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传言:中外合作办学的生命线在于质量

2010年10月13日 来源:荆楚网
二维码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在全球化背景下,通过中外合作办学培养国际化人才是一种很好的选择。但国际合作不应该是简单的西化,而应当结合国情有选择地吸收国外优良的教育模式和体制。目前,我国境内共有各类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或项目1000多个,中外合作办学经过10多年的发展已覆盖除西藏、青海和新疆以外的26个省份。(据10月8日《中国教育报》)

  谈及中外合作办学必然涉及到中外合作办学的分类,按照《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在中国境内开展的中外合作办学办学可以简单分为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和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两类。前者主要以吉林大学—莱姆顿学院等为代表的中外合作二级学院的模式。后者主要以宁波诺丁汉大学为代表的独立设置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模式。两种模式都是中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种新型办学模式,在国际高等教育领域也是一种积极尝试。

  “鼓励各级各类学校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办好若干所示范性的中外合作机构和一批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探索多种方式利用国外优质教育资源。”2010-2020教育规划纲要对中外合作办学提出了明确要求。中外合作办学迎来重要机遇,也面临严峻挑战。简言之,中外合作办学的实质不过就是“洋为中用”的过程,除此之外,还需要探索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为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做出自身的贡献。

  在这个过程中,中外合作办学的生命线就需要提升到一个宏观的层面进行考量。而生命线中能够体现其特色的乃是质量。质量在中外合作办学领域内的维度很多,其中包括生源的质量、师资的质量、课程的质量、评估的质量、承诺的质量等等。只有将中外合作办学的质量搞好才能决定中外合作办学的生命线是完好的,这样其才能够沿着正确的方向进行发展。之所以提出中外合作办学的质量就是因为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很多与质量相反的问题。

  在生源质量上,很多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在大陆的招生中一般会坚持本科第一批次录取的原则,这样就将生源的质量放置在一个较高的层面上,而生源的质量乃是高等教育的直接产品。在第一关上的质量保证乃是确保出厂的时候会是一个高质量的前提的保障。相反,假如没有严格按照这样的招生流程,就会流入到第二第三流的档次中去,这样,中外合作办学的质量便不会得到有效的保证。

  师资上的质量也是至关重要的,有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是挂着羊头卖狗肉的,授课老师90%是中国教师,这可能是一种事实。但言外之意也在要求,要保持中外合作办学的质量的话,必须坚持对于师资上的严格要求,招聘教师的流程需要公平公正高效,对于教师同时应具备一种进入和输出机制,及时淘汰不合格的老师及时输入合格的老师,保持教师资源的合理流动,否则,形成传统高校那种官僚作风就会为时已晚。

  中外合作办学的课程资源上并非简单的引进西方的课程,而是需要考量中西合璧的因素。“优质”不仅指一流大学、一流学科,还可以是国外学校的特色专业与优质课程;引进的目的是“为我所用”,引进什么,必须首先考虑我国急需的,例如,当前急需引进与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相关的优质教育资源;引进的优质教育资源,还应当与我方合作学校或学科、专业“门当户对”,充分考虑我方合作学校的办学实力、水平和特色,使双方资源可以有效匹配、优势互补;必须把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作为全过程加以对待和监管,并在办学实践中结合中国的国情不断加以本土化,否则,引进的优质资源就可能“水土不服”,变成“非优质”或者“劣质”。

  而关于评估和承诺的质量主要表现在很多中外合作办学承诺学生的各种模式“2+2”、“3+1”等模式在规定的时间内履行不了学校的承诺。假如履行不了承诺意味着成为中外合作办学的“软肋”。在这些中外合作办学中宁波诺丁汉大学和西交利物浦大学乃是两所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

  总而言之,中外合作办学已经在中国形成了一定规模,但其健康发展乃至生命线的维持需要质量的保证。只要这样,中外合作办学才能在中国的土地上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道路来,为中国乃是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贡献自身的力量。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