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在寻找心甘情愿的门徒 南开冷门专业招生实验

2009年09月08日 来源:中国新闻网
二维码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消除对哲学的误会

83名中学生的到来,让一贯安静的南开哲学系忙了起来。老师们准备讲座,大学生们则以志愿者的身份,照顾他们的食宿。

尽管做好了准备,但意料之外的发现,仍然不可避免。

很多学生自信地告诉老师,“我的哲学分很高”。再一问,原来他的“哲学”,指的是中学政治课上的知识。

“中学生对大学专业里认知最成问题的,就是哲学。”王新生说,夏令营安排了很多深入浅出的讲座,让他们感受哲学智慧,感受哲学之美,至少让他们知道,哲学分为中国哲学、美学、逻辑学等8个二级学科,政治课上要求背诵的词汇,涵盖不了哲学。

在比利时鲁汶大学获得哲学博士学位的陈建洪说,国外不存在这种明显割裂的情况,从小到大,人们对哲学这门学科的认识是连贯的。海外高校传统人文学科的求学人数也相对较少,但都是自愿申请来的。

著名哲学家、南开大学教授陈晏清半个世纪前升入中国人民大学,任选专业,他选哲学。从当年录取分数上看,“最高是哲学,最低是会计”。

据他观察,变化是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的,哲学的受欢迎程度逐渐降低,“经济繁荣,哲学贫困”的说法开始流行。因为“无用”,哲学成了没有效益、不值得考生和家长“投资”的专业。

他听说,如今人大的录取分是“会计最高,哲学最低”,跟过去恰好相反。

“哲学,作为一种个人求知的兴趣,学生可以接受。但作为一种职业选择,他们的考虑会很多。在大学里,大家愿意选哲学系的课,但是要他选哲学作为专业,那就难了。”陈晏清说。

这位教授感慨:“现在是兴趣服从利益了!”

让适合学、愿意学哲学的人进来

在夏令营里,陈建洪发现了十几名“很厉害”的学生。他们可以同老师谈哲学家尼采,谈哈贝马斯,谈罗尔斯,头头是道。这个发现,让老师们很受鼓舞。

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学生蔡淞任是其中一位。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他发现自己对哲学和生物学的兴趣都很强烈。他说:“我有志于学哲学。不管考什么大学,我都会奔着哲学系去。不看学校知名度,看哲学学科的实力。”

蔡淞任的哲学之梦得到了家人的支持,虽然经过了“长期斗争”。

鉴于家长往往左右着学生的志愿选择,哲学夏令营为到场的十几位父母留出了席位,请他们全程参加。有的家长当场表态——以前对哲学的理解很窄,这次听了一些东西,我们会鼓励孩子报考哲学系。

闭营了,有学生走到车站就哭了起来,打电话向老师保证,即使不能通过自主招生,自己明年也要考哲学系。

眼下,老师们都很期待,明年会不会在新生当中真的见到他们的面孔?

他们决定把哲学夏令营办下去。当然,“最理想的是没有加分政策,也能吸引到这些人来”。为了避免那些喜欢加分而不是哲学的学生,南开大学招生办公室主任赵桂敏说,通过哲学夏令营获得自主招生资格并且考入南开的,原则上不允许转系。

毕竟,在这场招生实验里,学生与专业适合与否,是首要因素。

陈建洪总结:“夏令营就是让他们在认知的基础上认同,在认同的基础上选择。让适合学哲学的、愿意学哲学的人进来。”



上一页 [1] 2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