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专家解读07年高考政治、地理、历史大纲变化

2007年02月06日 来源:楚天金报
二维码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政治:考点两处变化要求更加具体

  考纲有两点变化

  通过与2006年考试大纲的对比,今年考点有两点变化,内容要求具体化。

  近年来,政治高考内容、形式、题型、目标要求和考点分布比较稳定。政治常识部分一般占考试大纲的30%,而哲学常识和经济常识部分历年来虽有一些小的波动,但总体来看也比较均匀,各占35%-40%。随着社会发展变化,考点的变化体现了党和政府现阶段的方针。

  今年考纲的第一点变化:在经济常识部分,考纲将“掌握国家宏观调控内容”具体明确为“掌握国家宏观调控的目标与手段”,这体现了今年考试的要求和内容更具体化,要求学生对近年来国家在宏观调控的手段与成就方面有一定了解。

  第二点变化:在政治常识方面,考纲将“中国共产党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明确表述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这从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领导地位和历史使命两个角度进行了强调。考生可以联系到现在的热点问题,如加强党的建设、党的先进性教育、党的执政能力和反腐败力度等方面作一定的思考。

  备考建议

  1.重视学习与领会《考试大纲》

  ①注意《考试大纲》中关于考试内容的规定:清楚有哪些考点,与上一年相比有什么变化。②认真学习《考试大纲》中的例证性试题,认真领会这些试题的命题特点,思考其解答的思路与方法。③重视使用《考试大纲》中的样卷,研究这份样卷,可以缓解高考的紧张压力,消除考生对高考试题的神秘感。

  2.重视基础知识,扎实过好理论知识关

  考生的能力只能通过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显现出来。因此,以“能力立意”的政治高考,不可能离开对学生的知识考查。①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要做到准确、全面、灵活、系统。②在全面复习的基础上,要掌握重要考点,突出主干知识,注意核心概念,做到“点成线,连成面,结成网”。考生要进行知识梳理,科学构建知识体系,形成条理清晰的“知识树”。

  纵观近年来的全国高考文综测试中的政治试题,尽管其背景千变万化,设问的角度层面纷繁,但通过对答案的仔细分析不难看出,这些题目大多是命题专家对相关基础知识的重新排列组合,试题的“基础性”特点十分显著。由此可见,考生要想取得文综测试的理想成绩,就必须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夯实基础知识,不是靠“死记硬背”,而应重在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

  3.复习以教材为主,把握教材与热点之间的联系

  关注社会生活、关注热点问题,如持续的热点“三农”问题、通过收入的调节达到公平问题、中部崛起、构建和谐社会等。

  4.新三字经助你成功

  坐得稳:心无旁骛、专心致志、全力以赴;

  记得清:抓点、连线、织网,打通界限,结合热点;

  练得勤:一举多得、多多益善、举一反三、一日三省;

  理得顺:不打乱仗(学习有计划、生活有规律)、渐入佳境(身心俱佳、信心百倍)。

  2007年政治高考大纲节选

  第一部分经济常识

  1.商品和商品经济:商品、货币、价值规律;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3.企业和经营者:企业是市场的主体、企业的经营者;4.产业和劳动者:三大产业、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5.财政税收和纳税人:国民收入的分配与财政、税收与纳税人;6.银行和储蓄者:我国的银行、公民的储蓄;7.商品服务市场和消费者:商品服务市场、家庭消费与消费者的合法权益;8.当代世界市场和我国的对外贸易:当代世界市场、对外贸易

  第二部分哲学常识

  1.唯物论: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人的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人具有主观能动性、物质和意识的关系;2.辩证法:联系的普遍性、运动和发展、规律、坚持矛盾分析的方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内因和外因、量变和质变、事物发展的趋势、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3.认识论:发挥主观能动性、透过现象看本质、实践;4.人生观和价值观: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个人和社会、人生价值、理想与现实、社会实践

  第三部分政治常识

  1.我国的国家制度:我国的国体、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我国的国家机构、我国公民与国家;2.我国的政党和政党制度:政党与政权、中国共产党的性质与地位、加强党的领导,改善党的领导;3.我国的民族和宗教: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我国的宗教政策;4.国际社会和我国的对外政策:当代国际社会、当今时代的主题、我国的对外政策

  第四部分时事政治

  1.年度间国内外重大时事(2006年4月至2007年3月)

  2.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在现阶段的基本路线和重大方针政策

  地理:注重思维能力复习莫忘细节

  试卷走势

  2007年文综考纲,明确强调对历史、地理、政治各学科知识要整体、综合把握。测试既反映学科和学科间的联系,又注重多层次、多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今年的地理考试内容与2006年相比,没有任何变化,考点保持了绝对的稳定。这主要是因为不久后,湖北省也将启用新课程高考大纲,现在处于旧考纲向新考纲过渡的阶段,考纲没有必要再做较大的调整。

  虽然今年的地理考纲没有变化,但往年的高考地理并不完全是在大纲规定的范围内出题,超纲的现象有时也会发生,因此,考生在复习地理的时候,不能完全依赖大纲,而应该脚踏实地地掌握好课本的知识。

  备考建议

  针对今年的地理高考大纲,再综合往年高考地理试卷,给考生的复习备考提几点建议。

  1.复习课本莫忘细节

  高考复习,课本知识的掌握要做到面面俱到,细节也不要遗漏。值得提醒的是,考生千万不要忽略了书上图表下的小字,许多考生复习时粗略带过,到了考场上才追悔莫及。举例来说,往年高考中曾经考过的月相和地下水就不属于大纲之列,课本上详细讲解的也只限于小字部分。

  2.知识要加深和拓展

  复习时仅仅满足于对课本的理解是不够的,在落实的基础上更应该对其进行加深和拓展。所谓加深,就是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的学习,适当找些难题来提高解题能力。所谓拓展,就是要在掌握基础后对与之相关联的知识进行延伸,特别是生活中一些与地理息息相关的常识,例如潮汐。

  3.主干知识要加强

  第二轮复习时要着重加强对主干知识的掌握。此时已没有太多的时间复习每一个细节,考生们应该学会系统化地梳理,对整体有一个较好的把握。在记背的同时,要通过经典例题来进一步巩固和理解知识,并且针对自己的薄弱环节来下手,做到主次分明。

  总之,考生在复习地理时,应反复记忆、踏实做题,真正的知识一旦牢固于心,即使高考有万般考法,也能以不变应万变。

  2006年地理高考大纲节选

  第一部分自然地理和地图

  1.太阳系概况;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东、西半球的划分;南、北半球的划分;高、中、低纬的划分;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时区的划分;日界线;国际标准时间;北京时间;区时的应用;地球自转的方向、速度和周期;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地球公转的方向、轨道、速度和周期、黄赤交角;宇宙探测的现状及意义。

  2.大气垂直分层及各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大气环流与水热输送的关系;锋面、低压、高压、锋面气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3.洋流的分布规律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海洋资源的主要类型及其开发利用现状与前景;中国邻近海域,主要渔场和海洋水产,主要盐场;主要的海洋环境问题。

  4.主要造岩矿物;地壳物质循环的组成、过程及其对地表的影响;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陆地水体类型及其相互关系;地域分异规律;陆地自然资源的特点;陆地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资源问题;中国主要自然资源的特点;主要地质灾害及其防御。

  5.地图上的方向和比例尺;常用图例、注记;海拔\(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等高\(深\线和地形图;地形剖面图。

  第二部分人文地理

  1.影响农业发展的区位因素;中国主要农作物的分布;中国的畜牧业和水产业;工业区位因素;工业发展与区位的关系;不同类型工业区的特点;中国主要工业基地和工业中心的分布、特点和形成条件。

  2.影响人口增长和分布的主要因素;中国人口的增长和分布;中国的人口政策;人口数量与环境的关系;不同地区的人口增长状况;环境承载力;合理容量;控制人口数量的意义;影响人口身体素质的主要环境因素;人口的文化素质对环境的影响;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我国人口迁移的现状和原因。

  3.乡村、城市的起源及发展;自然、经济、社会等因素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以及解决途径;城市地域功能分区;不同城市地域结构的特点。

  4.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及作用;主要运输方式及其特点;交通运输线、站的区位因素;交通运输网的形成与发展;中国主要交通运输线、铁路枢纽和港口;城市的道路交通网络;现代通信手段和通信网络的作用;商业中心的区位因素;商业网点的布局;中国主要商业中心;主要进出口商品;主要贸易国家和地区;当代金融、贸易的国际联系及特点。

  5.文化景观的形成;文化景观与环境的关系;文化源地;文化传播、文化扩散的主要途径。

  6.旅游活动的特点;旅游活动的作用;旅游资源及其特性;旅游资源的价值;中国的旅游资源;旅游景观欣赏的基本要求;旅游活动中的环境问题;旅游活动的规模应与环境承载力相适应。

  7.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国际政治的地缘合作与冲突;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经济全球化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国际经济的区域合作与竞争;综合国力的影响因素;提高综合国力的途径。

  8.环境问题的产生;环境问题的防治;中国的环境问题与环境保护;人地关系的演变;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原则;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第三部分世界地理

  1.世界地理概况。2.世界地理分区。3.世界主要国家的地理特征。

  第四部分中国地理(略)

  历史:落实课本知识学会捕捉热点

  考纲变化不大,沿着“文明史”走

  与去年的考纲相比,今年的考纲变化不大。

  1.中国古代史还是从先秦到明清无间断的考思想、文化、艺术等知识点,这些是古代史的重点。对中国近代史、现代史和世界近代史、现代史,考生应该沿着“文明史”的基本思路进行备考。

  例如,近几年考的美国的“选举制度”不是为了考美国而考美国,而是在考人类社会共同的趋向和发展趋势。

  2.在历史的考试中有一个基本原则:重视考一些“渐变式”的史实,而不是那些“突变式”的史实,因为这些突变式的史实对人类的发展更有借鉴意义。“文明史”应该是广义的文明史,包括政治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等全方面的文明。

  关注热点要“到位”

  1.在近几年的高考中,和谐社会、三农问题、科技创新、台湾问题等都是长效热点。而据近年来的考试经验,欧洲的发展和一体化、中共党史、革命精神等可能是今年的热点。

  2.前几年高考总是考英国,随后是考美国,而由于中国与日本的关系,今年可能仍不会考到日本历史,所以今年很有可能会考到与欧洲有关的知识点。同时,一些关于革命精神,包括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抗战精神、新中国成立后的改革精神等都要格外关注。

  3.每年考生都去关心热点、关注时政,而平时学校的训练也是为考热点而考热点。但高考命题人考察热点的方式却让我们感觉“在意料之中,又在意料之外”,不会为了迎合哪个热点而直接去考它。所以,广大考生在备考的时候,要跳出热点的框架,把与之相联系的问题都复习到位。

  备考建议

  1.要重视课本的落实,既包括对宏观知识构架的把握,又包括极其细微的“小知识点”。

  由于现在书上把对历史事件的结论进行了语言简化和总结,导致考生只是宏观把握事件而缺乏对细节的理解。那些把考生考倒的题目往往是考生最熟悉的历史事件。例如“罗斯福新政”的例子强调“细节的力量”:对“罗斯福新政”,考生们都很熟悉了,书上对它的评价是“全面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但是当问到“什么是干预”时,考生们就没办法回答了。

  2.要形成历史的思想,并在宏观历史命题和历史规律指导下进行知识的梳理和构架。例如,对世界一体化的认识,会发现国际间在处理矛盾冲突上采取的措施越来越理性:不要打,要坐下谈,而且要两家谈,还要在国际和平的大环境下确立“法”的存在,那么就上升到了“国际法的形成与作用”的高度,这就是历史的思想。

  2007年历史高考大纲节选

  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略)

  第二部分中国近代、现代史

  1.鸦片战争;鸦片战争的影响;第二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新思想的萌发。

  2.洋务运动;甲午中日战争;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3.中国同盟会的成立和革命形势的发展;辛亥革命的爆发;中华民国的建立和清朝的灭亡。

  4.北洋军阀统治的建立和护国运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5.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北伐战争;国民革命运动的失败。

  6.“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日本大举侵华;红军的战略转移;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7.抗日战争的爆发和国共联合抗日;日本帝国主义残暴的殖民统治;国民政府的内外政策;共产党坚持抗战和抗日战争的胜利。

  8.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和内战的爆发;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9.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政权的斗争;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初步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50年代中期的外交成就。

  10.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开始;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发展;“文化大革命”的十年。

  11.伟大的历史转折;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各民族的平等、团结和共同发展;“一国两制”和祖国统一大业。

  第三部分世界近代、现代史

  1.资本主义在欧洲的兴起。

  2.资本主义手工工场时期的世界。

  3.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初步形成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

  4.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

  5.17世纪至20世纪初的自然科学。

  6.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7.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资本主义世界。

  8.第二次世界大战。

  9.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

  10.世界格局的变化。

  11.现代科学技术。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