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填报:走出轻志愿重分数的误区

2010年03月11日 来源:高校招生
二维码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找准自己的兴趣是一个过程

  2008年8月初,一名四川理工科考生给南开大学招办打来电话,告知招办老师她的分数是697分,非常想就读南开大学的经济学专业,问南开可否录取她。这么高的分数就读南开大学的经济学专业应该没有问题,可为什么她没有被南开录取呢?后来经过招办老师的再三询问才得知,填报志愿时,她的中学老师觉得她的分数报考清华大学没有问题,于是建议她报考。想到自己可以上清华,一时间,她很兴奋,于是毫不犹豫地报考了清华,但由于自己的分数报考清华大学的优势不明显,她放弃了自己钟爱的经济学而选择了其他专业,至于其他院校志愿就根本没有填。录取时,由于她的分数未上清华的调档线,不能投档,情急之下她想到了南开——自己以前曾梦寐以求的大学,想问问南开是否能在她没有填报志愿的情况下,招收她。一方面我们为这个女孩这么高的分数没有被录取而感到惋惜,另一方面我们也为她详细讲解了招生录取政策。考生填报的志愿类似于考生与高校之间签订的一项合同,如果考生志愿表上没有填报某所大学,该校是不能录取她的,否则就是违规。

  清华、北大的确是中国的顶尖学府,这两所大学在考生心里的分量都很重,很多考生为了能读这两所大学甚至可以放弃自己的兴趣爱好,只求能踏进这两所院校的大门。可是,考生不要忘记,你所学的专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你未来的职业走向,你或许可以选择忍受四年对你来说不感兴趣的专业,可是四年后,你有足够的信心去容忍你毫无兴趣的工作吗?或许四年后,你可以通过考研重新选择专业,可浪费的这四年时间又怎样去弥补呢?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是一句真理,当你从事自己感兴趣的工作或者某个专业时,你会有足够的热情去探究它,并且不知疲惫。对你感兴趣的领域,你钻研得越深,你所取得的成就可能就越多,而这些成就又可能成为你不断进步的动力,这是一个良性循环。反之,如果你勉强进入自己向往的学府,但所学的专业与自己的兴趣毫不相关,刚开始学习时你或许还能说服自己一定要好好学,但时间一长,对你来说很可能就是一件痛苦的事情了。

  2007年一位山东理科考生,刚开始被录取到南开大学的金融学专业。金融学专业在很多考生的眼里是很热门、很好的专业,也是很多考生所向往的。可是,进校后学习了一段时间,这位考生却要求转专业。问其原因才得知,原来报考这个专业完全是他父母的旨意,事先他根本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父母说什么就是什么。可学习一段时间后,才发现金融学专业对他来说,毫无兴趣。他喜欢数学,他觉得数学王国有许多神秘的领域等待自己去探索。一年后,这位考生通过自己的努力以优异的成绩进入了数学系。一个人的兴趣在哪儿,不是头脑发热一拍脑袋就能知道的,认识自己的兴趣需要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需要考生无数次的冷静思考。如果仅在填报志愿的几天时间,就确定自己的兴趣和专业难免比较仓促,所做的选择很可能与自己真正的兴趣相去甚远。因此,建议广大考生在平时的学习之余,不妨多花点时间把自己认识得透彻一些,这样,最后的志愿填报才会更加科学合理。现在很多大学都规定,考生进校后有重新选择专业的机会,于是很多考生在填报志愿时抱着反正进去后还可以再次选择专业的思想,对自己认识不够,胡乱地填报专业志愿。殊不知,大学对考生再次选择专业的要求是非常严格的,如果考生要申请重新选择专业,不但其手续和程序比较复杂而且每个专业只有成绩排列前茅的少部分同学才有机会,大部分的同学是没有机会重新选择专业的。因此,面对僧多粥少,考生最好在填报志愿时就为自己做出合理选择,不要等到进校后再来忙,而是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大学的专业学习中。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