势。包括每年各科类的录取率是多少;每年各批院校的录取率是多少;全省近三年各科类、各批录取院校(重点、一般、专科)最低控制分数线;近年全省各院校、专业的录取分数。只有把握了当年高考的大形势,才能根据大的形势来确定自己的具体报考情况。 

  第二,要了解考生的相对位置和兴趣。 

  确定考生所处的相对位置,即考生在班级的排名,班级在全校的地位,学校在全省所处的地位。通过这些找到考生在全省考生中所处的位置。通常的做法是考生根据自己平时学习情况和高三阶段模拟考试的排名情况、考生所在学校在区县和全市所处的位置以及所在学校各层次学生近年来在高考各批次录取的比例等因素来评估自己的高考成绩,并结合自己的发展趋势,实事求是地确定自己所处的相对位置。确定了考生的相对位置,就能确定在当年高考中他所能报的学校批次、专业类别等一些具体情况。 

  同时,还要确定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大致发展方向,以便确定目标院校和专业。但是对于大多数人而言,了解自己并不是非常容易的事情,因为人们对自己的兴趣、性格及能力的了解常常来自感觉,并不是真正科学的;而考生的职业能力倾向和兴趣爱好等是由自身心理特征所决定的,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我们应该做的就是把它科学地测量出来。大量事实证明,如果在不充分了解考生心理特征的情况下随意选一个专业或者盲目追求热门专业将会造成严重后果。
  第三,要了解目标院校信息。 

  根据多年招生工作的经验,考生在报考志愿前,先要认识自己所处的大概水平,然后圈定有意向报考的院校,不必过多。高于自己水平的学校圈定三至五所,水平相当的圈定三至五所,百分百能进的院校圈定三至五所,建立院校信息库。结合招生计划、数据统计和《招生章程》等提供的相关信息,确定自己大致可以报考哪一批次、哪一类院校和专业。需要搜集的目标院校信息主要包括招生院校的性质、专业设置、培养目标和毕业生就业去向。 

  具体而言有:首先,要了解目标院校的具体情况,主要包括历史沿革及机构设置、师资力量、学科专业实力(重点学科、人才培养基地、科学研究基地、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博士点、硕士点、本科专业数以及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等);本科专业设置(特色优势、培养模式、教学改革)、培养目标;自己倾向专业的主要课程、考研比例、毕业生去向等等。 

  其次,要了解院校至少近三年在本省(区市)的招生计划、调档线、最高分、最低分、平均分。各院校的招生计划、历年录取情况等资料一般都会公布,考生及家长在搜集信息时尤其要注意目标院校的历年调档分数。院校调档分数线是指以院校为单位,按招生院校同一科类(如文科或理科)招生计划数的一定比例(一般为1:1.2以内),在对志愿投档过程中自然形成的院校调档最低成绩标准。每一所院校都有自己的调档分数线。省级招办在投档过程中,将填报了该校志愿且成绩在批次线上的考生档案,按照特征成绩从高分到低分排序,按院校招生计划的一定比例进行投档,自然形成该院校的调档线。通常情况下,调档线往往高于或等于批次线。考生的档案能不能投给学校,最关键取决于特征成绩是否达到了该校调档线。由于各院校的调档线在投档前谁也无法事先知晓,人们选报志愿时,只能根据掌握的有关情况和历年招生资料,作个大致估计。通常用粗估方法预测调档线,主要是通过比较某院校往年在本省的调档线、录取线与省控线的差值的规律,进行类推预测。 

  最后,要了解目标院校的《招生章程》,正确把握高考的政策和规定。高等院校的《招生章程》是高校向社会公布有关信息的有效形式,是高校开展招生工作、录取新生的重要依据。通过目标院校的《招生章程》,可以尽可能多地掌握目标院校的具体情况,正确把握高考的政策和规定,是除了努力在考场上考出好成绩之外的另一项重要工作,有利于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合理报考。 

  第四,要掌握国家及本省(区市)的招生政策、规定、体检指导意见、填报志愿的要求以及招生院校和专业的特殊要求及说明等。 

  这些特殊要求和说明很重要,尤其是体检指导意见。除了国家有规定外,不同院校、不同学科也有自己的规定和要求,有必要充分了解和掌握。在选报专业时,部分考生因身体的原因是受限制的,考生体检时体检医生已经做出了明确的结论,已经亮出了报考的“红灯”,但仍有考生在选报志愿时,存在侥幸心理,偏要硬闯限报“红灯”。然而,近年来的实践证明,考生达到了学校的录取分数要求,由于身体限报也无法被招生院校所录取,宝贵的选择机会被白白浪费。 

  因此,有效的搜集信息是考生降低填报志愿风险的法宝,以上这些信息都是考生和家长在报志愿以前应当注意搜集的。那么面对社会上如此庞杂、良莠不齐的信息,我们应当从哪些途径来搜集信息呢?一般来讲,有三个渠道:第一,比较权威的渠道应是各级招生管理部门及各高等学校的招生部门。考生和家长可以订阅本省(区市)招办出的招生报等,也可以直接向考生准备报考的院校招办咨询,登录学校的网站查找相关信息。 

  其次,还可以从中学老师那里获得高考信息。因为毕业班老师比较了解每个考生的特点,家长应多跟孩子的老师沟通,在考前多听听班主任老师的指导意见,很有帮助。据了解,高考前,高校与一些教学质量好的中学联系较多,从中学老师那里可以及时了解高校招生的一些最新政策和情况。 

  最后,还要多听听过来人的经验和教训。可以从感兴趣的高校相关专业在校生那里,全面了解该专业师资水平和就业状况等情况。这些详细的信息,从咨询会上是不容易得到的。 

  兵家常云,“兵马未行,粮草先动”。如果说高考和填报志愿是考生需要面对的两场战役的话,有效的相关信息就是确保这两场战役能够胜利“粮草”。确定了要搜集的信息和搜集信息的渠道后,考生和家长就要着力重点搜集权威信息、准确信息、最新信息和有用信息。有了这些信息的保障,相信考生一定能取得高考和填报志愿这两场战役的胜利,进入自己理想的高校和专业。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