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09年实行新高考制度姓名不得超过四个字

2008年11月11日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二维码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小记有话 

新难关考验新高考

初看到福建省2009年新高考方案,似乎给人一种“言犹未尽”的感觉。总的来说,新高考方案的改革“大刀”试图直接指向“一考定终身”的现行高考制度,所以它引入了会考成绩、综合素质评价和院校自主测试,但是,到底“新三者”如何在高考中发挥作用,方案又“欲言又止”。所以,有人说这份方案,在改革问题上好像什么都说了,但是又什么都没说。

不过,这一“吞吞吐吐”可能恰是新高考能否顺利实施的关键,因为在高考改革上,我们将面临几个挑战。

挑战之一是形式主义,在这方面,“综合素质评价”最让人担心。试想一下,综合素质这种东西,本来要让人看得见就很难,要量化为可以打分的标准就更难;即使勉强量化之后,如何避免陷入“形式主义”的操作方式,那简直是难上加难。试想想,中学老师如何能顶住压力,为学生打出不同的综合素质等级?有些答案是一目了然的,一旦看到眼前都是综合素质A等的考生,高校的录取标准只好又回到高考成绩上。留下的悬念是:花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完成的综合素质评价,是否会成为一种摆设?

挑战之二是公平性。和征求意见相比,最终方案的改革步伐是“缩回了一小步”。比如,原本高校只需凭借会考和综合素质评价来录取或自主选拔学生,但现在增加了院校测试。正如我们所担心的,该如何来保证公平———偏僻地区的穷孩子,他们该如何获得这些信息,又如何有能力到处奔波于大学自主考试?

挑战之三是人情关。在综合素质评定、院校自主测试方面,我们如何避免“不是技不如人,而是父母不如人”的问题?

列出这么多挑战,并非是想把高考再推回起点,只是认为,新高考要“凤凰涅槃,浴火重生”,必然要正视这些挑战。所幸的是,看来方案的改革者,也意识到了挑战,否则,就不会这样“欲言又止”了。



上一页 [1] [2] 3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