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志愿填报:需了解当年本地本科竞争指数

2008年04月11日 来源:清华附中网校
二维码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任何正确的决定都应该产生在掌握详实材料的基础上,填报高考志愿更应如此。只有充分了解填报志愿涉及到的相关信息、数据,才能够准确地给自己定位。所以,广泛的收集信息,将有可能的重点院校及相关信息结成一个网,然后才有可能坐在这张“网”的中央,将合适自己的院校和专业“网”到擒来。广撒网,主要由以下几个步骤组成:
    
    第一,要收集各种不同类别大学的基本资料,这是志愿报考的基础。

    基本资料是指学校的地理位置、历史沿革、专业设置、专业性质和培养目标、主要课程,该校学生毕业后的分配方向,对学生收费情况和奖、贷学金发放办法等等。尤其是专业性质和培养目标,即各专业是培养哪一类人才的,毕业后一般从事哪些工作,与自己向往的职业是否一致,这些尤其重要。对于农村、边疆、山区等边远地区的考生,由于不太熟悉高等教育的情况,则更应该注意了解。而这些基本资料光靠“临阵磨枪”,是很难找全的,需要考生和家长,在临考前就注意信息的收集工作,才能确保志愿填报的成功率。
    
    由于其自身不同的特点,在招生时,不同门类的大学,对考生的要求也有不同的侧重。如综合性大学,因为具备学科门类齐全、师资力量强、科研水平高、设备条件好的优势,在录取时录取人数较多、录取新生成绩跨度较大、招生专业也较多;理科类院校,则招生院校和专业多,招生数量大,考生选择范围广,考生在第一志愿不被录取时,其第二、第三志愿及参考志愿周转调剂的余地比文史类、外语类专业要大,但其中的工科类对考生身体条件或健康状况要求较高;相对而言,文史语言类院校,招生总数少,要求填报志愿准确性较强,学校与专业之间考生第二、第三志愿及服从志愿周转调剂余地比理工类少,更加注意考生语文、历史、外语等相关科目成绩;对于师范类院校,国家对考生实行提前录取办法等多种鼓励措施,对考生的思想品德和身体健康有一定要求。跛足、严重口吃、听觉迟钝、脸部有黑斑及胸廓显著畸形的考生,师范院校不予录取;而财经类院校,生源丰富、录取分数线较高,招生时通常会偏重考生的数学、外语、语文成绩;医科类院校,对考生相关科目成绩有一定要求,其中中医、中药专业要求考生语文尤其是古文基础必须达到一定水平,医科大学、医学院对考生的化学、生物和外语成绩有较严格要求,同时注重考生身体健康状况是否适合从事医药卫生工作;还有一些特殊类型院校,招生对象是针对特定人群,如华侨院校,招生对象主要是华侨、归侨和华侨子女、港澳及台湾省籍学生,不符合招生条件的一般不予考虑。
    
    第二,详细了解近三、四年来,各类重点院校在本地区的招生计划的情况。
    
    我们说,三、四年,一般会成为一个学校招生的分水岭。这是因为,无论是哪种类别的重点院校,其招生都会存在“大小年”的现象。所谓大年,就是指某学校或专业在某年内特别火,报考人数特别多,分数线水涨船高,这年就是它的大年。而小年则正好相反,由于报考人数少,分数线降低。一般来说,大年、小年是一年年交替出现的。因为如果前一年某校或某专业分数特别高,当年报考的学生会担心不被录取而纷纷改报其他学校或专业,从而导致报考人数减少,分数线降低。而后一年的考生看到这一年分数低,则都集中到这里来,分数线自然又上去了。如此循环往复。所以,必须通过分析一个学校三、四年的招生情况,看这个学校的在该地区招生的冷热变化曲线,然后果断在可能出现‘小年’时填报该类院校或者专业。
    
    而不少考生往往会拿今年的成绩和所填报学校仅与去年的录取分数线进行对比,甚至在选择专业时也完全按照去年该学校专业的录取分数线来做取舍,照套去年大学招生标准,这就很容易陷入 “大小年”的误区里,从而导致志愿的填报出现重大差错。
    
    因此,要使志愿填报得更准确,就需要调查近三、四年来本地区文、理、外三大类(重点、一般、大专院校)的调档分数线;了解各类院校及专业的近三、四年的录取分数线,包括最低、最高和中间分数线,以便为自己下一步的定位做好铺垫。
    
    第三,了解当年本地的本科竞争指数。
    
    本科竞争指数,是报考本科人数与录取人数之比,是衡量当年报考本科及以上竞争程度的重要尺度,是每年高考竞争激烈程度的表征。
    
    如何运用本科竞争指数来为填报志愿服务呢?举个例子你就会明白了。比如某一年的理工类本科竞争指数为3,就表示在本省区内,在报考理工类的考生中,在录取时会有3人竞争1个招生计划,通俗地说,就是3个录1个。通过本科竞争指数,就能大致了解到同时和你竞争一个本科名额的考生大概有多少。
    
    有的时候,招生录取计划中给出的本科竞争指数也会具体到某个学校某个专业,这时候本科竞争指数即指报考该校该专业的本科人数与录取人数之比。以某电子工业学院为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去年的竞争指数高达101.33,即每100个学生中,录取的还不到1个,可见其竞争激烈程度是多高;而该学校“工业设计”专业去年竞争指数只有0.43,录取率是百分之百,也许还没招满。考生根据这些信息,再结合自己实际来选择专业和学校,中榜的几率就要大得多。
    
    目前,许多省市的招生院,都实行了在填报志愿的前夕,公布本地近年的本科竞争指数的方法。例如,2004年6月10日,广西招生考试院首次公布了区内高校各专业的竞争指数为3.5,意即每7人中有2人可上本科,竞争指数为4年来最低。2001年、2002年、2003年3年的竞争指数分别为3.85、3.66、3.858。
    
    根据《南国早报》,2005年广西高考高校招生总竞争指数为1.83;本科竞争指数为4.32。理工类竞争指数为1.75,其中本科竞争指数为3.75;文史类竞争指数为1.99,其中本科竞争指数为5.50;体育类竞争指数为2.66,其中本科竞争指数为5.88。2006年广西高考竞争总指数为1.91,其中本科竞争指数为4.29,专科竞争指数为2.65。
    
    对比这5年的竞争指数,不难看出,2005年高考以体育类本科和文史类本科的竞争难度为最大——体育类本科考生中每5.88人才录取1人,而文史类本科考生中每5.50人中才录取1人。虽然本科总竞争指数为历年最高,但是理科的竞争指数仍然与前几年的平均竞争指数基本持平,说明竞争程度变化不大,报考选择的余地相对较大。
    
    本科竞争指数的公布,帮助了考生科学合理的填报志愿,考生可以针对自己的兴趣和考分实际,自我衡量,依据表格“趋利避害”,填报志愿。
    
    切忌做脑袋不开窍的家伙
    
    本科以上竞争非常激烈,能到一所名牌大学就读,是不少成绩优异考生的迫切愿望。但是名牌大学、名牌专业有很多,盲目追求时兴的财经类、电子信息类、计算机类、法学类、外语类等热门专业,一味向北京、上海、广州、武汉、西安等传统热门区域集中,则容易造成达到重点线分数的考生志愿“撞车”,出现扎“堆”的现象。
    
    不同分数段的考生,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应辨别不同的“方向”。
    
    高分段的考生,即在省(市、自治区)内名列前茅,或者超出当地重点线100分以上的考生,可以考虑报考北大、清华、复旦这一类重中之重的重点院校的专业。但是,这并不等于,“只要成绩好,志愿随便报”。这一阶段的竞争尤其残酷,有时即使很高分也不占绝对优势,在一个分数段的范围内,如果处在的位置相对靠后,同样会面临被刷下来的危险。所以,这类考生,忌一意孤行,非北大清华不读,名校观念作怪。俗语云,退一步,海阔天空。曾经有一位北京的考生,其成绩在班上是前10名,具备一定的报考北大,清华的实力,但未具备一定获得好专业的能力。经过仔细权衡,他最终报考了北京邮电大学通讯工程系的电讯专业。应该说这是一个理智的、冷静的态度,稍退一步,主动权仍然在手,这种做法值得赞赏。
    
    次高分段的考生,这类考生在全体考生中是比较优秀和稳定的,填报志愿时可兼顾考率重点院校及其特色专业,结合地域因素,选择声望高、教学条件好、师资力量强、东部沿海等地理位置佳的院校。
    
    刚达重点线的考生,这类考生我们有一个建议,就是要想在未来得到长足、持续的发展,选择更适合的专业比选择学校重要得多。因此,在有把握进入自己的“最佳”专业时,可以考虑“降格”选择院校,如大城市到中等城市,发达城市到发展中城市。如果没有把握拿到好专业,则不妨转换思维,思考将“冷门”转变为“热门”的可能。例如如果计算机专业是自己的未来发展方向,但由于语文或化学成绩不太好,影响了你的高考总分,与其报考风险较大的计算机专业,不如报考较“冷门”的数学专业。有了数学基础,再主攻计算机专业便有了扎实基础。
    
    填报专业志愿还要遵循一个基本的的原则,就是要拉开档次,形成合理的“梯度”。原则上第一志愿的选择应该是“跳一跳,够得着”的专业,即按自己平常的实力,需要做出一定的努力或者是只要高考临场发挥好,有希望录取的理想专业;第二专业的选择一定要稳妥,应该是高考正常发挥就能被录取的专业;第三专业应该选择万一高考发挥欠佳的情况下可以“兜底”的专业。
    
    “冷门”与“热门”都是相对的,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些现在不受青睐的所谓“冷门”专业或在我国刚刚起步的新兴专业,将来可能会蕴藏着极大的发展空间,具备良好的就业环境,由“冷”转“热”。
    
    充分利用一切条件,为自己上个“双保险”
    
    上重点线的高考考生,除了可以报考自己心仪的内地的重点院校外,还可以同时报考香港的高校,为自己上个“双保险”。
    
    随着高端行业对高等人才需求的日益加大,作为重要的世界商贸中心的香港,其高校加大了对高等教育的投入。而内地则因为拥有诸多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刻苦的钻研精神、锲而不舍的学习意志的优秀生源,成功了吸引了香港高校的眼球。香港也拥有很多高校在亚太地区甚至世界上有着较高的排名,且具备纯英文教学环境、海外生计划、先进的教学设备等优势,其综合实力指数,与内地重点院校不分仲伯。
    
    经过教育部和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批准,香港高校自2002年起,获准在内地招生,申请人若被内地高校和香港高校同时录取,则由学生自行决定选择。这就在很大程度上扩展了内地考生的就读选择范围,申请赴港高校就读的内地考生也不断增加。2006年香港大学、香港理工大学、香港浸会大学、香港城市大学、香港教育学院、香港岭南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八所高等院校在内地招生计划数已达1300人。
    
    通常说来,香港的高校在内地招生时,作为主要衡量标准之一的考生的高考成绩,一般要求达到所属省市的第一批和第二批分数线以上。像香港大学这样的名校,则要求更高,考生成绩必须达到所在省市重点大学的上游水平,如北京学生成绩必须达到清华、北大的录取线,广东学生的成绩必须略高于中大、暨大录取线。在港大2004年录取的192名内地自费生中,以福建省为例,文科生入读清华大学的分数线为574分,理科生为627分,港大所收取的10位学生,文科生介乎578分至604分之间,理科生介于620分至697分之间。香港科技大学当年的招生也要求达到所属省市的重点分数线以上。
    
    当然,这对于具备了冲击北大、清华等一线重点院校的考生而言,是比较有优势的。对于上了重点线,但还未达到北大、清华等分数线的考生,也无须就此泄气。如香港城市大学已列入国家第一批录取重点高校名单,并在2006年至2007年度招收170名内地应届高中毕业生。其在内地招生的范畴也扩展至20个省市自治区,即北京、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湖北、广东、重庆、四川、天津、辽宁、湖南、广西、陕西、河南、海南、江西、贵州、云南。内地应届高考生可循全国普通高校统一招生计划报读香港城市大学修读商学院、人文及社会科学学院、科学及工程学院、创意媒体学院、法律学院所开办的本科学士课程。城市大学将依据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统一招生考试成绩,在第一批录取组别从高到低分择优录取。城大还将为一些特优、特长学生提供全额或半额奖学金。这对达到重点线以上的考生,不啻是一个很大的福音。
    
    需要特别提醒考生们的是,除依据申请人的高考成绩及面试成绩来择优录取考生之外,还要求考生高考英语成绩优异,有较高的英文水平。有的甚至要求考生参加托福或雅思考试,并达到一定的标准。同时,赴港读书费用不菲,香港8所高校一学年的学费是4万多元港币,学生一年的生活费约8万元左右,虽然校方会提供相应的奖学金,但在校期间不允许打工,所以总的来说,对内地考生家庭的经济能力还是有一定的要求。考生报考时需要结合自己家庭的承受能力充分考虑。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