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生均拨款制度 助推高职院校内涵发展

2016年12月06日 来源:中国教育报
二维码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财权一有 内涵建设不愁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院长 张慧波

生均拨款制度是促进高职院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生均拨款制度的全面建立和落实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高职院校办学经费短缺的难题。同时有利于将学校的“财权”和“事权”有效统一起来。宁波职业技术学院根据自身办学特色和发展战略,合理规划和使用办学经费,进一步推动了学校内涵发展。

一、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如改善各个专业校内实践教学设施设备;打造“智慧教室”,进一步改善信息化教学条件;改善图书馆硬件条件;区校共建古民居—大学生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实践基地,整合育人资源。

二、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学校加强力度建设物流管理等多个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引入尔雅等多项在线学习平台,积极推进成立跨境电商学院、创业学院等综合性跨界机构。

三、进一步推进学校国际化发展。长期开展职业教育援外培训和“中国职业技术教育援外培训基地”的平台,推进“中国职业技术教育援外培训大楼”建设,并启动留学生中心建设项目。积极开展合作办班、短期交流、学生互换等合作项目,年均有留学生和国际交流生达到400人以上。同时加大教师海外进修支持力度。

四、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实施“英才集聚”计划,自2014年以来共引进教授、博士40多人。实施人才“安心、热心、专心”工程,为人才成长提供良好环境。开展分类分层的人才培养。选送骨干教师带教学项目赴企业开展“访问工程师”实践。目前,学校专任教师中“双师”素质教师比例达到90%,建成省级以上教学团队3个。

五、进一步提升应用研究水平和服务企业能力。重点资助应用型项目研究,学校设立专项经费开展中小微企业“种技术”专项活动、工业科技特派员等活动。目前,学校设立各类应用研究机构20多个,与相关政府部门、行业协会共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13个,在北仑、余姚、慈溪等地设立“企业技术管理门诊”服务站5个,服务企业近400家。

理念栽“梧桐” 跨界引“凤凰”

杭州职业技术学院院长 贾文胜

10年前的杭州职业技术学院,在办学规模与现在基本持平的情况下,除学费收入外财政每年拨付的办学经费不到1000万元,“经费短缺”曾使学校一度陷入被兼并的窘境。10年后,杭职院已跻身全国高职优秀骨干校行列,校企共同体体制机制更是示范全国。

一、办学理念先进,内在基础扎实。

地方政府强力支持。杭州市政府明确提出将“杭职院打造成为全国一流的示范性高职院校”,2015年生均拨款达到14550元,2008年至今累计投入了10亿多元专项资金,包括投入3亿元在校内建成杭州市公共实训基地,基地日常运转经费完全由政府承担。

顶层架构日臻完善。确立“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文化育人”的办学理念,提出“重构课堂、联通岗位、双师共育、校企联动”的教改思路和“首岗适应、多岗迁移、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培养规格定位;构建形成基于利益与共、文化相通、成果共享的“校企共同体”特色办学模式,并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多元投入,跨界融合。先后共建8个校企共同体,实现了用财政资金撬动社会多方资源的杠杆效应。

二、优势特色鲜明,发展潜力强劲。

创新校企合作体制机制。我校在全国首创“政府引领、企业主体、学校主导”的校企共同体办学模式,初步形成了具有显著特色的六大运行机制,校企合作机制优势引领全省、示范全国。2010年,教育部召开全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工作会议,将我校校企共同体体制机制创新的先进经验推向全国。

构建“创业带动学业”模式。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构建了“通识教育+创新教育+专门教育+创业实践”的四阶段渐进式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学校创业教育成果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先后两次被评为全国高职创新发展“优秀案例”。

首倡文化梯度育人。在全国首倡“文化梯度育人”理念,从学生素养、职业素养、公民素养三个梯度推进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将素养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有了钱,服务地方产业有作为

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院长 孙景余

“缺钱少粮”的窘状,使高职教育特别是归属地市的高职院校备受掣肘。近年来,秦皇岛市人民政府以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为试点,实行与本科院校无差别的生均拨款制度,达到职业院校生均拨款1.2万元的标准,为提升学院办学水平,更好服务地方产业发展提供了经费保障。

一、根据区域产业发展需求增减专业,形成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学院借助生均拨款,围绕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与秦皇岛“一中心三基地”的产业发展定位,遴选出酒店管理、物流管理、数控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4个专业(群)作为重点建设专业(群);增设建筑工程技术等15个专业,停招税务等6个专业。

二、高质量、针对性培养人才,服务地区产业发展。学院围绕地方主导产业,向酒店管理等4个专业(群)投入4468.13万元开展项目建设。4个专业(群)完成了138个项目、1522个验收要点的建设任务。近3年,4个专业(群)培养约3000名毕业生,毕业生对口就业率为91.02%,初次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8%以上。

发挥专业优势,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学院依托4个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专业(群),先后成立了高校电子非晶合金材料应用技术省级研发中心、现代物流研究所等9个应用技术服务中心或研究所,组建了19个科技服务团队,承担纵横向科技开发与服务项目290项,申请专利19项。

三、有为有位,政府更加重视学校发展。资金助力“有为”。通过利用优质教育资源,在社会培训服务上有所作为。通过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在推动职业教育发展上有所作为。通过投身公益活动,在履行社会责任上有所作为。

“有位”受到“青睐”。一方面,地方政府不断加大对学院资金投入。仅在“国家骨干院校”建设期间就投入专项资金2320万元,财政预算内经费拨款由建院初期的870万元增加到2014年的11538万元。另一方面,政府和相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为学院的发展注入新活力。

活钱给精准扶贫插上翅膀

杨凌职业技术学院院长 王周锁

“自2016年起,凡省内建档立卡的贫困家庭子女入学,三年学费全免。”这是我院今年精准扶贫的又一举措。近年来,生均拨款制度的实施,为学院精准扶贫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科技扶贫——拉动精准扶贫、脱贫致富的内生引擎。学院以技术服务、项目开发为核心,成立专门的结对帮扶领导小组,带着现代农业生产技术下到基层一线,因地制宜、授人以渔,带领农民脱贫致富。运用与“三农”密切挂钩的人才、技术优势,组织农业专家教授常年活跃在贫困地区生产一线,现场指导农民生产,辅导引领当地农业产业。

教育扶贫——扶智扶能“拔穷根”,阻断贫困代际传。先后在陕西彬县、富平、洛川等地建立职业农民培育学院,培育了大批职业农民。2014年起,学院与省农业厅联合培养了200名陕西新生代职业农民、培育农场主100名、培育职业农民380名。举办职业农民和村干部学历班,培养农村致富带头人。2016年,我院与富平县、杨陵区签订协议,落实高职院校分类招生考试的制度要求,招收富平县20名职业农民、杨陵区34名乡村干部,到学院接受3年正规的全日制教育。录取职业农民和乡村干部上大学。今年上半年,我院与青海玉树州政府签订订单班协议,为当地定向培养水利专业人才。首批就读订单班的40名玉树学生,不仅减免学费,学院还根据藏区实际,在课程设置、生活安排、学习方式上都给予特别安排。

基地扶贫——打通精准扶贫“最后一公里”。学院在彬县、凤县、杨凌等地建立了特色鲜明的产学研示范基地,探索形成了技术服务型、基地示范型、科技包村型、专家大院型和企业带动型等5种农业高职院校产学研示范推广模式。学院近年来在基地先后举办各种类型、不同层次的实用技术培训班287期,培训4.8万人次,接待咨询群众1.43万人次,发放科技资料12万多份,培养农民高级农技师2人、农技师66人、助理农技师164人、农民技术员1600多人。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