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指点:高考“填报志愿三部曲”

2007年04月30日 来源:江苏招生网
二维码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职业指导研究中心  顾雪英

  面对高考,除了紧张的学习之外,如何填志愿是家长和考生们关注的第二件大事。能够填报一个合适的学校和专业是每个考生和家长的心愿。但很多家长或考生对孩子或自己到底适合读哪类专业,该往什么方面发展并没有经过理性的分析。填报志愿时,他们主要关心的是“学校录取分数线是多少”、“这个专业出路如何”之类的问题;老师们在面对家长和学生的询问时也会有力不从心的感觉,难能根据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潜力等有针对性地提出恰当的建议。

  要在浩如烟海的学校和专业中找到适合自己的,的确不容易,但我们只要有条不紊地弹奏好“填报志愿三部曲”:了解自己、了解高校及其专业、理性选择,问题自然就能迎刃而解了。

  了解自己:不仅要了解自己的学业成绩、家庭经济情况,还要考虑自己的兴趣、性格特征、能力等,看看自己适合学什么。

  了解高校及专业:不仅要了解高校的实力,学科偏重,地理位置,还要关注专业。了解入学后学什么,毕业后去哪里,什么样的人适合学,专业实力强不强,录取情况怎么样等信息。

  全面清晰地掌握好各方面信息,整理获得的信息,权衡各种因素,理性选择就有据可依了。

如何认识、了解自己

  希腊古城德斐尔的阿波罗神殿上刻有七句箴言,其中流传最广、影响最深,以至被认为点燃了希腊文明之火的却只有一句,那就是:“人啊,认识你自己”。有人说这是大哲学家苏格拉底的名言,也有人说这是象征着最高智慧的“阿拉伯神谕”。这句箴言三千多年来震撼着每一个试图了解自己内心的人。它警醒我们,认识自己是多么重要,同时又是多么的难!人最熟悉的莫过于自己,最陌生的也莫过于自己;最亲近的是自己,最疏远的也是自己。真可谓是“最熟悉的陌生人”。

  你了解自己吗?别着急给我答案,先静下心想一想。在心里给自己画个像吧!你是男生还是女生?你容貌出众还是普通?你是高是矮?是胖是瘦?你的学习成绩如何?擅长和讨厌的科目各是什么?哦,是的,这对你太简单了,你不假思索就可以勾勒出自己的形象。好的,让我们继续。你的兴趣在哪里?你的性格和气质如何?你最突出的能力是什么?你最在乎什么?你适合学什么专业?将来适合从事什么工作?……你是不是感觉到困惑?或者你从来都没有考虑过这些问题?

  我们将填报高考志愿比作弹奏“三部曲”。“三部曲”的第一部就是了解、分析自己,自己的内涵十分丰富,与选科填志愿密切相关的不仅有生理特点、学习成绩,还有心理特点。像外貌这些生理特点我们通过别人的评价、自己照镜子,很容易了解。而学习成绩通过与同学的比较和老师的点评也是一目了然。但对于兴趣、能力、性格等心理特点,想了解好像就不是那么简单了。通常,我们只能通过自省和“重要他人”的评价这两种方法认识自己的心理特点。

  自省即自我思考、自我分析。日常生活中,自省的方法很多。例如,写日记就是最简单的自省方法。通过写日记记载日常经历的事件,从中总结成败得失,记录个人感悟,这些都是内省。除此之外,还有一种简单可操作的自省方法——即写个人传记。个人传记是对个人成长史的回顾,它的重点是尽量描述事情的本来面目,写出自己的感受。通过自省,可以对自己的心理特点有更深入的了解,但这种了解不够客观和全面。

  “重要他人”的评价也可作为认识自我的辅助手段。父母、老师、同学、朋友等是我们生命中的“重要他人”,见证着“立体的我们”的不同侧面。兼听则明,他们的评价可能让我们对自己有新的认识和发现。但侧面毕竟不是整体,他们的评价也要去伪存真。

  没有什么魔镜可以告诉我们答案,“重要他人”的评价难免会有偏颇,而我们自己身在庐山中很难识自己真面目,那么我们应该从哪借一双“慧眼”看清自己呢?答案就是心理测验,借助心理测验这双“慧眼”,来了解客观的自己,说不定还会对自己有新的认识呢?

  心理测验是什么  人的心理品质是内隐的,难以直接看到的,但每一项心理品质比如性格、兴趣,总要通过或多或少的行为表现出来,心理学家就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行为进行观测,并由此判断相应的心理品质情况。为便于观测,心理学家通过各种心理测评工具来引发人们的行为反应,这些工具就是“心理测验”。

  日常生活中,我们也会自觉不自觉地通过对他人行为的观察,来揣度他人的心理品质,但由于个人的思维、经验、视野所限,往往只能就两、三项行为进行观察,由此容易得出“盲人摸象”式的结论。而心理测验是众多心理学家长期研究积累的结晶,对心理品质所对应的行为特别是典型行为表现列举全面,得出的结论自然比较可信了。例如,我们说某个同学外向,可能只是因为她爱讲话、喜热闹,而心理测验至少可以通过九项行为表现来评判一个人到底是内向还是外向。显而易见,来自九个方面的信息肯定要比二、三个方面的信息更为全面,这也正是心理测验科学性的体现。

  心理测验怎么选  目前相关的心理测验不少,既有综合、通用型的,如美国职业指导专家霍兰德支持编制、我国测评研究机构修订的“霍兰德职业倾向问卷”,适用于中学生、大学生以及社会在职人员使用,其将人分为六大类型:社会型、技能型、企业型、艺术型、研究型、事务型,不同类型的人适合学习的专业和将来从事的工作皆不相同。另外,还有一些专门为高中生服务的专项心理测评。

  高中生及家长在选择心理测验时须注意两点:第一,测评工具的科学性。心理测量是一项技术含量很高的活动,所用工具的科学性是保证测验结果准确性的重要条件;第二,主持测评的机构是否为专业机构。只有具有深厚的心理学、测量学基础,并具备相关的知识背景,对高校专业、职业有一定了解的专业人员,才能正确使用和解释心理测验。

  测验结果怎么用  获知心理测验的结果后,可以将它和自己的内省、“重要他人”的评价综合起来分析,如果几个方面的信息基本一致,那么,对于自我心理特点的把握就清晰了。如果不太一致,甚至严重冲突,最好向专家咨询,以获得对自我心理特点的适当评价。

  了解自我心理特点后,怎么来应用这样的结果呢?如何来平衡心理特点与学业成绩、专业发展前景等因素呢?这些是做完心理测验以后需要思考的问题。在填报志愿时,如果完全忽略心理特点,以后有可能出现学非所愿、学习缺乏动力的情况。而把心理特点作为唯一考虑的因素,也不太现实,毕竟填志愿还要考虑学业成绩、家庭经济状况等许多因素。如果几方面比较协调,那最好不过了,但通常总有些冲突,比较稳妥的做法是:根据自我心理特点,排除少量感觉非常不适合、不喜欢的专业,其余均可视为比较适合或可以适合的专业,然后参照其他因素做进一步选择。比如管理类的专业对社会性要求很高,这意味着毕业后所从事的大部分工作需要经常和人打交道,而你非常内向,极不喜欢与人交往,而乐于与仪器设备为伍,那么你就要尽量避免选择像管理类的专业,理工科类的专业可能更适合你。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