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着分数填志愿是在刻舟求剑

2010年04月12日 来源:张恒亮博客
二维码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作者:张恒亮 教育部中国人生科学学会生涯规划研究专家,中国教育学会会员,中华职业教育社社员,四川省人才研究会个人发展研究部执行主任。

  高考迫近,各类升学指导信息又多起来了,时常会听到这样的自我炫耀:“我当年就是踩着分数线进来的”,“我指导的学生进了一个在住年需要更高分数才能进入的学校……。”对此,许多家长或津津乐道,或奉若神明,都觉得能达到这样的效果才叫神奇。也都盼望着自己的孩子能够低分高就。至少能进一个与我高考分数相当的学校,如果量化一下,就是自己的分差与学校往年的录取分差大体相当。然而,这却让我们进入了一个严重的认识误区。

  首先,我想问一句:你高考的目的是什么?难道仅仅是为了上大学?如果对这一问题深入思考,你就会发现我们参加高考上大学,都是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或职业理想。既是如此,我们就应该认真地想一想:现在,通过上大学能否促使自己理想的实现?大学生就业难的现实给了我们明确的回答:不一定!有的人通过上大学,向着自己的理想持续前进,不断靠近;有的人却回家啃老,铩羽而归,非但没有向理想靠拢,甚至连基本的生存都无法保障。问题出在哪里呢?就是因为在填志愿时,仅仅是为了上大学而决策,以为只要进个好大学,所有问题的解决了,其结果却是专业选择失误,在学校中学无所成,接着就是毕业就失业。那么许多人就会问了,人们原来一直都是用的这种方法填志愿的,怎么现在就不行了?这是因为客观形势发生了变化,原来的计划经济时代,升学就业全由政府负责,大学生毕业后包分配工作,包当国家干部,学生只须在国家规定的道路上奋斗就行了。这时,国家分配工作时主要看学校的层次,重点院校毕业生的人生平台要优于一般院校,本科院校毕业生要优于专科院校,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坚持不能降低学校的层次,宁愿在专业选择上适当后退一些。因为毕业后决定发展优劣的更多是学校,而非专业。然而在市场经济时代,所有的大学毕业生都要面向市场就业,而要在市场上顺利就业,其关键就在于学生是否具备具体岗位上所需要的能力和素质,这又取决于学生在自己的专业上是否学有所成。于是,专业的重要性完全突显出来。这时,如果还比着分数选择某所学校,却对专业的选择不假思索,就必然受到客观规律的惩罚。

  另外,应当知道,这些分差无论是学校分差或是专业分差都是多年来的历史形成的,分差的本质是学生进入某所学校、专业的竞争激烈程度,那么,这些数据更多的是与学校在计划经济时代的受到的追捧程度密切相关。有些学校、有些专业在计划经济时代是很受追捧的,比如新闻、法律、管理等等,这是因为它们毕业后分配工作,一般都可以分到新闻单位和政法、工商系统,所以大家愿意报考,造成了录取分差高,然而近年来,由于人才市场化的不断深入,新闻、法律、管理等专业由于供过于求,造成了就业困难,但是从往年的录取线来看,这些专业并不低,这时如果高分考生只是从名声或者分差的角度来选择专业,似乎自己在高分高就,然而到了学校或者大学毕业时才发现自己其实是在高分低就。所以,高就还是低就,绝不是体现在升学上,而是体现在就业上。所谓出水才看两腿泥!等到大学毕业时才知道自己是在高就还是低就。

  如此说来,我们在填志愿时必须走出刻舟求剑的误区,不要还拿着计划经济时代的秘方广为运用。而应该认清客观形势的变化,与时俱进,与势俱变。那么,根据新形势的变化,即人才市场化的推进,我们提出了新的指导填报高考志愿的策略,这就是:“量身选专业、按分定学校,瞄准就业填志愿。”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