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志愿填报指南:两个定位与八大关系

2008年03月18日 来源:腾讯教育
二维码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第三部分 两个定位与八大关系
     
     一、找准两个定位是重点
     
     只有知己知彼,在把握自身高考综合竞争力的基础上,进行全面的分析,才能确定自己在全体考生中可能占有的位置,为比较准确地填报志愿提供可靠的依据。
     
     (一)、对自身高考竞争力进行多层次、全方位的定位。
     
     高考竞争力由六大要素构成,但主要表现在高考分数及由分数决定的位次上。由于有些地方第一、二批次(即重点批和本科批)是考前猜分填报、考后估分填报,故而只能够对自身高考竞争力进行预估定位。其依据是:通常来说,在高校招生计划、考生人数变化不大的情况下,一所中学、一个区县、一个地市的考生录取比例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大起大落的情况不是很多。因此根据考生平时在学校的成绩水平以及高三下学期的调考、联考、模拟考(约五次大考,各地有所不同),在区、县、市所处的位置来推断自己在全省考生中的位次。首先,看所在中学在全省处在什么位置,是省重点中学、还是市级重点中学、或是一般中学,所在中学近三年各批次录取率大体在什么水平等等。其次,看考生本人在学校全体考生中是什么位置,是优等生、还是较好生、或是一般生等。上述情况弄清后,考生的位置大体就清楚了。再次,结合高考前猜分、高考后估分的情况,是比平时好,好多少;是比平时差,差多少;再进行六大要素综合分析,就可加以修正确定了。
     
     1、“猜分填报”定位法
     
     (1)依据平时成绩定位。根据所在学校近3年的录取数据,结合该校学生的平时成绩,估计出本省市招生各科类各批次的录取控制分数线。例如:假设某校有高三(理工类)学生800人,该校近3年的加权平均录取率为一本25%,二本35%,三本10%、高职高专25%。则有:800×25%=200(人);800×(25%+35%)=480(人);800×(25%+35%+10%)=560(人);800×(25%+35%+10%+25%)=760(人)。也就是说,该校平时排名前200名的考生一般可以上一本院校,排名201—480名的考生一般可以上二本院校。排名481—560名的考生一般可以上三本院校;排名561—760名的考生一般可以上高职高专院校。在此基础上,考生就可以根据所在学校学生的平时成绩来估算本省市招生各科类各批次的录取控制分数线。即如果本校平时成绩排在第200位的考生的成绩为550分,那么就可以认为本省(市、区)招生第一批次的录取控制分数线为550分;如果本校平时绩排在第480位的考生的成绩为510分,那么就可以认为本省(市、区)招生第二批次的录取控制分数线为510分;如果本校平时成绩排在第560位的考生的成绩为450分,那么就可以认为本省(市、区)招生第三批次的录取控制分数线为450分。如果本校平时成绩排在第760位的考生的成绩为250分,那么就可以认为本省(市、区)招生高职高专批次的录取控制分数线为250分(通常各省市自治区将高职高专的录取分为两个批次,不细例举)。(说明:高考的实际难度与平时考试的难度是否相似、相近等因素不会影响这种估算方法的运用,因为考生的定位是根据考生的考分排序位置推算出来的。)
     
     (2)依据模拟考试定位。
     
     高考前“猜分填报”志愿的省市一般都非常重视模拟考试的情况,但由于时间上的原因,第一次模拟考试的情况统计得很详细,第二次模拟考试的情况一般统计得不很详细(可能仅有本校的情况统计),那就别说第三次了。
     
     通过模拟考试的情况,一般会统计出各地市、各区县的各科类各批次的录取控制分数线的参考线,各科类考生成绩分布,各学校各科类考生成绩排名等等信息资料。因此考生及家长可据此给自己定位。下面是2007年北京市部分区一模各科类各批次的录取控制分数线的参考线。
     
     2007年北京市部分区一模各科类各批次参考分数线。
     
     
     科类
     
     各区 文史类 理工类
     
     第一批 第二批 第三批 第一批 第二批 第三批
     
     海淀区 500 455 430 500 435 410
     
     东城区
     
     西城区 480 440 400 500 440 400
     
     朝阳区 465 420 410 484 400 390
     
     宣武区 479 436 404 472 418 383
     
     崇文区 470 435 405 450 395 365
     
     丰台区 499 472 434 495 427 400
     
     
     当然,仅根据一次模拟考试的情况加以定位不够全面,那就用二次或三次模拟考试的情况加以定位,如何定呢?考生根据自己所在学校近3年的录取数据,结合学校组织的2次或3次模拟考试的加权成绩(如何计算加权成绩在第一章知己必知高考考分情况中已有介绍,这里仅仅只将计算对象稍作调换),估计出普通高等学校在本省市招生各批次的录取控制分数线。具体的计算按照“依据平时成绩定位”中的介绍进行即可。(说明:高考的实际难度与模拟考试的难度是否相似、相近等因素不会影响这种估算方法的运用,因为考生的定位是根据考生的考分排序位置推算出来的。)
     
     2、“估分填报”定位法
     
     (1)依据平时成绩定位。根据所在学校近3年的录取数据,结合该校学生的平时成绩,估计出本省市招生各科类各批次的录取控制分数线。例如:假设某校有高三(理工类)学生800人,该校近3年的加权平均录取率为一本25%,二本35%,三本10%、高职高专25%。则有:800×25%=200(人);800×(25%+35%)=480(人);800×(25%+35%+10%)=560(人);800×(25%+35%+10%+25%)=760(人)。也就是说,该校平时排名前200名的考生一般可以上一本院校,排名201—480名的考生一般可以上二本院校。排名481—560名的考生一般可以上三本院校;排名561—760名的考生一般可以上高职高专院校。在此基础上,考生就可以根据所在学校学生的平时成绩来估算本省市招生各科类各批次的录取控制分数线。即如果本校平时成绩排在第200位的考生的成绩为550分,那么就可以认为本省(市、区)招生第一批次的录取控制分数线为550分;如果本校平时绩排在第480位的考生的成绩为510分,那么就可以认为本省(市、区)招生第二批次的录取控制分数线为510分;如果本校平时成绩排在第560位的考生的成绩为450分,那么就可以认为本省(市、区)招生第三批次的录取控制分数线为450分。如果本校平时成绩排在第760位的考生的成绩为250分,那么就可以认为本省(市、区)招生高职高专批次的录取控制分数线为250分(通常各省市自治区将高职高专的录取分为两个批次,不细例举)。(说明:高考的实际难度与平时考试的难度是否相似、相近等因素不会影响这种估算方法的运用,因为考生的定位是根据考生的考分排序位置推算出来的。)
     
     (2)依据模拟考试定位。
     
     可用三次模拟考试的情况或五次大考的情况加以定位,如何定呢?考生根据自己所在学校近3年的录取数据,结合学校组织的3次模拟考试的加权成绩(如何计算加权成绩在第一章知己必知高考考分情况中已有介绍,这里仅仅只将计算对象稍作调换),估计出普通高等学校在本省市招生各批次的录取控制分数线。具体的计算按照“依据平时成绩定位”中的介绍进行即可。(说明:高考的实际难度与模拟考试的难度是否相似、相近等因素不会影响这种估算方法的运用,因为考生的定位是根据考生的考分排序位置推算出来的。)
     
     (3)依据高考估分定位。
     
     ① 当高考估分与模拟考试的成绩以及平时成绩相一致时(即可大体相同或相近),是比较好办的,不论是采用依据平时成绩定位及依据模拟考试定位都可,只是稍作调整就行。但这样的情况毕竟不是大多数。
     
     ② 当高考估分与模拟考试的成绩和平时成绩不相一致,即差别较大时,怎么办?笔者建议采用定位修正法,即用平时水平与和模拟考试的成绩进行定位,再用高考估分成绩加以修正后确定。由于高考后估分填报志愿的时间只有三天左右,而这么短的时间不可能会将估分成绩从学校到各区、市都统计出来,再加之考生估分的稳定性差,波动性大,少的相差几分,多的相差几十分,因而准确性、可靠性都较低,故用来修正比较适宜(高考发挥失常除外)。
     
     除此之外,对各省市招考办的第一批(即重点批文理科)预估分数,应高度重视,可将其作为定位的再修正之用或者说再次定位之用。如武汉市预估分数是武汉市招考办组织专家根据当年考题的难度系数认真分析并与往年作比较分析,再结合武汉市重点中学考生估分情况的统计分析后加以综合得出来的,可信度非常高(或为颇具参考价值)。例如武汉市除2001年的文科估分超过10分(11分)以外,其它年份均未超过10份,一般误差多在5分左右,2001年理科仅误差1分。2006年理科也仅误差1分,但文科相差10分左右。不过,需要把握的特点是,最近连续几年估分误差均为正值即为高估。当然,全面分析当年的招生计划,及考生人数的增减,及当年考生整体竞争力的变化等是必不可少的。
     
     而对于考后“据分填报”,就比较容易一些,因为成绩已知,录取控制线已晓,位次排序已定,只要再进行五大要素的综合分析就可。当然,离完成高考志愿填报还有“一大段路要走”。
     
     (二)、立足于国家未来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思考的方向定位
     
     高考志愿是考生选择报考院校和专业时体现出来的志向和意愿,其核心是体现考生对未来所从事职业的选择。高等学校的培养目标是为祖国社会主义建设输送各类人才。因此,考生在填报志愿时不仅仅只对自身高考竞争力进行定位,还应结合国家未来的建设发展,思考个人的方向定位。要根据社会发展目标和国家重大战略举措,选择自己适合进入的行业,确定自己学习的专业。还可以根据自己中学阶段的学科成绩和兴趣,选择适合的专业。如理科考生的理综和外语基础相对好的,可以选择工科类中技术性较强的专业;语文、外语基础相对好的,可以选择理工科类中的管理类专业。文科考生的数、外较好的,可以选择文史类的经济、管理类专业;语、外、文综较好的,可以选择文史类的文、史、哲、艺术类专业等。
     
     当然,我们也要提醒考生,社会发展越来越多地需要复合型人才,需要综合素质高的人才,所以考生在考虑填报专业时,应更多的思考自己如何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社会进步的需求,不要只考虑现在而忽略未来,不要只考虑某一层次而不思发展。要充分考虑到未来人才市场的需求,也就是选择高校专业要有前瞻性,既要考虑当前人才市场的需求,又不能盲目地追热点。正确分析“冷”与“热”的辨证关系,不仅要考虑当前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还要分析未来科学的发展和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从而作出正确合适的选择。  
     
     
     二、正确处理八大关系必不可少
     
     之一、正确处理学校与专业的关系,首选专业
     
     在高考志愿填报时,关于学校与专业的关系——是首选专业还是首选学校,历来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同时,由于高考志愿填报是一个非常个性化的事情,主要根据每个人的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作出有针对性的选择。但是,对任何一个问题作出选择,都有一个适应人群的要求。因此,笔者从大众的角度,从大多数人适宜的角度,提出了正确处理学校与专业的关系,首选专业的观点。
     
     在介绍本人观点之前,还是先看一看首选学校的主要理由。
     
     1、文化财富。一个好的大学比好的专业更有价值。大学是素质教育的领域,因此大学风气和文化的熏陶比知识的灌输更重要,一个大学文化和风气的形成往往是经过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积累的,这种无形的文化对素质影响不是多读几本书,多学多少东西可以相提并论的,其实也正是这种无形的文化和熏陶力才真正的成就了大学的内在品质和真正意义。大学是学会学习的地方,一个太过年轻,仅注重知识灌输的学校,你四年的生活得到的最多是一些有限的知识,这种多年文化沉淀下来的财富你是很难获得的。所以,如果在好大学和好专业的选择中出现了矛盾,建议你不要忧郁,选择一个好的大学绝对没错。
     
     2、师资设施。学校比专业更重要。名牌大学学风正、师资力量雄厚、实验设备先进、资金充足或是办学资金有保证,决定了其今后在社会上的竞争力较强,用人单位首选条件好的学校出身的学生而非条件差的学校出来的毕业生。
     
     3、名校情结。名牌院校就像是学生的“身份标签”一样,在中国这个十分重视学校品牌的社会,从某种程度上说,学校就是学生步入社会某一层次的“通行证”。不同的学校为学生提供的平台不一样,学校地位可能决定一个人以后的活动舞台和生活空间,在这方面名校有普通院校无法比拟的资源优势。
     
     4、专业风险。考生在选报热门专业时,必须考虑两个风险:热门专业的高成本风险、个体理性的集体非理性行为风险。
     
     现在上大学,不同的学校、专业,学费都不一样,学费能一定程度地体现专业的市场价值,所以,热门专业学费较高,冷门专业学费相对就低。考生报考农学专业、师范专业的成本就比报艺术类的成本要低,所以,专业的价格是考生及家长应该考虑的。
     
     个体理性的集体非理性行为风险是个经济学概念,其意思是,因为是热门专业,所以很多优秀的人都挤到一块儿,自己很难出头,就显得不优秀;再加上热门专业过热,就会出现供过于求。变成冷门。招生时的热门多是当前社会需求、就业形式较好的专业,但是此时录取的新生要几年以后才面临就业,几年前热门的专业,几年后其社会需求也许早就发生了变化。这是有历史教训的,前几年大家都挤着读会计专业,很多大学、包括一些理工科院校都开设各种层次的会计专业,没两年就出现了人才过剩。
     
     5、可转专业。先进了名校再说,而且,进去之后也不用太为冷门专业发愁。现在不是流行辅修和双学位吗,对本专业不感兴趣,你还可以去修感兴趣的专业嘛。
     
     以上就是首选学校的主要观点。笔者在阐述自己的观点之前,先将什么是首选学校与首选专业进行一下界定。
     
     首选学校,为使所报学校尽可能上一个批次或上一、二个档次(可将一个批次中的学校分为若干个档次),基本上不考虑专业,并以服从专业调剂为主。简言之,“让分尽其用,用在选校上”。
     
     首选专业,为让专业能有所选择,不惜适当降低所报学校的一个批次或一、二个档次。简言之,“让分尽其用,用在择业上”。
     
     很显然,在首选学校的主要观点中,第一点文化财富;第二点师资设施;第三点名校情结;这些之中很抽象、不具体,就不具有说服力和指导作用。如果说,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符合上述三点;那么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就不具备上述三点吗?肯定不是。只能说他们比之清华、北大稍微差那么一点点而已。
     
     那么正确处理学校与专业的关系,首选专业的理由是:
     
     1、降低风险,做到保险。在高考志愿填报时最关键、最核心、最重要的是所报志愿尤其是第一志愿能否调档?能否录取?因为重点名校的第一志愿录取率一般都在百分之百,故而要“一矢中的”。如果你的分数刚够或差不多能报清华、北大,最后就报清华、北大;如果未被录取,那就不仅上不了清华、北大,就连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等统统上不了。如果能被录取,等待你的也是服从专业调剂;如果你分数刚够或差不多能报清华、北大,而不报清华、北大,去报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等“985”高校,你不仅肯定能够录取,而且还能录在你自己所选择的专业上。
     
     这种降低风险,做到保险的作用在考前“猜分填报”的3个省市,考后“估分填报”的9个省市区会更大、更有效。因为“猜分填报”,谁是神仙能保证猜得一分不差,谁都是凡人,猜得差个1分、2分,3—5分很正常;“估分填报”,谁是神仙能保证估得一分不差,估得差个1分、2分,3—5分很正常;可是你所报的第一志愿院校,哪怕只差1分,省市区招生办绝对不会给你投档,你所报的第一志愿院校也绝对不会录取你。2007年辽宁省有位理科考生,估分估了660分,实际考分658分,仅仅只差了2分,可算得上半个神仙了,可就因为这2分之差,使他与之心爱的北京大学失之交臂,现在家里“备考”。不用笔者多说,如果辽宁省这位考生,第一志愿报的是复旦大学(2007在辽宁省录取最低分638分)、上海交通大学(632分)、浙江大学(632分)、南京大学(615分)、中国科技大学(628分)等“985”高校,那结果肯定会比现在好得多。
     
     持首选学校观点的考生及家长可能有这样的想法,考分超过学校录取最低分(校线)十几分,那不是浪费吗?还不如利用这十几分,让所报学校上一个档次或者一个批次。这其实是一个很大的误区,问题的关键在于,你想上就能上得 其实,我国许许多多的高等学校,其最低分录取的专业与最高分录取的专业之间少则相差20—30分,多则相差40—50分,如果要录取到一所学校的强势专业、优势专业、有国家重点学科的专业,一般来说,只有十几分是不够的,那又怎么能说吃亏、浪费呢?!
     
     2、办学特色、品牌专业。每一所大学都会有自己的办学特色、强势专业、或品牌专业或国家重点学科,甚至一些普通大学的强势专业、品牌专业或国家重点学科,不仅可以跟重点大学的相同专业媲美,甚至比之更好、更强。如果考生在高考总成绩上,难以报读重点名牌大学,则可以适当将学校下降一、二个档次,从而选择自己喜爱的或感兴趣的或热门的专业,有兴趣就容易学好,将来也会容易出成就。
     
     3、选择专业就是选择就业。从专业和就业的关系来看,从某种意义上说,选择专业就是选择就业,就是选择未来。一个人的职业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与他所学的专业有着直接的关系。专业虽然并不能决定某个人将来从事某项特定的具体职业,却基本上界定了未来职业的范围。在现实中有许许多多人都在抱怨当初选错了专业,入错了行。但是为了生存,不得不工作,职业仅仅成了谋生的手段。他们体会不到工作的乐趣,感觉不到对工作的需要。没有激情、没有目标,庸庸碌碌,无所作为。事业本是人生的一大支柱,如果这一支柱坍塌了,人生是多么的灰暗。
     
     4、靠专业打天下。从人的成才角度来看,一个人的发展和成才是靠专业打天下,而不是依赖学校;一个人在学校的时光是短暂的,而专业陪伴人的一生。因此我们应该超越学校的概念,尽可能选择自己终生喜爱的专业。“与学历等指标相比,上海八成以上的用人单位更看重毕业生的‘所学专业’。”
     
     5、没有面包的时候面包是最重要的。一个人在没有解决温饱之前生存是第一位的,没有生存,何来发展。在多达100多万甚至200多万大学生毕业即失业的严峻形势面前,有比就业还重要的问题吗?!热门专业可能不是最好的选择,但肯定是不坏的选择。冷门也好,热门也好,谁也不能保证哪个专业永远不会过时,但热门专业至少能保证你毕业后找到一个不算太坏的工作。真正到求职现场拼搏一番,你就会发现,专业对口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一些国企和国家机关。本科时去求职,虽然我们也学了很多与计算机相关的东西,但人家一看专业名称就不理我们,工作很难找。没有面包的时候面包是最重要的,一份不赖的工作的好处在于,有了它,你可以比较从容地规划自己的人生。
     
     从哪里来不重要,会干活才是最重要的。现在已经不是扛着一个名校牌子就可以满处跑的时代了,大家都变得现实了。一些跨国公司可能确实不限专业,他们只看重应聘者的能力,把人招来后自己花大力气培养,但那只是少数。绝大多数单位都会想,如果你不能给我带来什么实在的好处,就算你是名校的硕士、博士,又有什么意义?反过来说,你要是能帮我编程,能帮我修机床,我又何必计较你的出身呢?从哪里来不重要,会干活、能创效才是最重要的。
     
     6、关于专业的风险及调换。报考热门专业确有一定的风险,但比之首选学校的风险要小得多,这是因为,首选学校的风险在于能否进校的风险,首选专业的风险在于能否就业的风险,属于出校的风险,故而要小得多;对于非贫困家庭来说,热门专业的高成本风险可忽略不计。现在上大学后有许多学校都明文规定可以转专业,但是可以转不等于一定能够转,尤其是不等于人人都能够转。因为转专业是有一定条件限制的,可谓限制多多,是要付出较大代价的,其中主要是由于学校转专业都有学习成绩的规定要求,即新生在完成一年或两年学业后,其学习成绩在现已就读的专业中(或者是全年级总人数)排名前10%或20%。试想一下,一个不想学习该专业,甚至反感该专业的人,却要把他学得非常好,这一般有可能吗?即便有可能,也只能是少数人,大多数是做不到这一点的。其他条件限制就从略了,广大考生及家长对此一定要有清醒的认识。
     
     之二、正确处理兴趣与就业的关系,首选就业
     
     兴趣是指一个人力求认识、掌握某种事物并经常参与该种活动的心理倾向。据有关专家研究表明,如果一个人对某种工作有兴趣,他能发挥其全部才能的80 %~90%,并且能长时间保持高效率而不知疲惫。相反,如果他对某种工作没有兴趣,则只能发挥全部才能的20%~30%,还容易精疲力竭。而具体在进行专业选择时,对于自己兴趣的考查,主要看当前潜在的职业兴趣和对各门学科的学习兴趣。因此,不论是通过学习兴趣选专业,还是通过职业兴趣选专业都是可取的。但都需要以考生的高考竞争实力作基础、作支撑。
     
     1、兴趣与竞争实力的矛盾。由于考生所处的社会因素、客观环境与现实条件的限制,大多数考生根据兴趣的选择很可能大都在热门专业上,可是,对于大多数考生来说,又是不具备这样的高考竞争实力的。怎么办?(1)、当考生兴趣与自身竞争力一致(即自身竞争力很强,或自身竞争力并不是很强但也可保证志向兴趣)时,考生填报志愿与个人的理想、志趣、个性、特长密切结合,有助于学有所好、学有所长,激励自己潜心钻研科学文化知识的热情,有利于考生成才和发展。这是上策,但毕竟这样的情况为数不多。(2)、当考生兴趣与自身竞争力不一致时,考生就要三思而后行,在两难中选择:①力保志趣,降低档次或批次。②不降档次或批次,偏离志趣,或放弃志趣。当然啦,考生的志趣恰好是冷门专业,录取分也低,那就天遂人愿了。
     
     2、大多数考生的兴趣是广泛的。由于绝大多数的考生只是上完小学上中学,所接触的环境条件较有限,没有什么社会知识与经验,生活阅历也很缺乏;同时因高考生接触专业和职业信息太少,很难做出比较,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都不易确定。因此,他们中的大多数考生是没有明确的兴趣或志向的,也就是说大多数考生的兴趣是广泛的,同时他们的适应能力也是非常强的,让他们从就业的角度出发,去培养兴趣是有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3、大多数的考生毕业后是必须就业的。由于绝大多数的考生都出自于工薪家庭与非富有家庭,因此他们毕业后是必须自谋职业、自谋生计、自己养活自己的。同时在多达100多万甚至200万大学生毕业即失业的严峻形势面前,有比就业还重要的问题吗?!在能够生存的条件下,去考虑发展是十分必要的;但在温饱都不能解决的时候,坐而论道,去奢谈兴趣还有必要吗。
     
     之三、正确处理热门专业与冷门专业的关系
     
     虽然说专业的“热门”与“冷门”的形成归根到底是报考人数的多少决定的,但它深深地打上了不同时代、时期的烙印。(1)、许许多多的人都去争报热门专业,说他们全都是盲目跟风、赶潮流是不客观的。因为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群众是有辨别力的。(2)、热门专业从现象上看是报考人数众多形成的,为什么许许多多的人冒着风险去争报热门专业呢?难道他们都失去理智了吗?显然不是,从本质上看是由社会的需求所决定的;从根子上看是在逐“利”。因为,一般说来,热门专业,不仅有利于就业,而且工作环境好、薪资待遇高、对自己的职业、人生都有莫大的益处。(3)虽然对专业的热门与冷门没有严格的定义,但说专业的冷门与热门是经常变化的,几乎一年一个变,是不科学的,不符合事实的。真正的热门专业是多少年都不会大变的。随着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的转化,电子信息产业必将成为世界第一大产业,我国已将电子信息产业列为国家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而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大量的知识密集型专业人才和管理人才。因此,与此相关联的一些专业的“热”,就不是几年、而是几十年都不会变的(不排除其热度会有所变化)。当然,也不排除有的热{冷}门专业在热{冷}了许多年后供需达到不平衡,就会有所变化。这正是掌握报考技巧显示威力之所在。(4)、在市场经济下,专业决定就业,专业是就业的前提条件。因此,重视专业选择,首先是就业的要求,也是个人成才与发展的要求。热门专业大家都想报,但不是人人都能报的。自身竞争力很强,足以支撑报名牌大学的热门当然好,但竞争力不是很强,就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在两难中选择:①、力报热门,降低档次或批次。②、不降档次或批次,偏离热门,或选择冷门。(5)要充分认识到,进了热门专业,未必都是前程似锦;入了冷门,未必都是命运不济。
     
     之四、正确处理国家需要与个人志愿的关系
     
     各高校的招生专业及人数反映国家、社会对人才的需要,招生计划是根据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制定的。志愿是考生志向和兴趣的反映。虽然个人的志向、兴趣、爱好是考生选择志愿的主要依据,但在考虑个人需要时,不能不兼顾国家的需要。考生在填报志愿时应在认真研究、仔细分析国家需要的前提下,围绕《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国家确定的作为加快发展的高技术产业是电子信息制造业 、生物产业、航空航天产业、新材料产业;领会《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的精神,抓住当前要优先支持农业、林业、水利、气象、地质、矿业、石油天然气、核工业、软件、微电子、动漫、现代服务业等重点公益、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领域以及新兴产业的紧缺人才培养,这个大方向来自主地选择个人喜爱的院校和专业。只有这样,你的选择才有依据,实现的可能性才较大。不至于出现进校门时是热门专业,而出校门时则变成了冷门专业。
     
     之五、正确处理招多与招少的关系
     
     各高校招生人数多少与录取机会大小有一定关系,关键在报考人数与招生计划之比。因此,应辩证对待、综合分析,妥善处理好两者关系。掌握心仪院校的报考动向、“大小年”及“三角年”等情况就显得非常重要。由于一般情况来说,本地院校招生计划较多,而外地招生计划较少,因此招多招少的关系,实质上基本是本地院校与外地院校的关系。何谓报考动向?就是报考的当年,许多考生是对本地院校感兴趣大,还是对外地院校兴趣大,这是每年必须掌握的报考动向之一。因为全国除了北京以外,可以说外地的院校均比本地的院校要优、要强,而且因地域性问题导致差别更大。因此有的超一流的学校和有些重点院校对考生的吸引力是非常大的。另外一点,外地院校单个招生量较小,但总和加起来并不少,关键是外地院校的招生专业是非常丰富的,它可以满足许多考生的专业需求,这一点连北京的院校都为之逊色,需要外地的院校的补充,何况其它地方。因此报考这部分专业及院校的考生是坚定的招少派,或者说是外地派。“大小年”、“三角年”在前面的章节已有专门的介绍从略,但对“大小年”、“三角年”加以把握是必须的。一般来说,招生人数太少的较难于把握,因为有的院校一共就招几个人,多一人与少一人报考差别就很大,加之现在基本上实现了”网上录取”,有些学校也就不派招生老师到招生现场了,于是就连交流、反馈信息的机会都没有了。这样的报考一定要慎之又慎,切不可有丝毫的疏忽大意。当然世界上的事物也是一分为二的,风险与机会往往是相生相伴的,关键在于如何把握机会而减少风险。
     
     之六、正确处理批次与批次之间的关系
     
     高校招生是分批次进行录取的,前一批次的落榜不会影响后一批次志愿的录取,院校录取到哪个批次就依据哪个批次志愿,考生要正确理解再加以填报。(1)、关于提前批。由于提前批是”混合报”,即既有本科,又有专科;既有第一批次本科,又有第二批次本科,甚至有的地方有第三批次本科。高考志愿填报提前批(大多数院校不是想报就报的,先要体检、面试等),最大的好处是增加了一次非常难得的录取机会。但不利因素也是有的:提前批招生院校不太多;招生专业的选择范围较窄;在大城市的高校不多;重点院校较少等等。考生一定要把有利和不利因素都分析透彻了再报,因为一旦录取了是无”后悔药”可吃的。 (2)、关于本科第一、二、三批。属于这三批的考生尤其是第一批及其高分考生,要知道”不报白不报,报了不白报”的志愿填报录取之游戏规则。这就是对于后续批次志愿,你如果不报,就非常可惜的浪费了一次或几次可能被录取的机会;而如果你填报了,你就增加了一次或几次非常难得的可能被录取的机会。高招报考中出乎考生与家长意料之外的事是经常发生的,不要以为自己分数高,就一定会在第一批次录取,而忽略后续批次志愿的填报,这既是对自己不负责任的表现,也是不懂游戏规则的表现,说句不该说的话,你即便被录取了不满意的批次院校或专业,当你在经过较长时间思考并全面加以权衡利弊后,你如否决那还不容易,“用脚投票”就可以了。如果你不报,那就连“用脚投票”的机会都没有了。不过,对那些“秋后算帐”的省市更应当慎之又慎。
     
     之七、正确处理同批次第一志愿与非第一志愿之间的关系
     
     第一志愿最为重要,但非第一志愿也不可缺少。正确处理之,就是首先要完全掌握接收非第一志愿考生的分数级差之报考技巧。其次在院校志愿分数级差不明确,或没有规定院校志愿分数级差的时候,牢记采用“梯度”报考非第一志愿的前提条件,即所报院校必须在前3年的第一志愿投档不足或严重不足,至少是该院校在前一年的第一志愿投档不足或严重不足,或者是考生能判定其当年的第一志愿投档不足或严重不足,使志愿之间保持一定的梯度。具体有:(1)同批次志愿之间应形成梯度。特别是第一志愿与第二志愿、第三志愿之间均应拉开一定的档次,保持一定的梯度。(2)所选院校的专业与专业之间也应保持一定的梯度。除了院校与院校之间形成一个梯度外,还要按一定分数间隔,使所填专业与专业之间形成一定梯度(一般而言之,具体要根据专业确定办法的不同而有所不同)。(3)不同批次的院校之间也应有一定的梯度。因为,在录取过程中经常出现少数院校的录取分数线比上批院校的批次录取控制线高出许多的现象,所以考生在选报志愿时也要注意。
     
     之八、正确处理经济发达地区院校与欠发达地区院校的关系
     
     1、自身竞争力足以支撑考生报考京、沪、穗等经济发达地区的名牌院校的热门专业当然要毫不犹豫地加以选择,因为这是上策。只有为数不太多的考生具有这种条件。2、自身竞争力不足以支撑考生报考京、沪、穗等经济发达地区的名牌院校的热门专业,而能够支撑报考经济欠发达地区名牌院校的热门专业时,笔者赞同到欠发达地区去。理由是:经济欠发达地区条件可能差一些,环境艰苦一些,但年青人为求学成才吃点苦是值得的。欠发达地区的名牌院校之所以称为名牌,是因为其教学水平和教学环境、师资力量都是非常高的,办学也是富有特色的。因为现在是市场经济时代,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已由过去国家统包统配转变为通过供需见面和双向选择的自主择业办法。所以只要是符合国家新时期发展所急需的热门专业人才,哪里都急需,广阔天地大有作为。具体来说,如西北地区的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北大学、兰州大学等;东北地区的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吉林大学等。正确处理好了,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惊喜等着你。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