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招生组回应众多质疑:招怪才偏才属误读

2009年11月24日 来源:中国新闻网
二维码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10名“校长推荐生”昨起公示

我省三所重高校长及北大浙江招生组回应众多质疑

自从北大宣布将实行“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后,各种各样的质疑声就没有停歇过。昨天,浙江省内3所具有北大“校长推荐”资质的中学,最终敲定了10名推选学生名单,并在全校进行公示。

针对之前各界对“校长推荐制”的几大疑问,记者昨天分别采访了3位中学校长和北大浙江招生组组长焦维新。

质疑一:推选过程到底公不公平?

学校:公示后没有学生提出异议

“我们的推选过程有一套严格的程序,事先征求老师、学生和家长的意见,最终由高三年级组或校务会议综合评定。”采访中,3所学校的校长都表示,名单是集体决策的结果,校长所做的,只是履行一下形式上的签名权。

学军中学副校长冯定应是该校推选工作小组的组长,他介绍,学校的推荐标准是学生3年成绩和学科竞赛的综合评定排名,在综合班主任和任课老师的意见后,最后推选出邵林博等3名学生。

杭二中的推选流程是,根据学生成绩、竞赛、学生工作以及音体美各方面特长综合评分,最后选定了马雨杭等3人。

镇海中学吴国平说,学校事先公布了综合素质、文化成绩、对公益事业的积极性以及责任心、特长等前置条件,最后在提出申请的8名学生中选定了4名,这个结果也是经过学校、学生和家长三方认可的。

“名单公示后,其他学生的反应都比较平静,毕竟自主招生已经做了很多年,操作流程也已经很成熟了。”3所学校的校长表示,推选名单在上周六就已经在高三年级组公示了,没有一个学生或家长提出异议,昨天是名单在全校公示的第一天。

质疑二:选怪才偏才为何也要搞排名?

学校:全才比怪才偏才更具说服力

北大:招怪才和偏才纯属误读

采访中记者发现,对于推选出来的学生,校长和老师都有一个共同的评价:素质全面。比如镇海中学校长吴国平对所推荐的4名学生的评价是:“要特长有特长,要成绩有成绩,而且积极参加各种社团活动和社区服务工作。”

“我们学校不少‘怪才’、‘偏才’,本身也是一个全才,评选过程中,我们当然要先考虑这些学生了。”杭二中教学处副主任陈婕老师介绍了这3名学生的基本情况:马雨杭属于“综合素质优异又学有所长”的学生,曾获得全国计算机奥赛浙江赛区一等奖,高中3年成绩稳居全年级前6名;金泽鑫入选了全国化学冬令营,其他各科都很优秀;杨颖睿虽然没有竞赛获奖背景,但综合素质相当全面。

“如果一味提‘怪才’、‘偏才’,肯定也是背离北大初衷的,而且哪里会有这么多‘怪才’,真这么普遍的话,也就不能算是‘怪才’了。”在学军中学副校长冯定应看来,学校推选出的3名学生也属于均衡发展,并有各自的个性特长。

“北大从来没说过‘校长推荐制’要招的是怪才和偏才,恰恰相反,这项新制度是为了照顾那些学科全面、综合发展,但并没有竞赛获奖的学生。”北大浙江招生组组长焦维新表示,北大的招生理念是“不拘一格选人才”,“校长推荐制”是对以前那些政策的补充,“如果仅仅是为了招在某些学科、某些领域有专长的学生,之前的政策就已经够了,像物理、化学、数学等竞赛获奖的学生,在保送生、自主招生政策里,都已经照顾到了,新实施的‘校长推荐制’,是为了给那些综合发展、学科全面的学生提供一条绿色通道。”质疑三:“校长推荐制”是不是为提前“掐尖”?

北大:谁都想招到最优秀的学生

评选标准无异、推选过程无异,这让不少人质疑:“校长推荐”并不能选出什么特别的人才,这只不过是北大打着改革的名号,提前抢生源。

对此,焦维新老师并不回避。“我们制定新的政策,一方面是出于选拔学生的考虑,毕竟从招生的角度讲,谁都想招到最优秀、最拔尖的学生,但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推进中学的教学改革,这两者是有机结合的。”

焦老师表示,由于奥赛奖杯在高校选拔中一直有不小的分量,所以很多学校的中学教育存在“竞赛导向”,但这并不是最理性的做法,“中学阶段的主要任务,还是应该以打基础为主,基础扎实的学生到大学后才更有潜力”。

质疑四:新制度能不能推动教育改革?

学校:虽然只是一小步,但也是一大步

记者发现,虽然“校长推荐制”是新的尝试,但各校在推选学生时的标准和流程,和各校往年就在操作的自主招生和保送生推选过程,并无太大差异,这一点,也得到了各校校长的证实。那么,招生制度的这种新尝试,真能推动中学教育改革吗?

“因为今年是新制度实施的第一年,首先要考虑公平性,所以不可避免存在量化考察的局限,相信今后北大会有相应的举措,来不断完善这项制度。”在采访中,几位校长不约而同表达了这个观点。杭二中校长叶翠微表示,在现行的高考度下,北大的这项改革虽然目前看来可能只是一小步,但对人才选拔机制、甚至是学生的一生来说,很可能是一大步。

记者手记

有改革就会有争议

杭二中校长叶翠微曾对记者说,他当了十几年校长,每年都有遗憾,因为总有优秀的学生由于分数的原因,和名校失之交臂。

“让这种遗憾少一点”,叶校长的初衷可能就这么简单。但当他向北大建议“校长推荐学生”并被采纳后,社会的舆论似乎有些一边倒:不是质疑学校的公正性,就是怀疑北大意在抢生源,有人甚至预言“校长推荐制”可能会流产

北大的“校长推荐制”到底会给学生、给现行的教育体制带来什么?有校长觉得这是人才选拔机制的一种进步,有的校长却觉得这是一个“烫手山芋”,也有校长说,让学生有尽可能多的机会上名校,总归是件好事。

昨天,记者在前往杭二中采访时,在学校的公告栏里看到了密密麻麻的几张名单,上面都是获得北大、复旦、港大等学校直推、保送或自主招生资格的学生,粗粗估算了一下,总人数应该达到百余人。像镇海中学、杭二中、学军这些重点中学的学生,可能并不缺上名校的机会,即使没有自主降分的政策,很多学生也完全有能力上北大、上清华。

作为北大来说,不管新推“校长推荐制”是出于什么目的,它毕竟在中国的教育体制改革中又迈出了一步。正如一位中学校长所说,任何新的改革都会引起争议,但我们不可能因为争议就不去改变了。所以,让我们以更宽容、更平静的态度来拭目以待这次改革吧。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