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中求变” 北京高考新方案出台四步曲

2010年03月15日 来源:中青在线
二维码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第3步 集思广益

经过一年半的广泛调研、酝酿,北京市高考新方案征求意见稿渐渐浮出水面。2008年秋季起,对北京高考新方案的征求意见工作渐次展开。

这是一项浩大的工程,参与征求意见的人士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到区县教委主任、教研员、高中校长、一线教师,甚至学生代表……参与的人数已无从算起,但所有参与讨论的人的意见都被考试院工作人员一一记录下来,成为方案充实、修改的参考。

西城区教委副主任李燕玲作为区县教委负责人代表曾参与过其中一次座谈会,她清楚地记得那次座谈上,各区县教委主任们在谈到“综合素质评价在高招录取中究竟占多少比重”时产生了激烈的争论。

综合素质评价是高中新课程的亮点,几乎所有人都认为新高考方案应该体现这个变化,但在具体操作形式上产生了分歧。臧铁军也参与了那次座谈会,他一一听取了各位负责人的意见后,谈了他的看法:“综合素质评价确实重要,但它的可信度如何保证?若是作为录取的实际参考,那么算多少分才合适?”两个问题抛出,问得刚发完言的李燕玲哑口无言。确实,这是一个核心问题,在社会诚信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的时候,简单地把综合素质评价量化到高考录取中的做法势必会引起更大的风险。

第4步 稳中求变

初次拿到北京新高考方案,很多人的第一感觉都是“改革的力度似乎小了点。”但在北京市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们看来,这恰好是北京方案的一大亮点。

作为全国第三批进入高中新课程的试验区,北京在改革之初就明确提出“稳步推进”的概念。在昨天的新闻发布会上,臧铁军也表示,重点突破、稳步推进是北京这次高考改革方案的重要精神。

高职招生是方案中改革力度最大的部分,也是突破口,这个变化经过了3年的磨合试验。2007年,北京市首次在9所高职进行自主招生试点,学校完全脱离高考成绩招生,考生根据专业学习意愿选报学校,通过学校组织的面试和笔试来决定是否录取。这一新的招考模式在当年被称为“吹响了高考改革的号角”。

高职自主招生试点进行了3年,考试院跟踪调研也进行了3年。专家们发现,通过自主招生形式,学生学习兴趣能够与专业很好结合,学校在招生时能对学生个性特长进行甄别,确定他们是否符合专业学习需求,学生、学校双向选择很好地解决了高职新生报到率低的状况。于是,由考试院起草的一部20万字的针对高职招生改革的报告出台了,这为新方案中高职改革方向提供了最为科学、客观的理论和事实依据。

今年初,经市委市政府、教育部审批后,北京高考新方案正式公布。



上一页 [1] 2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