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2011上海高考作文审题的虚拟对话

2011年09月16日 来源:新闻晚报
二维码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开放中有限制辨析中见思想

  光明中学语文组 李新

  【语文】

  材料多意向 写作多角度

  甲:犹太王大卫在戒指上刻下的“一切都会过去”的铭文好理解,就是要给自己,也给他的子民以信心,一切都会过去的,光明的前景就会到来。犹太民族是个多灾多难的民族,在历史上经历过许多坎坷,所以大卫拿这句话鼓舞自己鼓舞人民是完全必要的;至于契诃夫小说中的一个人物在戒指上刻下 “一切都不会过去”的铭文就不好理解了,到底是契诃夫的哪篇小说,刻下这句铭文的背景是什么,是针对什么说 “一切都不会过去”的,我相信没有几个考生会弄清楚的。

  乙:我觉得这对审题不会构成障碍。文学上讲 “形象大于思维”, “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大卫的那句铭文在当时肯定有他的意指,但是放在今天,考生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可以有不同的理解,不一定非要和大卫的原意一样;同样,契诃夫小说中的一个人物刻下的那句铭文,考生也可以有不同的理解,无关乎是契诃夫的哪篇小说,是哪个人物, “不会过去”指的是什么。正因为这样,这两句铭文才为考生们提供了广阔的思考空间,提供了材料的多意向性,提供了写作的多角度,体现了上海卷作文命题一向大气、开放的特点。

  引导考生用哲学的眼光看待问题

  甲:如果这两句话,选取其中任何一句话都可以立意,倒是体现了命题的多角度性,或者材料中有 “戒指”“铭文”等文字信息,从这些角度都可以立意,铭文之所以刻在戒指上,不刻在石头上、木头上,肯定是有其用意的,如戒指是戴在自己手指上的,自己随时都可以看到,这就有警示自己的作用,同时戒指有保藏价值,这就不光警示自己,也警示后人;还有既然是铭文,那就不是一般的警示,而是要自己或人们牢牢记在心里。如果是这样的话,倒能体现命题的开放性,问题要求不是这样,是说这两句(注意:是两句,不是一句)寓有深意的铭文,引起了你怎样的思考?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这就意味着审题时必须综合两句话,而不是其中的一句话,而且明确告诉考生,这两句铭文是寓有深意的,既然是寓有深意,就不是一般的思考,而是要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对于绝大多数考生来说,审题的要求是不算低的。

  乙:毕竟是高考,毕竟是选拔性的考试。我们平时说高考作文不在审题上给考生设置障碍,但并不是不要审题,并不是说在审题上是没有高低层次区分的。再说了,参加高考的考生即将走向社会,进入成人世界,应该有一种深层次的思考而不是浅层次的思考,对于事物对于周围的世界应该有理性的眼光,应该有一种辨析的思维意识。上海卷的这道作文题正体现出了这项要求。“一切都会过去。”“一切都不会过去。 ”这两句话看起来截然对立,实际上是辩证统一的。就如同正方和反方的两个辩题,看起来对立,实际上是矛盾的两个方面,是对立统一的。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运动的普遍规律。出这道题就是引导考生用哲学的眼光看待问题。对于高中毕业生来说,这点要求并不算过分。它实际上也代表了上海卷高考作文的总体命题趋势——开放中有限制,辨析中见思想。

  甲:那能够写什么呢? “一切都会过去”无非是告诉人们在困难的情况下要有信心,要抱有乐观的心态,然而又要正视眼下的困难,“一切都不会过去”,套用一句老话,“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用毛泽东的话来说,就是“在战略上要藐视敌人,在战术上要重视敌人”。像这样的话,写作范围不是很窄吗?考生在这样的笼子里跳舞,又能写出什么新意呢?

  乙:如果仅仅像你这样理解,考生写作的范围当然很窄,当然很难写出新意来。近几年,上海高考作文阅卷对立意不提前作预设就是这个道理,就怕阅卷老师用自己的定势思维框死了学生的思维,出现误判情况。考生在作文中所表现出的思想会异彩纷呈,有的会完全超出老师的想象。阅卷老师在阅卷过程中会欣喜地发现许多远见卓识。比如说“一切都会过去”,为什么“会过去”的只是困难呢?既然是“一切”,范围就很广,什么功名、利禄、荣耀、成绩、浮华、战争、生命等等,“一切都不会过去”,也就是要求我们对“都会过去”的一切进行理性而辩证的思考。因此,必须两句话综合考虑。如果仅选取其中一句话,那也必须暗合另一句话,不然就有偏题之嫌,或者浅显而单薄。有的虽然抓住两句话,但只是浅层次的思考,比如这两句话是辩证的,这两句铭文决定了两种心态,这两句铭文体现了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得出的结论就不同,于是围绕“辩证”“心态”“角度”等长篇大论,这就下笔千言,离题万里,或者叫没有粘合材料。

  论述忌“各打五十大板”

  甲:为什么两句话非要强扭在一起呢?各打五十大板怎么不可以?比如说“一切都会过去”,过去的是我们眼前的困难;“一切都不会过去”,不会过去的是我们的传统文化,现在为什么出现的问题那么多呢?什么染色馒头、瘦肉精、三聚氰胺、毒奶粉、塑化剂等,道德沦丧,诚信滑坡,这就是传统文化中那些美好的东西在一些人心中荡然无存,所以重拾传统文化,“一切都不会过去”,让我们中国人传统的真、善、美的大厦重新建立,永驻心底,考生有这样的思考不是很好吗?

  乙:对现实有这样的思考当然很好,“一切都会过去”“一切都不会过去”,尽管贯穿在对“过去”的描述中是没有异议的,但其导向还是引导考生们对现实予以关注,对现实进行理性而辩证的思考。你说的 “各打五十大板”,至少在逻辑上是不严密的,因为整篇文章论述的不是在一个层面上,前后不统一。如果是论述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在逻辑上就前后统一了。比如说我们眼下是有很多困难,在全球经济危机的大背景下,物价不稳定,制假贩假现象屡有发生,自然灾害也比较频繁,但我们不能丧失信心,要相信 “一切都会过去”,但又不能盲目乐观,要正视眼前的问题,要想方设法解决问题,比如稳定物价,严厉打击制假贩假现象,严惩不法分子,将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降低到最低点,这些都是“一切都不会过去”的现在进行时。当然,两句话中的“过去”都是动词,如果抛开这一点,论述“过去·现在·将来”也是对审题不太慎重的。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