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上海市普通高校招生统一文化考试试卷评析

2010年06月12日 来源:上海招考热线
二维码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物理——关注新教材所体现的教学思想、教学理念、教学方法

  2010年秋季高考物理卷关注新教材所体现的教学思想、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把考查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渗透在今年的物理试卷中。

  今年试卷中单选题从原来的5道题共20分,增加到16道题共40分。选择题的数量和分值虽然大幅增加,但难度有所降低。全卷中增大了最基础的物理知识和技能考核的权重,如第31题,考查的是最基本的物理规律,以及由此体现出来的学生处理问题的基本方法。本题的内容对学生而言没有知识理解上的任何困难,而目前的中学物理教学正缺乏对此类最基本的内容和方法的训练,,希望此类试题能对高中教学起到关注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导向作用。

  试卷中不少题目的素材来源于教材,同时注重对教材内容的理解以及在理解基础上的适度加深和拓展。如试卷中实验内容的取材全部源于教材上的内容,个别试题更是直接来源于基础型教材相关内容及练习册上要求完成的作业(如第24题)。这在以往高考试卷中是不多见的。虽然考核的实验全是书上熟悉的内容,但考查的内容比教材要求更为灵活、深刻和广泛。其目的是希望在今后的物理教学中对于教材不仅仅在形式和内容上要加以重视,更要在对教材内容的理解上下功夫。

  虽然今年物理试卷中大多数题目从难度和能力要求上有所降低,但对于学生比较容易混淆又比较重要的物理概念,在不加重计算的前提下加强了这方面的考核,如第15、25、32(3)题等;有些题目对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如第19、27、33题等。第28、32题中的一些设问,旨在引导教师和学生重视教材,重视知识形成和发展的过程,避免由于“题海战术”而造成生搬硬套、依样画葫芦的错误。

  化学——立足基础 注重过程 把握方法

  1、注重考查基础知识

  2010年秋季高考化学卷注重化学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元素及化合物的基本性质、有机化学基本概念及有机化合物基本性质,如元素、化合价、相对原子质量、溶解度、电离度、原电池、电解、电极、气体摩尔体积、标准状况、有机化合物命名、同分异构等基本概念,又如物质结构原理(包括原子的电子结构、化学键、分子结构)、化学反应原理(包括质量守恒原理、化学平衡原理、化学反应速率与催化等)、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与规律(包括化学反应方程式的书写与配平、电子转移方向与数目、氧化剂还原剂的强弱比较等),再如元素化合物的物理性质(包括熔点沸点、密度颜色气味、溶解度等)、元素化合物的化学性质(包括酸碱性质、氧化还原性质、热稳定性与化学稳定性质等)、有机化合物性质及有机化学反应。在《上海市中学化学课程标准》规定的范围内,考查学生对化学基础知识的理解程度和运用基础知识的水平。

  2、关注化学学习过程

  化学试卷十分关注化学学科的主体内容,关注科学研究及科学发展的过程。化学实验、有机推断、化学计算既是化学学科内容的主体,又是科学研究过程的具体体现。化学实验的仪器和药品选择、溶液配制、实验现象的观察判断、实验步骤的设计贯穿于实验的全过程。有机化合物的性质特征、有机化学反应的条件、有机化合物官能团之间的相互转化的信息融合于有机合成的全过程。化学计算中,根据已知条件和合理假设建立的可以求解的准确列式则体现了对题意的理解、判断、推理的逻辑思维过程。

  紧紧抓住化学学科的主体内容,关注过程,感悟过程,以加深对化学学科知识的理解,提高运用化学基础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关注科学方法,提高科学素养

  高考化学试卷充分注意到科学方法在化学学科研究及化学科学发展中所起的关键作用。以化学学科知识为依托,考查学生对科学方法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检验学生的科学素养水平,显现高考化学对中学化学教学的正确导向。

  就化学学科而论,科学方法比比皆是:化学实验方法(如酸碱滴定法、重量法、纸上层析法、物质的分离与鉴定方法)、化学实验的操作方法(溶液配制、称量、溶解、加热、蒸发、冷却结晶、过滤、干燥或灼烧、恒重、萃取、升华)、有机化合物结构推断的方法、知识重组与信息迁移的方法、以原子守恒质量守恒为基础的化学计算方法(比例法、差量法、联立方程法)。

  学习科学方法、提高科学素养是进入高等院校深造的主要目的,科学方法、科学素养自然成了高考化学命题的主要目标。

  生命科学——“双基”与创新型学力并重 思维过程与方法并行

  2010年秋季高考生命科学卷的特点是:在保持平稳的基础上,体现二期课改目标,坚持“三个有利”的原则,在学科内容的知识构架内,注意“双基”与创新型学力并重,同时突出对思维过程与方法等方面的测量。力争达到全卷难度中等偏易,并与其它学科保持平衡。

  1、在严格遵循课程标准的前提下,注重学科内“双基”的考查,以提高中学教学夯实教学内容的重视度。

  生命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是学生各种能力发展的基础,也是提高学生分析、判断、解答问题的基本依据。为此,生命科学试卷仍然坚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如选择题中的第1、4、6、17、18、23、29题、综合分析题中的第32、38、48、53、61题等。这些试题的命制,均是在教材教学内容的范围内,考查了学生对生命科学基本知识的认知和进一步的分析判断,这就要求学生对知识应有正确的认知和知识整体框架的构建,也要求中学教学在“双基”落实的过程中应提高重视度。

  2、进一步关注“过程与方法”目标的测量,促使学生在提高综合分析能力的过程中提升生命科学素养。

  “三维”教学目标的制订和落实是二期课改教材实施中一直被关注的一个点,其中“过程与方法”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强调教与学的动态结合。今年的试题中,在情境的选择、图表的呈现以及设问的形式等方面,呈现出了多元化和动态性,从而有利于实现学生对题干提供的信息的获取能力及回答问题的思维过程能力的测量,由此也能进一步反映出考生的生命科学素养,如选择题中的第5、10、14、22、24、27、30题、综合分析题中的第33、39、42、54、58、64、69题等。

  3、以生命科学前沿技术作为载体,以新颖的视角为切入点考查学生的探究和创新能力。

  生命科学是一门实验性较强的学科,且二期课改的课程标准也要求培养学生的探究和创新等能力。生命科学卷在命题过程中,选择了一些基础性、操作性和前沿性的实验作为情境材料,对考生的探究和创新能力等方面进行测量。一方面提高试卷的区分度,另一方面也兼顾了“三个有利”的原则,它将对学校的教学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如选择题中的第3、12、20、26题、综合分析题中的33、44、49、60、62及十二大题等。

  4、注重试题认知要求与考查知识点的认知水平的一致性。

  根据课程标准对知识内容的认知水平提出的要求,在今年的试卷和试题命制过程中,一方面注意知识点的覆盖面,另一方面更注重全卷测试目标与课程标准知识点的认知要求基本一致,如选择题中的第7题和综合分析题中的第六大题就与课程标准中的主题三“生命的物质变化和能量转换”知识点的认知要求一致等。



上一页 [1] 2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