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志愿填报指南:“知己”必知的六大要素

2008年03月18日 来源:腾讯教育
二维码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第一部分 “知己”必知的六大要素
    
    “知己”就是考生对自己的高考(Q吧)竞争实力,即德、智、体的综合状况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恰如其分的估价。怎样才算知己呢?需要掌握六大要素,即知己必知六大要素。
    
    一、平时学习情况
    
    何谓平时学习情况,也就是平时学习成绩与水平。即了解与掌握考生高中以来的学习状况,主要是高三阶段尤其是高三下学期约5次调考、联考、模拟考的情况,或者是3次模拟考或2次模拟考的情况(各地稍有不同),当然还包括平时的课堂笔记、课堂作业、课堂练习、小测验(每天一练、每周一练)等。对此,有的考生和家长可能有这样看法,不就是填几所学校和几个专业,有必要掌握平时学习情况吗?
    
    对于高考志愿填报来说,掌握平时学习情况是不是多此一举?笔者认为,这要从几个方面来分析:
    
    1、对于认为高考志愿填报几天就能“搞定”的人来说,掌握平时学习情况确实是多此一举。但对于这些对高考志愿填报存在误区的考生及家长也有必要说上几句,试想一下,一个考生经过了“十年寒窗”,才有此一搏,哪会有那么简单,几天就能“搞定”?具体来说,假定某考生平时学习成绩在一本水平,需要考虑的一本学校至少是~6所,二本的学校至少是5所,三本的学校也是需要考虑的,就不算了;假定某考生平时学习成绩在二本水平,需要考虑的二本学校至少是5~6所,三本的学校至少是5所;但余量是必须留的,加上留有一定的备选学校,这样就可能达到15~20所。这20所学校,你把他的“前世今生”了解清楚,就不止几天;你把这20所学校的招生章程加以解读、吃透,就不止几天;你把这20所学校的综合实力加以比较、分出高低,就不止几天;你把这20所学校的前3~5年的最低录取分数线(简称校线)加以掌握,并把当年的校线测算出来,就不止几天,等等。因此说,高考志愿要做到填得好、报得巧,没有几个月的时间是拿不下来的。
    
    2、对于认为高考志愿填报是一门非常复杂而又“深奥”的学问,需要几个月、半年、一年时间,才能做到填得好、报得巧的人来说,掌握平时学习情况就是非常有必要的。这是因为:
    
    其一,掌握平时学习情况是考生及家长的一个良好习惯,其主要作用在于,实现考生、学校老师及家长三方之间的良性互动。即考生根据平时学习情况自己推动自己不断提高与进步;学校老师及家长掌握考生平时学习情况共同推动考生不断提高与进步。从实质上来说,这是达到“考得好”目的的一大法宝。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不仅仅对于考生的高考有帮助;对于他们进入大学学习也有帮助,乃至于对他们的终身学习都会有莫大的好处。
    
    其二,掌握了平时学习情况,对考生在进入高考总复习阶段作用也较大。因为在高考总复习阶段,实际上也就是一个温故知新、夯实基础、查漏补缺、不断提高的过程。很显然,考生掌握了平时学习情况,就对自己的“过去”了然于胸:哪些“错误”已完全改正;哪些“错误”还在重犯;哪些“错误”还在时断时续;也就是——哪些知识点已完全掌握;哪些知识点还完全没有掌握;哪些知识点还需要进一步掌握等等。如此一来,考生在高考总复习阶段就是不想提高也是不可能的。这显然是达到“考得好”目的的又一大法宝。
    
    其三,掌握平时学习情况对于考前猜分填报和考后估分填报的考生(考前猜分3省市和估分9省市区)具有非常大的作用。这是因为:
    
    第一,对于“猜分填报”的3个省市的考生来说,仅仅依据3次模拟考或2次模拟考的成绩就能确定自己填报志愿的考分吗?如果他们是对自己或子女高度负责的有再学习能力并掌握了一定方法与技巧的考生或家长,他们就不会这样。他们会透过现象看本质——透过考分看知识点的掌握。即便对于学习情况一惯比较稳定的考生来说,他们也会在3次模拟考或2次模拟考的成绩基础上考虑如下:(1)平时学习情况与模拟考的成绩是否一致?如果一致,则分析失分的原因,是哪些知识点还未掌握?是否有粗心大意的问题?等等;如果不一致,则分析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是哪些知识点掌握还不“到位”?等等。(2)平时学习情况和模拟考的成绩与高考考分的可能性分析。如果高考考题的难易度与目前自己的学习水平相当,有没有可能提高?如何努力与提高?如何恰当的估价自己?如果高考考题的难易度系数可能会提高,要保持目前自己的学习成绩(也就是考分)不下降,应当如何努力与提高?还要掌握哪些新的知识点?等等。对于哪些学习情况一惯不太稳定的考生,甚至是波动较大的考生来说,首先要找到成绩不太稳定甚至是波动较大的原因,是特殊性情况造成的,还是哪些知识点掌握还不“到位”产生的?等等。
    
    第二,对于“估分填报”的9个省市区的考生来说,尽可能将高考考分估得准确一些非常重要。这里除了掌握正确的估分方法外,可采用比对分析填报法,即在高考考分估出后,先不忙着确定及填报,而是将高考估分与平时学习成绩进行对比分析。如果完全一致,则有助于确定高考考分;如果有不一致,则分析是什么原因造成的?高考考分比平时成绩高是什么因素导致的?到底高在哪里?由此确定是真高还是假高,高多少比较合适。高考考分比平时成绩低又是什么因素导致的?到底低在哪里?由此确定是真低还是假低,低多少比较合适。从而使得估分尽可能的准确一些。
    
    二、高考考分情况
    
    何谓高考考分情况,也就是高考成绩及如何确定高考考分。由于我国的招生录取原则是对考生进行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而在实际操作上,当考生在德育(思想品德)、体育(身体健康状况)上基本相同时,而这两项又比较容易基本相同(下面将作具体介绍),因此,择优录取,就主要看高考成绩如何,即高考的考分的高低、多少了。于是也就出现了,当高考总分或投档总分(高考总分加政策性照顾分)相同时,需要靠相关科目成绩的高低来作取舍的情况。由此可见,考分在录取中的作用是非常非常的重要。因此,高考成绩是考生的高考竞争实力中最关键、最重要并具有决定性作用的一环。
    
    出现如何确定高考考分的问题?是由于前面所介绍的我国高考志愿填报存在着三种方式造成的。“猜分填报”和“估分填报”的考生(考前3省市和估分9省市区)需要解决如何确定高考考分的问题,而“据分填报”的考生(19个省、市、区)则不存在如何确定高考考分的问题。
    
    (一)、对于“猜分填报”的3个省市的考生来说,如何确定高考考分呢?
    
    由于考生的成绩和名次常常会在接近高考前的几个月发生较大的变化,且越接近高考会越贴近实际高考,这主要是考题难易度的贴近和考生临考状态及临场发挥的贴近。因此来说,高考前的3次模拟考试的成绩或者是2次模拟考试的成绩,可以看成是考生自己的基本实力,考生可以通过计算这3次模拟考试或者是2次模拟考试的加权成绩来大体确定自己的高考成绩,再结合前面所介绍的关于平时学习成绩即可最后确定自己的高考分数。
    
    1、计算3次模拟考试的加权成绩方法。①、加权权数按45%,30%,25%分配。②、举例。如在某区组织的3次模拟考试中,某考生的模拟考分数分别为600分、610分,620分,其加权分为:600×45%+610×30%+620×25%=608(分)。那么就可以认为,该考生在相同难度下的高考成绩可能会得608分。
    
    2、计算2次模拟考试的加权成绩方法。①、加权权数按60%、40%分配。②、举例。如在某区组织的2次模拟考试中,某考生的模拟考分数分别为600分、620分,其加权分为:600×60%+620×40%=608(分)。那么就可以认为,该考生在相同难度下的高考成绩可能会得608分。
    
    3、所计算的模拟考试加权成绩,如有必要,也是可以将其进行修正的。如何修正?笔者认为,主要考虑两点:①、所计算的模拟考试加权成绩,与平时的学习水平有多大区别?是合理的还是不合理的?是临场发挥正常还是失常造成的?等等;②、所计算的模拟考试加权成绩,在即将来临的高考考试中,会有怎样的区别?如果很小,可以忽略不计;但比较大就不能掉以轻心,而必须认真加以解决,等等。
    
    4、尤其要注意的是,每个考生在运用模拟考试的加权成绩计算方法时都应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切不可生搬硬套。假如某些考生在某次模拟考时出现超常发挥或者是失常发挥。超常发挥的原因分析:①、某考生的临考状态及临场发挥甚佳所导致,那么,在高考时你的临考状态及临场发挥还能保持甚佳么,如能,则可按此次实考分数计算;如不能,则不能按此次实考分数计算,需要打点折扣,具体折扣多少,应具体分析;②、某考生的运气甚佳所导致,即所有的考题均为所掌握知识点;那么,在高考时你的运气还能保持甚佳么,如能,则可按此次实考分数计算;如不能,则不能按此次实考分数计算,需要打点折扣,具体折扣多少,应具体分析。失常发挥的原因分析:①、某考生的临考状态及临场发挥欠佳所导致,那么,在高考时你的临考状态及临场发挥还会欠佳么,如会,则可按此次实考分数计算;如不会,则不能按此次实考分数计算,需要适当增加分数,具体增加多少,应具体分析;②、某考生的运气欠佳所导致,即有些的考题均不是所掌握知识点;那么,在高考时你的运气还会欠佳么,如会,则可按此次实考分数计算;如不会,则不能按此次实考分数计算,需要适当增加分数,具体增加多少,应具体分析。
    
    (二)、对于“估分填报”的9省、市、区的考生来说,如何确定高考考分呢?
    
    1、准确估分的基本方法。正确估计自己的高考分数十分重要,因为它是考生填报志愿的最主要依据。高考一结束,考生就应及时将自己的解答、得分利用参考答案进行自我评分。如何估算分较为准确?一般认为:首先拿到答案后先回忆一下自己的答卷充分调动记忆,尽量避免产生误差。同时,对不同科目,采用不同方法估分。语文,抓住标准答案的核心思想,对照自己答案的核心,越靠近则得分越高。作文只要没跑题,参照平日考试的得分,一般不会相差太远。英语,考题基本上是客观题,估分相对容易,按照标准答案一对照就可以出来,难点仅存在于作文部分。平时成绩较好的考生作文扣10分以内,成绩一般的考生扣10分以上。一般情况下,模拟考与高考的时间、题量、题型都差不多,因此建议考生参照模拟考作文得分估分。如果特别紧张发挥失常,或者超水平发挥,则另外分析估分。数学,严格遵循“按步赋分”的原则,所以考生应该在计算题中准确估算步骤分。计算题中不能仅仅看答案是否正确,有时候虽然答案对了但步骤错了,判卷老师不给分。而有的时候虽然最后答案没有算正确,但是所有步骤都对了,计分会一直到最后正确的步骤,仅仅扣答案那一步的分。理科综合中,物理、化学都与数学一样,阅卷更加注重答案是怎样来的,根据是什么。所以,考生应该准确确认自己的答题中,步骤是否与标准答案一样或基本一样,按步骤给分,而不是按答案给分。化学关注细节,化学有个特点,分子式非常复杂难记,也很容易一不小心写错,估分应该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分子式写错一点都是会扣分的,虽然答案正确。文科因为主观题量较多,因而比较难估。要遵循语文主观题的估分原则,把“踩点”与“踩意”相结合,分析标准答案的核心意思,对比自己的答案,核心意思相同、相近则给多分,不全则给少分,偏离或者没有则不给分。
    
    2、在估分时出现特殊情况的方法与技巧及注意事项。
    
    (1)、记不清答案时再做一遍。若考生记不清答案,可沿着考场上的解题思路重新试做一遍,并注意列出主要步骤,使得自己对主观题的每一个得分点都能较准确地把握。一般一个人在短时间内对一道题的反应和解题思路是基本一致的。
    
    (2)、自己答案与标准答案存在出入时找任课老师帮助评价。在具体评分时,自己的答案与评分标准完全吻合或十分吻合的,可以估计满分或扣少量分。如果出现自己的答案与评分标准有一定差异的,应该和任课老师沟通,征求老师意见,确定最高得分值和最低得分值,最终估分取其平均值。
    
    (3)、有必要参考考前三次模拟考试和平时学习成绩。在估分时,考生切记不要受他人影响,要以自己的答案来进行估分,并且一定要参考高考前三次模拟考试时自己的分数和平时学习成绩。
    
    (4).不能仅看答题结果。理科综合要根据每个步骤估分。对理科考卷来说,步骤、程序与答案同等重要。答案对了,可是步骤不完整也是要适当扣分的,所以给自己估分一定要分步骤给分。
    
    (5)在估分中还有一个普遍现象,也需要把握,那就是一般而言,平时成绩好的考生,在估分时反而容易估低;而平时成绩一般,甚至不太好的学生却往往将分数估计得过高。这是因为学习好的考生对自己答题中出现的错误比较敏感,考后他们往往能较快地发现并意识到自己在试卷中出的错,在估分时容易过于“保守”。相反,一些平时成绩不太好的学生考后自我感觉不错,不自觉地对自己的考试成绩评价过高,估分时满打满算,缺少余地。
    
    3、一般应估三次分。对于估分,有些考生仅估一次就算完事了,这是不可取的。笔者建议大家至少要估3次分;第一次是按正常估分、松紧适当、宽严适宜;第二次是按从松估分,即稍微松一点,将可得可不得的“模棱两可分”均估算在内;第三次是按从紧估分,即稍微紧一点,将可得可不得的“模棱两可分”均不估算在内。对于相当数量的考生来说,仅作简单处理、计算出3次的算术平均分即可;但对于还有些考生来说,就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加以选择使用。需要先告之的是,从松估分与从紧估分对于选择专业是非常有用的。
    
    4、正确对待与利用考分。考分出来了、确定了、知道了,不是大功告成,而是才开始,还有一个如何正确对待与利用的问题?
    
    (1)、高考录取与否全在于考分高低,这个看法对吗?
    
    有许多的考生和家长可能都存在着“唯分数论”的想法,这很显然是不全对的。这是因为考生和家长并不知道(不懂)或者是忽略了我国的招生录取政策所致。我国的招生录取政策是什么?我国招生录取的基本政策(原则)是对考生进行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仅凭考分进行志愿填报,很有可能是功败垂成。因为,虽然高考考分在招生录取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主导性作用,是考生的高考竞争实力中最关键、最重要并具有决定性作用的因素。但绝不是不可变化的唯一作用与唯一因素。举例来说,①、有2位考生,一位是600分,一位是590分,考分相差10分,但那位低10分的考生因在思想政治品德方面非常优秀,可以加20分投档,如果同报一所学校,而所报学校调档线为601分,则获得加20分投档的考生被省招生办投档到所报学校,而仅靠考分的考生则未能投档到所报学校;如果2位考生同时被省招生办投档到所报学校,可这所学校是对学生综合素质非常看重,那么同样很有可能的是,考分低的考生因获得加20分被所报学校录取,而仅靠考分高的考生则很有可能未被录取。②、有2位考生考分相差10分,一起被投档到所报学校,但考分低的考生的身体健康状况是完全合格,而考分高的考生身体健康状况是“合格受限”,可他又恰恰填报了被受限制的专业,这样一来,其结果肯定是“考分高而合格受限”的被退档;“考分低完全合格”的如其他条件也符合学校要求,则肯定被录取。由此看来,不再会有人进入“高考录取与否全在于考分高低”的误区了吧!
    
    (2)、只习惯看总分,也就是绝对分数,而不习惯看或不知道看相对分数。
    
    有许多的考生和家长可能都存在着,只习惯看总分即绝对分数,并简单地把他和上年高校的录取分数相对照。这种方法是片面的、不正确的。由于历年高考试题的难易程度不同,历届高考成绩之间的绝对分值也不同,因此在一般情况下,绝对总分是不具有可比性的。而从某种意义上说,相对分数比绝对总分作用要大。举例来说,此(今年)600分与彼(去年)600分,是不具有可比性的。2004年北京市文科第一批次录取控制分数线仅为474分,而2007年北京市文科第一批次录取控制分数线则为528分;2004年的600分可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而2007年的600分则只可报北京外国语大学(录取595分)、中央财经大学(录取592分)、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录取590分)等等,很明显下降了几个档次。
    
    绝对总分不具有可比性,那么如何看相对分数呢?看什么相对分数呢?这里先介绍一个笔者自创的名词——“两线差”。“两线差”就是每年学校的最低录取分数线(简称校线)与各地(省、直辖市、自治区)每年所划定的各科类各批次录取控制分数线(简称省线)之差。由于同批次录取控制分数线的划定,已经综合考虑了本省(市区)当年的招生计划总数、考生成绩、考生排名等因素,因此,他的可比性就非常强,同时“两线差”也是判断考生相对位置一个很好的参考办法。按照上面的举例,2007年在北京市文科第一批次的录取,北京外国语大学的“两线差”是77分;中央财经大学的“两线差”是74分;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两线差”是72分……
    
    (3)、看相对分数也不能只看一年,而必须至少看三年。
    
    看相对分数,如果仅看一年,体现不了相对分数的很强的可比作用,因为绝对总分在当年也是具有可比性的,只不过是到了下一年问题才显现出来(当然,看其他数据也必须至少看三年)。举例来说,2003年河北省理工类第一批次录取控制分数线513分,2004年河北省理工类第一批次录取控制分数线590分,那么2003年的600分,除了不能报北大、清华等少数几所高校外,其他全部可报;可是2004年的600分就不是除了不能报北大、清华等少数几所高校了,而是第一批次中所有的名校、重点校,即录取分数稍高一点的全都不能报,能报的只是录取分数线在第一批次线附近的高校。如果假定这两年均有600分录取的高校,虽然绝对总分均是600分,那么某校2003年的两线差为87分,而某校2004年的两线差为10分,一目了然,这是其一。其二,某一年的录取分数往往带有偶然性,而且有些高校在有的省市存在着“大小年”或“三角年”的现象。所以仅凭一年的录取分数是不能够做出准确判断的,对于相对分数也是如此。其三,说看相对分数不能只看一年,而必须至少看三年,还在于只看一年,是根本看不出学校录取的任何变化,如果多看几年,就可以从中分析学校录取的变化或变化趋势。其四,说看相对分数不能只看一年,而必须至少看三年,还在于有一些学校在录取时存在着“大小年”或者“三角年”(笔者自创的名词)的现象,如果多看几年,把握就会大得多。
    
    再举一例来说,2007年河北省有位袁**的考生,高考考分高达646分,因为受西安交通大学的招生宣传影响,第一志愿填报了西安交大,结果以3分之差落选,铸成了终身遗憾。如果袁**不受外界单方面影响,而是自己掌握志愿填报的方法,利用几年的相对分数比较、预测一下,可能结果就会有很大的不同了。请看:
    
    西安交大2007年在河北省理工类录取分的两线差为62分(649—587=62);
    
    2006年的两线差为54分(631—577=54); 2005年的两线差为54分(605—551=54);2004年的两线差为22分(612—590=22); 2003年的两线差为58分(571—513=58);
    
    在进行分析之前,再介绍一个笔者自创的名词——自分差。自分差就是考生自己的高考分数与当地(省、直辖市、自治区)当年所划定的某科类某批次录取控制分数线(简称省线)之差。这位2007年河北省考生袁**的自分差是59分(646—587=59);而西安交大2006年和2005年在河北省理工类录取分的两线差均为54分;如果不考虑其他因素,河北考生袁**的自分差比西安交大两线差仅高出5分,稍有经验的考生和家长都会知道,高考招生录取中的“变数”有时是很大的,仅高出5分的余量不是很大,在仅高出5分的面前,任何学校任何招生老师的承诺录取都将是苍白无力的、不会兑现的。如果再看一看西安交大2003年的两线差为58分,仅低于考生袁**的自分差1分,心中就会更有数了。西安交大2003年的两线差为58分,很有可能是2003年以前的几年在高位累积后冲高的结果;那么西安交大2005年和2006年在高位(54分)累积后,会不会在2007年冲高呢?如果冲高5分的余量显然是不够的。不幸的结果就是如此。
    
    通过上述介绍,考生和家长对“自分差”与“两线差”在初选学校时的作用有所了解,现明确如下:一般来说,凡“自分差”小于“两线差”(特殊情况除外)的均应予以舍弃;只有当“自分差”大于“两线差”的才有必要作进一步的预测。这实际上是“海选”学校的基本方法与技巧。
    
    (4)、除了关注分数,还需要了解与掌握考生的排序位置等其他相关资料。
    
    高考志愿填报所涉及的相关因素、环节、条件有许多,无论哪一个因素都不能忽略;哪一个环节都不能缺少;哪一个条件都需要具备。因此,仅仅关注绝对分数和相对分数也还是不够的,还需要了解一下考生的排序位置等其他相关资料。由于高校录取时是按照招生计划和填报志愿考生的分数高低依次录取的,直到录满为止;因此成绩居于所有考生中的哪一个位置,比绝对的分值高低更有实际意义。一般来讲,考生要了解自己圈定的准备报考高校近年来的录取分数线,尤其是达到录取分数线的考生在当年所有考生中排列的次序,再判断自己在所在省市的位置,以此为参考填报志愿。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考生的排序位置的作用比其高考分数的作用会更大一些,所以,考生的排序位置比其高考分数就更值得关注。
    
    接着上例来说,考生袁**的646分的排序位置在全省1600位左右。那么2006年的情况如何呢?西安交大2006年在河北省理工类录取分631分,根据河北省2006年普通高校招生文理科五分一档统计表可知,理工类录取分631分的排序位置在1430位左右。很明显,即便西安交大2007年在河北省理工类录取分的排序位置不上升,只要不下降,而考生袁**的646分的排序位置在1600位左右,也是“没戏”的。试想一下,如果河北考生袁**采用了分数排序定位法,还会报考西安交大吗。结果西安交大2007年在河北省理工类录取分649分的排序位置在1300位左右。除了掌握考生的排序位置,如果还能掌握分数含金量等方法,对高考志愿填报无疑是有很大益处的。
    
    (5)、莫因有了“意向”,而没了“方向”,切不可只做粗估,而不做细测。有时候最重要的是要学会放弃。
    
    俗话说:“自己最了解自己”,因此考生根据自己平时的学习情况以及一、二次月考(或模拟考)的情况,对自己大概可能报什么学校是有一点谱的;作为考生的家长即便不太关心孩子平时的学习情况,但只要看一看孩子的考试成绩单或参加一、二次学校组织的家长会,对自己孩子大概可能报什么学校也是有一点谱的。这是很自然的、也是很正常的;但问题在于,有些考生及家长仅仅凭着这个“意向”、这点“谱”,就填报志愿,或者仅仅对考分与学校的调档分稍作比较,就填报了志愿;这既不是对自己认真负责的行为,也有很大的可能会带来“全军覆没”。
    
    正确的做法是,凭着这个“意向”、这点“谱”,首先解读相关高校的招生章程,如果考生的综合竞争实力完全符合相关高校招生章程中的规定,则可以认为“初试合格”;反之,如果考生的综合竞争实力不符合或不完全符合相关高校招生章程中的规定,其把握的原则是,只要有一点不符合并会影响到录取,就必须“忍痛割爱”,这时候最重要的是要学会放弃。如果“初试合格”,再用“自分差”与“两线差”作比较,当“自分差”大于“两线差”时,二试才算合格;下一步的要点才是预测校线、预测专业线等等。这是第一种方法。第二种方法是,首先用“自分差”与“两线差”作比较,当“自分差”大于“两线差”时,“初试合格”。再解读“初试合格”高校的招生章程,如果考生的综合竞争实力完全符合相关高校招生章程中的规定,则可以认为“二试合格”;反之,如果考生的综合竞争实力不符合或不完全符合相关高校招生章程中的规定,其把握的原则是,只要有一点不符合并会影响到录取,就必须“忍痛割爱”,这时候最重要的也是要学会放弃。“二试合格”后的下一步要点才是预测校线、预测专业线等等。
    
    三、思想品德情况
    
    思想品德情况,在招生录取中属于德育的考察范围。对于此,可能有些考生及家长存在这样一种想法:学生嘛,思想品德不都差不多,还能好那差那?这个想法的对错与否,大家看看下面的介绍就会清楚了。
    
    由于无具体的量化指标,故大致可分以下几种:
    
    1、特别优秀,即可以保送的省级优秀学生。“即按《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中办发 [2000]28号)和《教育部关于学习贯彻〈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的通知》(教基[2001]1号)要求评选出的省级优秀生。”(在省级“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的基础上,按高中毕业生总数万分之一的比例评选产生的。)经所在中学推荐,招生学校审核同意,可免于参加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进入高等学校学习。 但是在2005年以来就有江苏省、江西省、湖北省等省取消评比和照顾政策(即取消“省级优秀学生”保送和加分投档的资格)。
    
    2、非常优秀,即可以加分投档的优秀学生。具体是适当增加分数投档, 由学校审查决定是否录取。增加的分值不得超过20分。教育部对此有如下规定:“(1)、按《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中办发〔2000〕28号)和《教育部关于学习贯彻<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的通知》(教基〔2001〕1号)评选获得省级优秀学生称号者;(2)、高级中等教育阶段思想政治品德方面有突出事迹者。” 高级中等教育阶段思想政治品德方面有突出事迹,指的是获得受到省级以上党政群工部门表彰的优秀学生和优秀干部;和见义勇为受到市(州)以上行政部门表彰或嘉奖的考生。
    
    3、优秀,在条件相当或同等条件的情况下高校可优先考虑录取的。
    
    4、良好。大多数考生属于这种情况。
    
    5、不合格、甚至是无资格报考,即不能录取的,这是极个别现象。
    
    
    四、身体健康状况
    
    身体健康状况,指具有体检资格的主检医院和主检医师按照相关规定,对考生身体检查作出相应的、规范准确的结论,供学生报考学校和专业时参考,同时供学校招生录取时参考。
    
    考生身体健康状况检查结论实际上一般有以下几种:
    
    1、合格。其作用在于告知该类考生,其身体健康状况可以报考普通高校的任何专业(不含公安类专业)。
    
    2、合格受限。其作用在于告知该类考生,其身体健康状况可以报考普通高校的许多专业,但有一些专业的报考将会受到限制。也就是说,一些受到限制的专业,不能报考;即便考生填报了,高校也不会给予录取。每位考生必须严肃认真地参加体格检查,根据体检结果,对照体检规定,看自己能报什么专业,不能报什么专业。
    
    3、合格不宜。其作用在于告知该类考生,其身体健康状况可以报考普通高校的许多专业,但有一些专业将会是不宜就读的专业。什么是不宜就读的专业呢?对患有不影响专业学习的某种疾病或生理缺陷,但今后对在该专业领域内就业可能有影响的,提出不宜就读专业的指导性建议,考生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报专业。
    
    4、不合格。其作用在于告知该类考生,其身体健康状况不能报考普通高校的任何专业。
    
    知道了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如何把握就非常重要。可以这么说,对相当数量的考生来说,选择对了学校及专业,你的身体健康状况就可从“不合格”变成“合格”;反之,你选择错了学校及专业,你的身体健康状况就只能是从“不合格”变成“不录取”。
    
    举一个非常普遍的例子来说,有些学校的有些专业对身高、肝炎病原体携带者有规定,如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旅游管理与酒店管理专业要求考生女生身高不低于1.60米,男生不低于1.70米。肝炎病原体携带者或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检验阳性者,不能录取到旅游管理和酒店管理专业。那么,只要女生身高低于1.60米的,或男生低于1.70米的;或肝炎病原体携带者或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检验阳性者的考生,均不报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旅游管理与酒店管理专业,而报对身高、对肝炎病原体携带者无要求的专业,也就是“不涉雷区”,学校也就不会因此向你亮出“退档的红牌”。这样一来,你的身体健康状况是不是就从“不合格”变成“合格”呢;反之,你选择了上述规定中所例举的专业,你就踏入了“雷区”,你的身体健康状况就只能是从“不合格”变成“退档”。
    
    五、家庭经济情况
    
    家庭经济情况是指家庭的经济条件能否支付或是否需要支付高额学费及生活费用。这在个人综合竞争力中属次要位置,仅需贫困生和有些考生作相比较的考虑。经济承受能力,凡有子女读大学的家庭,都存在经济负担的问题。因此,考生选择专业时,不得不分析家庭的经济状况。既要分析现有的情况,也要分析三、四年内的情况。如果家庭经济困难,又选择了家庭负担重的专业,无论如何是会影响学业的。选报专业作为一种理智的选择,应当考虑这个因素,以免入学后因经济问题引起不必要的苦恼。从另一种意义上讲,作为父母辛勤培育了十几年的儿女,应当学会为父母分忧,尽力减轻家庭的经济负担。所以,建议经济困难的考生在填报志愿的时候先通过招生章程或者招生专业目录仔细了解一下所报学校、专业的收费情况,再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一)解贫助困的报考方法
    
    家庭经济确有困难的考生,可以优先考虑以下几个选择:
    
    1、报考军事院校、武警院校,不仅可以不交学费、不负担生活费,学员在校期间还将享受军校学员供给制待遇:统一发放学员服装,免交伙食费,享受公费医疗。此外,军校每月为学员发放一定金额的津贴。学员在享受供给制待遇的同时,还可以享受学校的奖学金等待遇。但身体健康状况要求非常高。
    
    2、报考国防生,学费和生活费基本上有了着落。国防生在校期间享受国防奖学金待遇,一般每年为5000元,大学毕业后,直接分配到部队担任军官,经批准后可参加研究生考试;因此,家庭负担很轻,而且就业的问题也解决了。但身体健康状况要求比较高。
    
    3、报考其他定向生,一般学费和生活费大体上有了来源,至少还有一定的补贴费用。
    
    4、报考师范院校。这里有3种情况:
    
    (1)报考教育部直属师范院校的师范专业。但随着国家新出台的免费师范生政策,从2007年秋季起,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和西南大学等6所部属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大规模的免费上大学的机会来到了。免费师范生在校学习期间免收学费、住宿费并给予生活补贴。这对于一些渴望节约学费开支、减轻经济负担的家庭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
    
    但需要指出的是,在选择这种免费师范教育的时候,也一定要考虑清楚。因为免费师范生入学前,需要与学校和生源所在地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签协议,承诺毕业后回到生源所在省份的中小学任教10年以上,到城镇学校工作的免费师范生,应先到农村义务教育学校任教,服务两年。免费师范生毕业前及在协议规定服务期内,一般不得报考脱产研究生。如果违约,要退还按规定享受的教育费用并缴纳违约金;所以考生在报考前一定要结合自己的兴趣和志向仔细考虑。
    
    (2)报考首都师范大学的师范专业,多年来均是免收学费的。
    
    (3)报考其余的师范院校的师范专业。一般学费较低且可获得助学金、奖学金。
    
    5、报考一些民族院校(中央民族大学、中南民族大学、西南民族大学等)的某些专业也不收学费,这些政策不仅针对少数民族考生,对汉族考生也是开放的。
    
    6、报考西部地区的院校,学习成本也可以低一点。
    
    7、报考部分艰苦行业的院校及专业,每年有一定数量的定向奖学金。
    
    (二)资助政策也能圆你大学梦
    
    多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各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以及各高校一直非常关心、重视高校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在我国高等学校中逐步建立起了以奖学金、学生贷款、勤工助学基金、特别困难学生补助和学费减免(简称“奖、贷、助、补、减”)以及国家助学贷款为主体的多元化资助经济困难学生的政策体系。从1999年起,还建立了国家助学贷款制度,使经济困难的学生除可通过上述“奖、贷、助、补、减”的政策获得资助资金外,还可向银行申请国家助学贷款。现在,大部分高校还设有新生报到的“绿色通道”,以解决经济困难学生入学手续办理问题。
    
     六、其他个征情况
    
    何谓其他个征情况?如个人志向、兴趣、能力、性格、特长、气质、职业价值观、环境适应能力等。
    
    1、志向。各人的志向、理想是激发自己奋发努力的动力之一,也是成就事业不可缺少的条件之一。
    
    2、兴趣是指一个人力求认识、掌握某种事物并经常参与该种活动的心理倾向。据有关专家研究表明,如果一个人对某种工作有兴趣,他能发挥其全部才能的80 %~90%,并且能长时间保持高效率而不知疲惫。相反,如果他对某种工作没有兴趣,则只能发挥全部才能的20%~30%,还容易精疲力竭。而具体在进行专业选择时,对于自己兴趣的考查,主要看当前潜在的职业兴趣和对各门学科的学习兴趣。
    
    3、能力。能力可以分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一般能力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思维力、想象力等。它是人们从事一切需要一定智力水平活动的必要条件。特殊能力是在特殊活动中发生作用的能力,如绘画、作曲等。一般来说,文史类院校要求考生形象思维能力较强,理工农医类要求考生逻辑思维能力较强。但都要求具有一定写作能力和阅读欣赏能力。具体在选择专业填报志愿时,考生需要知道的是,有些专业是需要考生具备一些特殊能力才能报考和学习的,如美术、音乐、表演等。但是就其他大部分专业来说,对学生能力的要求是不超出一般范围的。另外,在学生所处年龄这个阶段,可以说,他们能力发展的空间是相当大的,尤其进入大学阶段后,随着眼界的扩大,知识的扩展、锻炼能力机会的增加, 他们的能力会不断得到提高,所以,在专业选择时,虽然能力是一个需要考虑的因素,但是,不宜作为一个绝对化的考虑因素。
    
    4、特长。选择了符合自己特长的专业,无疑在未来的学习、工作中可以扬长避短,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俗话说,最了解自己的还是自己。每个考生都应认真作一次自我分析,看看到底最喜欢哪一门学科?是动手能力强,还是更擅长动脑?表象思维与逻辑思维能力哪一个更有优势?组织管理能力、艺术修养、口头与书面表达能力,在同学中处于什么地位?等等。这些都是选择志愿的参考因素。  
    
    “有什么样的选择,就有什么样的人生。”我们明天的职业发展是今天做出高考选择的结果。因此说,你在高考志愿填报时重视了“其他个征情况”,那不仅会对你的大学学习有莫大的益处,而且对你的职业生涯甚至整个人生都有莫大的益处。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