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名师指点高考语文复习:变被动“被考”为主动“研考”

2011年04月11日 来源:安徽商报
二维码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在结束了有“小高考”之称的合肥市“二模”考试之后,离高考只有短短的两个月时间了。写微博、谈孔子雕像、研究江淮新能源汽车……“二模”的试题新鲜有亲切,创意无穷,题在书外,关注生活、不回避热点,但理在书中,需要考生用到书本中的知识来分析、判断、研究,与高考的命题趋势合拍。

  在“后二模”时代,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用有限的精力最有效地提高复习效率?我们特别邀请了合肥一中、七中、八中的名师,为考生指点下一阶段复习的要点、难点、特点——

  随着合肥市“二模”考试的结束,高考的步伐越发走近了。在最后的冲刺阶段,考生在语文科目的复习上应该做哪些事情呢?希望下面的建议对你有点启示——

  首先,要研究考纲,查漏补缺。

  考纲是命题的依据,考生对考纲条目中明确要考到的知识点必须非常熟悉,增强复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避免做无用功。这一点就是要求考生在前一阶段较为系统的复习之后,吃透所有高考考点,能很轻松把高考试卷从第一道阅读题到最后一道作文题一一排列出来,同时,要研究每一道题的大致出题方向、考查重点,做到心中有数,数中有法。高考无外乎是出题者与考生的一场较量,而且相比照其他省试卷,安徽试卷的守正求稳有余,创新求异欠少。在高考较量中知道了出招者的套路,才会见招拆招,改被动“被考”的状态为主动“研考”的状态。做到以(考)纲为纲,查漏补缺,做好充分的迎考准备。

  其次,要分类复习,善做减法。

  “一模”考试,是给考生一个调试学习的方向,“二模”复习要力求全面分类把握要点,现在,“二模”考试过后,考生要善做减法。自己已经牢牢掌握的内容,擅长的题型考点,可以暂且放一放。要把重点放到自己还较为薄弱的区域上来。如搜罗字音字形成语、文言虚词、名句名篇默写,必须花力气记牢固。如形成较好的答题技巧能把理论知识的基本原理与具体的考试文本相结合。牢记教师指导的答题之法,无论“感、悟还是议”要在基准的框架内进行。

  第三,要梳理试卷,理出思路。

  到“二模”阶段,考生做的试卷数量已经不少了,所以此阶段并不主张大家仍然持续题海战术,而要在题海中理出思绪线索,增强应对能力。

  考生要梳理前期做过的试卷,了解自己的薄弱环节,盘查哪些题做得最顺当,哪些题最头痛,哪些题经常失手,然后按先后顺序安排强化狠抓。做此事不妨“策略”一点,把属能力方法的板块作为核心。比如对于小说人物形象的分析,不要仅仅满足于可以答上一些,要全面准确地分析。如何对应文本,从几个方面准确寻找,找出自己答题的弱点,有针对性强化。增加应对策略。在试卷的梳理中,很容易发现自己的薄弱之处,大家不妨从这入手,找找自己的不足。

  第四,要触类旁通,由经验到方法。

  考生在了解自己的薄弱环节后进行强化处理时,不能仅仅满足于“做了题”,然后给自己一个消极的心理安慰,或是单纯期待自己的“一份耕耘,一份收获”。这是远远不够的。只满足于做完对答案、纠正错误就了事,到下次可能还会犯同样的错误。考生不能在同一个地方跌倒两次。比如病句题,正确的做法是吃透病句六种类型的实质,熟知六种类型的一些表现形式,在做题过程中,运用所了解的病句知识去做题,通过做题,广见病句形式,再完善补充自己对病句的把握和认识。方法胜过蛮干,反思总结胜过题海战术。

  第五,要积累素材,有广度深度。

  考生要积累“有现实感”的作文素材,要尽量有思想的广度和文化的深度。值得注意的是思想趋向要符合主流价值取向。阳光的、进取的、人文的都是不错的方向。要力避颓废、愤青和非主流的倾向。作文素材从真善美几个方面进行理性的思考,进而整理。同时关注社会热点材料的收集。在审题立意正确、材料充足的情况下,还要摸准语言独特表达的行情。在“语言”这个关键环节上使劲,看准行情,利用“创造”“仿写”“挪用”等手段刻意地、有意识地强化润色语言。有时候可以为文章增色不少。在作文上,要摸准出题者意图、要揣度评卷者心理、要猜(预)测评改(答题)得分点。要在自己最熟悉的领域里结合社会热点积累作文素材,训练自己用这些素材去应对不同作文题目的能力。切记:作文素材要新颖、文化含量高,符合主流价值取向。

  此外,考生要注意心理调试,镇定从容应对高考。高考是一场技能测试,离不开考前训练,考生一定得静下心来,积极进行备考活动和习题训练。但高考更是一场心理的测试,往往有考生不是被别人战胜、而是被自己打败的。而过于紧张和过于自信,都可能导致自己的失败,任何自傲或自卑的心态也都不适于高考。“二模”过后,剩下的这段时间里,考生以一个镇定从容的心态,迎接高考这场演练,也就可以了。王青(合肥一中教师)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