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填报志愿指南:大类招生报志愿不用选专业

2008年06月06日 来源:每日新报
二维码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按大类招生和培养是近年来一些高校采取的新的人才选拔和培养模式。在这种招生方式下,高校将相同或相近学科门类,通常是同院系的专业合并,按一个专业大类招生。考生填报志愿时,直接填报该大类名称即可。通过该方式录取的学生在本科阶段用前1年半到2年的时间统一学习基础课,然后再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双向选择的原则进行专业分流。

 

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是最早实施这项招生改革的院校,早在2001年,北京大学元培计划实验班创立,虽然称谓不同,也只招了80人,但其实这就是一种大类招生模式。2002年,北大有13个院系实行按院系招生,3个专业按学科大类招生,“大类招生”终于走到前台。同年,清华大学在经管学院也试行了按“工商管理类”统一招生、按学院进行大类培养的人才选拔模式。在随后几年的高招中,北京师范大学、南开大学、武汉大学等院校也纷纷试行该模式。时至今日,“按大类招生”已经成为各校重要甚至是主要的招生录取方式。

 

优势:减少报志愿的盲目性

 

“按大类招生”可分为两种模式:一种是高校普遍采用的“按院系招生”,在同一院系中,不分专业,只按院系大类填报志愿;另一种模式则是一些高校“基地班”或一些特殊实验班招生。虽然两种模式有不小的差别,但有一个关键点是一致的,那就是把分专业的环节推后,让学生能够在充分了解专业前景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更令人满意的专业。

 

对于即将参加高考的学生而言,这样报志愿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减少此时因为对专业不了解而产生的盲目。大学那一个个专业都是教什么的?别说是刚刚中学毕业的学生,就是他们的家长、老师,也未必了解。绝大多数考生报志愿时实际上是在跟着感觉走,甚至认为学管理就能当领导,学建筑就要下工地,学金融就是去银行,至于一些化工、电子等跟日常生活距离较远的专业,对不起,不明白也就不愿意学。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部分高校志愿扎堆现象严重,考生最终被录取的专业和自己的兴趣相距甚远。

 

按学科大类招生后,这种问题得到很大缓解,可以给学生提供更多的专业选择空间。采用“大类招生”,考生虽然只填报了四五个志愿,实际上却可能涵盖了十多个甚至几十个具体专业。学生在入学后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生活,了解大学、学科、专业,发现自己的兴趣和特长,从而能够相对准确地预测和了解毕业时社会发展的趋势,专业的选择能够更加适应社会需求。再选择专业方向,这样更照顾学生的利益。

 

问题:适应能力不强会受影响

 

从大的方面来讲,大类招生对于学生和老师都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因为在分专业的时候,大多数高校采用双向选择方式,实际上是对前期教学双方工作的一种检验。

 

因为要参考学生前面学习的成绩和状况,想要选到理想的专业,学生就必须努力,争取各方面表现优异。同时按大类招生的专业任课老师也有一定的压力,如果这个老师的成绩不突出,科研能力不足,感召力不行,学生可能都往另外一个方向去选,那无疑将把老师置于一个很尴尬的位置。

 

但是,我们也要注意到,“大类招生”给考生带来的是机遇,也有风险,尤其是对那些适应能力不强的考生而言,影响可能更大。从中学进入大学,学习方法、生活方式等等诸多方面发生改变,必然会造成一些不适应,有些学生高考成绩很好,但上大学后调整得不好,很可能在开始的1年多里表现平平,但不能排除他们在后面的学习中迎头赶上的可能,可现在绝大多数高校的大类招生都是以前期表现为准的,无疑会让“慢热型”学生很“受伤”。

 

因此,考生在选择志愿的时候,还是应该综合比较各方面有利或不利的因素,尤其是要了解自己的情况,才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大学、最心仪的专业。

 

给考生更多选择

 

今年,天津大学将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两个专业按照“电气信息类”大类招生,将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两个专业按照“电子信息科学类”大类招生,这在天津大学尚属首次,吸引了不少考生的目光。两个专业放在一起按大类招生,录取分数线是升还是降?入学后不分专业培养阶段学什么课程?分专业时的依据是什么?高考成绩到分专业时还管不管用?记者带着考生们这一系列问题与天津大学招生办负责人王海龙老师进行了探讨。

 

“以‘电气信息类’为例,两个专业往年的录取分数线相差在10分左右,如今按大类招生,怎样波动现在不好预测。”王海龙认为,录取分数线到底是升是降,要由考生填报志愿时的心理预期决定。如果很多人认为大类招生可以给自己带来二次选择的机会,那么报的人多,无疑分数线就会升高,但假如很多考生害怕到分专业的时候成绩不行,进不了自己喜欢的专业,那么报的人少了,分数线也可能会降低。不过,王海龙强调,“考生是否选择按大类招生的专业,不能仅由分数决定,还要综合比较各方面因素,比如专业方向是否喜欢,培养模式能否接受等等。”

 

具体到培养模式,拿“电气信息类”来说,学生进校后前三个学期不分专业,统一进行教学大平台课程的学习,集中开设一级学科的基础类课程,比如数学、物理、外语、计算机基础、电气基础等等。1年半后,学生可根据专业需求、个人志愿、前三个学期加权平均成绩以及综合表现,在本大类的两个专业中选择专业,进行分类指导性的必修课及反映学科前沿及科技新技术的选修课学习。

 

王海龙认为,之所以实行大类招生,是因为现在的大学本科阶段更希望多培养一些“宽口径”的学生,也就是说学生在本科阶段不要太专于某一个很具体的方向,而要在这样一个领域当中打下坚实的基础,将来继续深造的时候不同专业的学生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