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报指导:填报高考志愿考虑4因素

2010年05月10日 来源:北京考试报
二维码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北京市育英中学2009届高三班主任 何 军

  许多大学新生走进校门后,才发现学校和专业并不理想,产生抵触或者厌学情绪。究其原因,就是当初在填报志愿时稀里糊涂,人云亦云,连一些基本的常识都没有掌握。作为一名曾多次担任毕业班班主任的教师,我认为,考生填报高考志愿要考虑4方面因素。 

  考虑学习实力 

  考生在填报志愿过程中,首先要以事实为依据,即考虑学习成绩实力。不同成绩、不同层次、不同性格的考生要区别对待,但都要以“事实”为依据。高考分数决定志愿的层次,考生和家长填报志愿,既不能铤而走险,也不要立足于复读。复读既会使家庭受到经济损失,还会使考生的精神受到刺激,信心遭受打击,因此,复读是不可取的。此外,考生也不要理想化地设想接下来能提高多少分。这种想法是不现实的,往往也是填报志愿失误的重要原因。 

  考虑成绩稳定与否 

  成绩相对稳定的考生可根据成绩选择合适的高校填报志愿,同时填报好下一批次的志愿,做到险、稳兼顾,保证被高校录取。成绩波动较大的考生在选择志愿时要多考虑录取人数多的高校,一般以省(市)内高校居多。同时,填报志愿要有梯度,选择的学校应该是“递减式”的,不宜是“波浪式”、“并列式”的。学校之间要有梯度,一所高校的专业志愿之间也要有梯度,几个专业志愿要从热门到冷门,兴趣从高到低,分数从高到低依次填写。 

  考生要努力追求每一批次的第一志愿的成功率。在给定的几个批次志愿栏中,每一批次第一志愿的填报十分关键,一定要科学定位,“对号入座”。即便考生报考相同类型的学校,也要考虑地域差别、实际录取人数、历年报名情况、实际录取比例等诸多因素,使自己处在有利的竞争环境中,从而增加录取机会。一般来说,成绩不高、竞争力不强的考生,首先要考虑选择省(市)内高校,这些学校招生人数多,然后是其他省份学校。
 
  考虑学科门类和科别 

  一些考生和家长分不清理科、工科的差别,将理工科理解成一回事,影响志愿填报的准确性。我国大学按照学科建设,分为综合性大学和专业性大学。综合性大学是指学科比较齐全,文理皆有,而且往往以理论性见长的传统型大学,如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专业性大学是以某专业为主的大学,如北京邮电大学等。 

  一般来说,理科是学习理论和方法的,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这一类是理科,还包括地质、地理等。工科是培养技术和工艺的,是指工程和技术,如机械、建筑、水利、汽车等专业。一般地讲,动手能力强、对某一技术有兴趣的考生可报考工科专业,而理性思维、逻辑思维能力强、爱动脑筋探讨事物本质的考生,可报考理科专业。 

  此外,考生还要了解文科分为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人文科学是研究人类文化遗产的,其经典学科是文、史、哲。社会学是研究社会发展、社会问题、社会规律的,包括政治、管理、法律、经济学等学科。
考虑身体条件 

  对具有特殊要求的院校或专业,考生要三思而后报。一般来讲,身体不好的,要远离身体受限专业,避免将来身体吃不消,得不偿失。如师范院校的身高要求,军事公安学校的视力和体能要求等,考生都要考虑。又如外贸、外语等专业都要求外语口试成绩,因此,想要报考这类专业的考生要考虑自己的外语水平以及提高空间。 

  最后,我认为考生和家长应该在确保填报志愿的“立足点、确保点、争取点”的基础上,选择各批次的“高校群”。立足点,指所选择的高校是填报志愿的基本出发点。争取点,指选择的高校是填报志愿的最高点,是选择高校的上限。确保点,指所选择的高校是填报志愿的最低点,是下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