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高枝未必好 尖子生上名校患神经衰弱

2013年09月09日 来源:华商报
二维码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旬阳县文体局副局长朱礼山说,“我不否认大城市里的教育资源上的优势,家长们追求优质的教育资源,也本无可厚非,但高中阶段出去上学,整体上的感觉弊大于利。”

  “当时,孩子以630分的中考分数被外地高中挖走,上了两年竟然休学了,问她原因死活都不肯说。”8月30日,是旬阳中学报名的日子,一王姓老师说,自己亲戚的女儿本来被“拔尖”到外地读高中,结果患上了神经衰弱。他说,这学期,孩子干脆回旬阳中学读书。

  王老师分析了一下孩子变化的原因,农村娃,性格内向,好胜心强,长期在外面,遇到问题没有人倾诉,时间一长憋出问题了,“如果就近在县城上学,遇事可以跟熟悉的人沟通一下,或许就不存在这问题了”。

  最多一年流失80多“尖子”

  8月底,正值旬阳开展“省级教育强县”复验创建工作,这个县于2009年被陕西省政府命名为“省级教育强县”。可谈起高分生源的流失现状,县教育部门的很多人都有相同的感受。

  旬阳县教体局教育股股长徐郧禄清楚地记得,高分生源流失起源于2005年前后。西安有些一流的高中,中考前家长带孩子去考;二流的高中,通过熟 人引荐的方式,把本地中考高分考生带走。基本上,省内一流高中学生拿钱去找人家,二流高中是学校拿钱来挖学生。一到招生季节,西安某些知名中学的招生车就 来旬阳各个初中转。旬阳县的中考高分考生走的最多的年份是2009年,共有80多人被西安、安康的高中挖走。其他年份平均有40多人,出去的学生大多都是 全县当年中考前50名。

  有45万人口的旬阳县是陕南大县,也是全省教育强县之一,旬阳中学属陕西省标准化高中,共有68个教学班,在校学生5000余人。省级教育强县尚且如此,而那些更加偏远的,人口相对稀少的县区,生源争夺战会如何呢?

  汉阴县是曾任北平大学校长、著名诗人沈尹默的故里,这里一直有着重视教育的传统。面对尖子生不断流失的状况,曾有县政协委员李锦贵的调查报告 称,由于学生及家长对外地学校盲目迷信,部分家长盲目攀比,导致每年中考过后尖子生流失。2009年、2010年全县中考,500分以上的高分学生数分别 为270人、372人,有近三分之一流失,这种状况有愈演愈烈的趋势。

  宁陕县是一个只有7万多人的小县,尖子生流失现象也比较突出。据悉,全县去年高中新生才530名,尖子生就走了10人;今年高中新生仅450 名,其中中考成绩第2、5、7名都到西安上学了。让人有所安慰的是,前年转走的学生,今年有2人转回,按照宁陕中学校长赖邦志的说法:“这与学校的基础条 件和教育教学水平稳步提高有关系。”

  人口不满6万的镇坪县,县政协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全县每年有40-60名尖子生流向省、市及邻县,使该县的一本乃至各个批次上线数量相应减少,造成镇坪县很难有学生考入一流高校,影响全县的高中教育质量,并已有恶性循环的趋势。

  要名校,还是要熟人环境

  不少家长宁愿让孩子到西安上二三流的高中,都不愿留在县城中学。对此,旬阳县文体局分管基础教育的副局长朱礼山说,“我不否认大城市里的教育资源上的优势,随着生活条件的提高,家长们追求优质的教育资源,也本无可厚非,但高中阶段出去上学,整体上的感觉弊大于利。”

  旬阳中学的副校长马文驹曾对高分学生流失情况进行过跟踪调查,他发现,出去读高中的学生,效果未必好。以2009年流失数据为例,流出的80多 人中,高中毕业以后以他们当年在全县的排名,与在家里的学生比较的结果是,成绩略有提升的只占13%,87%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有50%退步达100 名,30%退步到1000名以后。整体比较,出去上高中的,大部分人的期待与最终结果是不相称的,“这么多年来,全县出去那么多尖子生,考上清华的只有一 个,而旬阳中学这些年来也有学生考上北大、清华等名校。”

  一王姓高三同学的家长说,当时他女儿中考成绩是全县前30多名,想让女儿上一个好的学校,觉得都是尖子学生在一起会创造好的学习环境,加之也有 不少亲戚朋友动员,抱着这样的想法就带着女儿到西安、安康几所重点高中考察后,最后女儿觉得在外面上学吃饭、洗衣服都不太方便,征求女儿意见后就放弃了。

  王同学的家长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比如说,双休日往返西安去看孩子,首先是去宾馆开个房,然后把娃喊出来洗个澡、吃顿饭,每年这笔费用都是很大的开支。如果对娃不放心,家长还有可能请长假租房陪读,跟在县中比,无形中增加了很多开支,这样一来哪能安心工作呢?

  2012年高考安康市的高考文科状元兰海莹的父亲也有类似感受:让孩子在西安读了一年高中,感觉孩子的进步并不是特别明显,跟在旬阳上学没有太 大的区别,加上孩子对人际环境不太适应,从高二起就让孩子回到旬阳中学,回来后同学、熟人比较多,更容易融入这个学习环境,2012年兰海莹考上北大法学 系。

  “教育洼地”如何填补

  对于尖子生纷纷外流对本地教育的冲击,旬阳县文体局教育股股长徐郧禄说,好学生容易教出来,能满足教师的个人成就感,他们的教学积极性就会提高;从学校的角度来说,多考些名校生,能吸引更多的学生留在本地上学,就容易对本地的教育产生良性循环。

  徐郧禄认为,这里面也反映了对县级办学条件改善的困难,老百姓对孩子教育需求越来越高,那些一流的名校,就是抓住了这样的机会。特别是那些民办高中,在人事自主权、软硬件建设上,灵活一些,形成了自身优势,这也是人家吸引高分学生的地方。

  县级高中教育的投入不足,教育条件的限制,也是一个让尖子生外流的主要原因。据悉,旬阳县境内4所高中,债务达1亿之多,教学设备不完备,缺乏对教师的奖励。今年旬阳中学高三年级教室安装空调,还是一些家长自愿筹资买的空调。

  作为教育一线的亲历者,教高三年级的毛有斌老师说:“我们只能拼命地在教育教学方法上改革发力,寻找突破口。如果我们的办学软硬条件能有所提升,或者接近名校,我想我们不会比他们差多少。”

  对于这样一种生源争夺战,旬阳中学党委书记徐升斌用“教育洼地效应”来形容,他说,近年来西安、安康许多学校招生触角延伸至县上,旬阳县尖子生流失较多。“如何突破困局,是我们当前最需要思考的。”

  “超级中学”越多,教育公平越远

  -华商报评论员马九器

  如果用空间物理学的眼光审视社会,不难发现在我们的社会中也存在一些“黑洞”,全国各地的高中生源抢夺战就是教育领域的一种“黑洞现象”。那些 将中考高分考生一网打尽、悉数揽入的“超级中学”仿佛“黑洞”一样,不仅将周围的高分生源吸入,还不断扩大范围,将周边郊县甚至外地尖子生也强力吸入。

  全国各地的生源大战越来越白热化,河北、河南、湖北、安徽、江西……每年都爆出层出不穷的生源争夺战,这些争夺战,大多离不开“超级中学”的魅影。细细考量观察这些争夺战的一些细节,或许还能体会到硝烟背后的谋略、战术。

  不妨来看看教育大省湖北的生源抢夺战细节。据《中国教育报》报道,在湖北省会武汉市,中考一结束,楚地战事立刻风起云涌。最常用的战术就是提供 优厚条件利诱尖子生,有减免学费、提供奖学金,甚至还承诺包揽未来大学四年学费的;有报销租房费,安排独立公寓、甚至还解决陪读家长工作的。而安徽合肥一 些学校的生源抢夺更是雷人,合肥一中、八中把“掐尖计划”提前到小学,专门选拔14岁和12岁以下的学生开设“神童班”,美其名曰“为尖子生打造另类培养 机制,填补省内空白”,其他学校老师一语道破:这不过是把原来中考后的生源抢夺提前截留了。

  除了利诱,还有“威逼”、“截留”。据报道,河北黄骅市有学校要求成绩好的学生面试入他们学校,否则不发中考准考证;河南鄢陵县曾把3000多 中考考生的成绩保密20余天之久,导致很多人失去了自由选择高中的权利;还有更甚者,对可能“出走”或者跨区上高中的高分学生家庭进行威胁,比如将来会给 孩子考学制造麻烦、在档案学籍管理上使绊子等等。这样的荒诞、疯狂,颠覆的不仅仅是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还包括对整个教育公平理念的信仰。

  当名校将其他地方的尖子生不断“吸”走,结果只能是:自己能量越来越强,大量社会资源都盘桓在自己周围,而郊区、县城等地方中学的能量则越来越弱。在这种争夺战中,笑到最后的往往是那些财大气粗的“超级中学”,赢家通吃:好的更好,差的更差。

  这种争夺的本质已经完全超越的教育层面,与素质教育、教书育人的终极目标渐行渐远,它更是一种利益蛋糕的抢夺、是利益最大化潜规则的体现。几乎 所有人都知道这个样子的教育并不是发展的趋势,教育本应是培养人、发展人,而不是在流水线上批量生产一批批的“应试牌”机器人,可是在让理念和实践达成一 致的衔接上,困难重重。从各种渠道传输的消息显示,绝大部分的地方教育主管部门不是无动于衷,也是不断出台严厉的文件、政策来遏制赢家通吃的“黑洞效 应”,防止教育资源分配差距扩大化,极力维护教育公平。问题是上有政策,下面总有对策。教育黑洞怎么才能衰竭?关键是让内在的动力源消失。动力源是什么? 是对成绩的追捧、是对考试的热情、是对升学率的崇拜。为什么会产生?是教育评价体系的不科学,还有整个社会对教育理念的某些误解和扭曲。说穿了,所谓生源 争夺其实只是一种结果,诱因不除、土壤不变,即使风头一时被遏制了,一旦束缚放松,又会破土而出。

  因为利益固化严重、利益重新分配阻力很大,新的规则形成共识、上升为法律国策难,让科学的、人本的制度迅速落地成为实践共识,更是难上加难。但 改革没有退路,面对利益的盘根错节和既有格局的马太效应,改革需要智慧和决心并进,智慧,能够以庖丁解牛的方式减少阻力,而决心有多大,将决定改革能走多 远、持续多久。

  一些开创性的探索需要时间来检验其价值,尤其是育人的教育领域,特别需要包容思维。比如老师授课与学生自发讨论、成绩优越与特长发展等等,种种 变化都可能带来热议、非议和质疑。比如河北霸州市的改革,彻底颠覆原有的教育考核评价标准,2007年该市推出了一套以“巩固率”、“升学率”、“合格 率”和“域内入学率”为主要指标的初中学校考核评价机制,取消分数制、优秀率,改变游戏规则,以前学校好不好看高分学生,现在看低分学生,这样完全改变过 去追高厌低的现象,老师都以积极帮助低分学生为主要责任。现在还不能说霸州的教育改革就是成功的,但这种尝试的确打破了既有的利益格局、冲破了惯性思维, 在班级的教育小公平和地区的教育大公平上,取得的效果已经获得多方的认可。

  “超级中学”的形成乃至壮大,有着错综复杂的原因,但是,于社会、于教育而言,“超级中学”的不断膨胀,绝对是祸非福:“超级中学”越多,教育公平就越远。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