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新型城镇化,地市高职如何作为

2013年12月24日 来源:中国教育报
二维码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专家观点】

探寻符合实际的发展对策

■马陆亭

当前,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道路的提出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立,地方高职院校的发展迫切需要关注。

主要原因有:第一,数量多。在高等教育两级管理体制的完善过程中,高校的布局已由集中走向分散,地方高校的数量迅猛增长。目前,高职院校已占据整个高等学校数量的半壁江山,而以地级市财政为主支持的职业技术学院数又占着整个高职院校的半壁江山。第二,任务重。新型城镇化道路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关键是提升质量,因此作为当地教育和文化中心的高等学府责无旁贷。现代化建设需要技术人才,新型城镇化需要文化底蕴,城乡和谐发展需要生态文明,而学校是知识、人才、创新、思想、文化之源。第三,接地气。地方高职院校与本地区的社会经济结合最为紧密,是最具有地方特色的高等教育,也最具有市场活力,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的作用不可轻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以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就是要激发发展的活力并构筑保障活力的体制环境。

新型城镇化道路需要地方高职院校的广泛参与。如大部分中小城市面对的是有序放开或全面放开的人口政策,还需要吸纳城市人口以增强发展的活力;城镇化和工业化是现代化的两大引擎,需要有效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实现“五位一体”;城市群建设是今后的发展方向,每个城镇活力的重点不是成为巨人而是有效协同。高等职业教育在这些方面大有可为。

但是,地方高职院校固有的一些特点却使其发展方向遭受着业界的质疑,不像那些行业、产业特色鲜明的职业技术学院更容易得到人们的首肯。如面对着地方广泛的需求,很多地方高职院校具有综合性特征,职业教育与非职业教育共存、实用技术技能需求与百姓对高级学位的需求并存。还有,属地管理致使人为因素增多,生源偏于单一对创新思维培养不利,同时人才流失也时时会困扰着它们。这些特点容易降低其办学的专业化程度,而非专业化会让人感到没水平。现行的管理体制又使得它们与省级政府直接管理的高职院校和本科院校相比,处于发展的弱势地位,面临着更多的困惑。这些特点其实更接近于美国的社区学院模式。

面对这种情况,我们需要加强地方高职院校办学规律的研究,探寻符合实际的发展对策。主要包括:切实从人才需求特点思考学校的办学模式,满足地方的发展要求;主动融入区域经济和城市群功能定位,先服务后引领;着力把自己打造成为所在城市的文化、教育中心,充分发挥高等学校聚集人才和激发活力的作用;积极扶持地方特色专业发展,增强学校和地方的结合力;适当增加外部生源比例,促进文化交流、思维碰撞和人口活力;尊重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以就业为导向、以育人为中心;多方协商积极宣传学校的办学理念,努力寻求共识及最广泛的支持;探询地方行政管理学校的边界,在充分发挥地方参与学校事务责任和积极性的同时,推进治理能力现代化。(作者系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高教研究室主任、研究员)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