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2006年高考语文卷命题思路

2006年10月18日 来源:中国教育报
二维码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内在文化精神凸显浓郁湖湘特色

 

———2006年高考湖南语文卷命题思路

  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湖南卷)的命题,延续了前两年的命题思路,在严格遵照《考试大纲》规定,坚持“三个有助于”,确保命题的检测功能,努力追求湖南卷“典雅厚重、务实创新”特色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进一步强化了命题的导向功能,试图通过试题的设置,更为有力、更为有效地推动中学语文教学改革。

  什么是湖湘文化特色

  今年文言文选的是曾国藩的《湖南文征·序》。选这篇文章是有用意的。综观近年来的文言文考试,无论全国卷还是其他省市卷,考的都是清一色的史传文。考史传文,主要基于这样的理由:史传文比较浅显,以记叙为主,又有一定的故事情节,便于考生理解。这种用心自然是好的,但将文言文考试固定在史传文上也有其弊端。例如,我们在调研中发现,有些考生将《史记》、《汉书》中的记叙部分通读了,但文言文的阅读能力依然有限。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经研究后发现,这与过多地强调史传文的阅读有关,许多考生对一般以记叙为主的文章固然能阅读理解了,但脱离史传文特定的文体、语体,遇到表达方式复杂一点的文章,如融记叙、议论、抒情于一体的文章,便感到力不从心。因此,2004年,我们选取了融记叙、议论、抒情于一体的《放鹤亭记》;2005年,又选取了叙议结合的《记旧本韩文后》;今年,则选取以议论为主的《湖南文征·序》。我们试图通过这些选文,使文言选文趋于多样性,以期对中学文言文教学有一个积极的影响。

  选《湖南文征·序》,同时也是我们对许多教师所关注的“湖湘文化特色”的一个回应。这两年来,有老师不断提出湖南卷要突出湖湘文化的特色,这种意愿自然是好的。我们认为,“突出湖湘文化特色”并不意味非得要选湖南本土作家的作品,而更多地应体现在一种文化精神上。事实上,近几年来我们也一直在这么努力。如湖南考生肯吃苦,会读书,基本功扎实,也就对应了我们一直所追求的“典雅厚重”;我们一直所强调的“务实创新”、“命题导向功能”,也都体现了湖湘文化经世致用、敢为人先的精神。但遇到合适的湖南本土作家的文章,我们也不必刻意回避。

  曾国藩这篇文章,内容涉及文法、文风、湖南文化源流等。我们希望,源远流长的湖南文化,能激起考生的自豪之情,而他所论及的文法、文风,也能对考生写作有所裨益。

  考查延伸性学习能力

  今年湖南卷的古诗词赏析,选了《红楼梦》第37回中两首《咏白海棠》,可以说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导向性是很明确的。

  首先是对能力迁移的要求。古诗词赏析在中学语文课本中占了很大比重,考生平时也花了不少功夫。在一般情况下,考生也能较好地完成一首唐诗或宋词的赏析,但在特定情境下能否完成一首诗词的赏析呢?这就有个能力迁移的问题。这道题的设置也就要求考生不要简单地猜题、押题,而要扎扎实实提高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其次是延伸性学习的问题。今年考虑到《红楼梦》不仅是《教学大纲》所推荐的阅读书目,其选文在中学语文课本中也占了整整一个单元,于是在古诗词赏析中也就设置了这道题,我们希望通过这道题的设置,能引导考生多读一些课外书籍。

  第三是对古诗词赏析的一种导向。近年来,高考诗词赏析题大多着眼于局部,考点多为“诗眼”、“词眼”或“修辞手法”。

  不脱离文本凌虚蹈空

  现代文阅读一直是湖南考生的软肋。调研中我们发现,近五年来,湖南考生这道题的及格率一直徘徊在45%左右。也就是说有一半以上的考生不能及格。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我们认为,这与中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泛语文教学”有关。

  传统的阅读教学偏重于字、词、句、段、篇,过多的单方面讲解灌输和学生机械的理解记忆,忽视了阅读者的主体性,这固然不好,但简单否定也是不对的,它至少在引导学生细读文本上还有可取之处。如果不引导学生细读文本,凌虚蹈空,一切“自主性阅读”、“探究性学习”也就失去了基础。所以,今年的现代文阅读,我们特意设置四个题目:解题;划分层次并概括层次大意;正确理解重点语段;解释具体语境中的词义。目的就在于强调中学现代文阅读教学应回到文本本身,应重视阅读基本技能的训练。

  用考生眼光命题作文

  今年湖南的作文题是“谈意气”,限定写议论文,其命题意图也很明确。

  近年来,高考一直采用话题作文的形式。话题作文固然有它的优势,但由于多年来一直采用这一形式,其淡化审题、淡化文体的弊端也不容忽视。从2004年开始,我们就有意克服话题作文的弊病,试图在命题作文与话题作文之间找到一种新形式,让它兼具话题作文的开放性和命题作文的限制性,并对文体进行逐步限制。

  2004年、2005年,我们抛开“以一段寓言或准寓言引出一个话题”的传统模式,以“引导语直接引出话题”,通过引导语直接切入考生生活实际,并在立意、选材方面作了一定限制。湖南卷这一努力得到了社会的普遍关注和认可。

  今年我们依然自觉于作文命题的革新与突破,将“引导语直接引出话题”改为命题(标题)作文,但此“命题”亦非彼“命题”。我们要求考生“联系自己的感受和认识,以‘谈意气’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并列出了“意气”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所注的三个义项:“①意志和气概,如意气风发;②志趣和性格,如意气相投;③由于主观和偏激而产生的情绪,如意气用事。”这些义项对应了考生的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直指年轻人成长过程中的“精神面貌”、“交友”和“处事”三个重要方面,引导考生思考:或是对年轻人应该具有什么样的精神面貌最有感触,或是对年轻人的交友有着独特的认识,或是对年轻人的偏激有着铭心刻骨的记忆等。帮助考生审题、立意和选材,激发考生的创作欲望,考生有话可说、有话可写,是个很“生活化”的命题,这对传统的命题(标题)作文,也有所改造。

  在命题内容上我们也有自己的追求。有人曾这样评价:“解读并剖析湖南作文命题,我们不难读出一种自觉于人文的关怀,即:在试图强化高考作文检测功能的同时,命题者似乎并不去故意绕一个弯子,开始自觉地站在考生的立场上,同考生一起去开眼看世界,关注社会、关注民生、关注青年人自我的健康成长。”我们认为,这是比较符合湖南卷的特点的。

  “突出湖湘文化特色”并不意味着非要选湖南本土作家的作品,而更多地应体现在一种文化精神上。事实上,近几年来我们一直在这么努力。如湖南考生肯吃苦,会读书,基本功扎实,也就对应了我们一直所追求的“典雅厚重”,我们一直所强调的“务实创新”、“命题导向功能”,也都体现了湖湘文化经世致用、敢为人先的精神。(作者系湖南省教育考试院高考语文命题组)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