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第一个百年:职业教育的攻坚与现代转型发展

2015年12月03日 来源:教育部
二维码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一、五年来职教改革发展厚植了我国全面小康社会的国计民生的基础

1.人力资本积累是一个国家发展的本钱,而它的基础是国民文化教育的普及。改革开放的前30年,到2011年,我国实现了民族历史上第一次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而最近这五年,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协同发展,使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率成功跨越了85%这一升级版门槛,也使高等教育毛升学率直追40%目标,逼近深度大众化水平。从而为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了人力资本积累的基础。

2.从人力资本积累到人力资本再开发是要经历结构性调整的。由于这五年来高中阶段和高等教育的实际招生比(普:职)持续保持在大体相当的水平,从而使我国新增劳动力走上职业岗位时大部分已拥有专业训练后的一技之长,(每年1000万人)获得了正如NESCO所指出的人的社会化的第二本护照,大大加快了我国人力资本开发速度。(属第三本护照的创新创业教育我国正处于加速发力阶段。)

3.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这五年来职业教育坚持了“促进公平”的价值导向,主要采取了两大有效举措:一是职业学校布局坚持引导导向中西部区域协调发展、城乡协调发展。二是探索和完善职业学生经费资助体系,建立了国家财政免学费和助学金为主,校企合作社会支持为辅的政策体系。使92%以上中职学生享受免学费待遇。中职教育实际上已成为普惠性教育,高职教育也成为改善民生的重要引擎。2010-2013,850万个家庭有了第一代大学生。

4.就业是民生之本。职业教育以服务为宗旨,就业是它又一个重要的价值导向,能否通过专业教育让人民群众获得实实在在的利益,已成为检验教育的重要标准。五年来,中高职毕业生一直保持在高位的就业率,这就是向人民交出的一份答卷。

二、五年来职业教育走向现代化的主攻方向——构建现代职教体系已取得可喜的成效

1.国民教育体系已打破天花板障碍。大专层次的3+3、3+2、五年一贯制和本科层次的3+4、5+2等中高职衔接的多样化新学制不断出现,使“体现终身教育理念”的改革目标率先在国民教育体系内部实现。

2.通过主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带动体系改革建设,形成了学校教育与短期培训并举、全日制与非全日制并重的新格局。构建人才立交桥初现框架。

3.根据《规划纲要》的建议,我国逐步建立中高职学生技能大赛制度,对我国技术技能型精英人才的早期发现、选拔和培养具有重要意义,是劳动预备制度与职业学校教育制度结合的产物,(2014年1万人决赛,基层500万人参与比赛),是构建现代职教体系的一种创新发展。

4.现代职教体系的体制机制在改革开放中同步探索,使体系建设呈现较高的综合性和整体性。一是办学体制呈现更大的开放性,呈现校企合作办学、集团化办学、城乡和区域间合作办学、国际化办学、公办民办共同办学等多种办学形式。二是人才培养体制更加开放,形成五对接的培养体制,《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对此做了新的总结肯定。三是管理体制愈加开放,宏观上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微观上向现代学校制度推进、校内治理结构中探索董事会、理事会制度。

三、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1.职业教育社会吸引力不足的问题虽然有所缓解,但在各地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且会较长时间对职教发展产生影响。

2.职业教育办学方式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脱离实际的问题,削弱了职教的影响力和战略地位,例如在以下两个方面反映出来:一是需要多部门合作,但目前机制体制不顺畅的领域,如新生代农民工融入现代职业社会的职业能力提升问题,往往因体制困难而退缩了。二是需要学校对传统教学和管理付出较大成本的改革领域,如非全日制学历教育成为新常态问题。

四、关于后五年决胜期攻坚建议

根据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中涉及到教育的重要阐述:

1.为了确保2020年基本实现包括职业教育在内的教育现代化,要尽快出台引领全国实施的可操作的现代化路线图、时间表。具体地讲:一是要有标准;二是要有分阶段推动计划;三是要有支撑全面发展的项目、工程平台和政策措施;四是要有动态监测和动态调整方法;五是要有评估验收和公告制度。

2.十三五规划中关于“劳动年龄人口受教育年限明显增加”这一要求是对教育规划纲要总目标中另一个目标即“基本建成学习型社会”的具体化和可操作化,它需要在跨部门(如教育部与人社部、工信部及其他产业部门)、跨类别教育(如职教与基教、高教)间建立共同而又有区别的责任分担制度,希望职业教育界主动参与、合作建立行动计划,在有所作为中进一步确立战略地位。(周稽裘)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