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高职生阳光起来并不难

2015年08月31日 来源:中国教育报
二维码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不少人认为高职教育是劳动者技能的训练,无形中
有低学一级之阴影,高职生求学信心因此难振

让高职生阳光起来并不难

一名接到高职院校录取通知书的学生,假期里一直关闭着手机,原因是“怕同学打电话来不好意思,因为好朋友大多考上了本科甚至重点本科高校”;经常听到有高职院校教师说“高职学生的课真难上,精心备的课,倾心讲的课,无精打采的学生仍然多”;高职学生虽然有专业,但经常会听到他们讲“不知我将来能去干什么”……高职生在成长之路上经受着信心和意志的考验,高职教育也面临着这类学生如何管理如何教育的挑战。

2015级的高职生入校在即,要祝福他们进入新的学校、启航新的征程。但不能回避的是,入高职的新生中,以此升学为荣,因进入高职而获得成功感的学生真的不多。多年来,笔者持续对此进行跟踪研究,其结果是80%以上的高职新生进入高职院校的心理是十分复杂的,甚而更多的是带着一种成长受挫、人生迷茫、自负内疚等负面心态入学,“伤痕心理”较为严重。如果探究高职生的就学动机,他们总会说是“无可奈何”之举,并找出诸多理由陈述进高职的原委,如高考发挥失常、家庭条件所限、中学条件不好等,话语中直接或间接地透露出求学期望与就学现实的矛盾和反差,折射出对高职生角色的不认同。

高职生的心理问题虽然复杂多样,但“伤痕心理”诱因中最重要也是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信心缺失,如何找回信心、坚定信心、成就信心是高职生自我调节、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实施有效引导的关键所在。根据多年的研究,笔者拟就“三心疗方”,其要旨是“心疗”,意在探寻“找回信心”“坚定信心”“成就信心”的方法和途径。

“三心疗方”的自我所用

导致高职生信心缺失,既有个体原因也有外在原因。

从个体方面看,集中表现在求学抱负水平期望过高,原定目标是本科高校甚至是重点大学的热门专业等,自己也确实为之努力奋斗过,而现实是只能进入大专,由此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对“心想”能否“事成”缺乏信心;同学参照下的压抑,高考后许多考生往往有强烈的攀比心理,同学朋友中谁谁进了本科高校、谁谁上了重点高校,相比之下专科学生的自尊心很容易受到损伤,由此导致信心的丧失。

从外在因素看,长期的高考制度影响,按分数高低分批次录取,分数线无形中成为社会对学生素质评价“优劣”的分界线,也因此对专科学生产生压力和误导,使之要改变和认同自己的角色较为困难。此外,还有滞后的办学体制影响,传统中普教线路完整而强势,从普及教育到普通高等教育,学历学位的教育已经制度化;职业教育虽然是面对人人的教育,是终身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在学历学位教育的设定上远不够完善,高职生要继续上本科、读研读博还要回归到“普教”线,由此导向的社会认知,高职教育似乎是简单劳动者的技能训练,高职求学无形中有低学一级之阴影,高职生求学信心因此难振。

“心伤”要用“心疗”,“心结”关键要靠自己解。“三心疗方”的自我妙用,目的是通过信心找回自我。

如何找回信心?要学会“暖心”,从知足者常乐中感受升学的快乐,从比上不足而比下有余的成就中增强自信;要培育“精心”,善于从升学心想事不成的教训中审视自己,在深刻的反思中明智;要树立“雄心”,坚信天生我才必有用,明确人生冲刺不在乎起点慢半拍,勇于在我可以我能行的自我激励中重树信心。

如何坚定信心?从自我成长中找动力,自己在奋斗中曾经也有辉煌有胜利,让这种体验成为迎战新征程的基石;从身边找榜样,高职院校中的学哥学姐精英辈出,悉心向他们学习治学谋业之道,从中获取信心坚守的正能量;从责任感中找能量,求学不仅是自我理想的追求,还担当着国家的重托、承载着父母和学校的期望,责任感在,信心亦在。

如何成就信心?用人格做“底色”,正确的职业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成才观是成就信心的砝码;用本领做“标牌”,专业知识和专业技术是看家之本,成就信心要靠真本领硬技术说话,需要持之以恒勤学苦练;用行动来“亮相”,成就信心的最高境界是成就理想,心向往之更要行动务实,只有信心与行动结合,才能在张扬自信和标榜信心中让梦想成真。当然,成就信心是终身的奋斗,因为在人的生命历程中新需要和新目标会不断产生,信心也将始终陪伴。高职生成就信心,仅仅是成就事业的第一步。

“三心疗方”的教育之策

在重视高职生“伤痕心理”自我修复和调适的同时,学校教育的主动介入和积极引导极为重要。

“三心疗方”的机理重在信心激活、信心维护和信心达成,高职生职业心理的发展和学业学制的关联,这是一个有机的系统,但在关联中仍有教育的不同“关键期”存在。因势利导的适时教育,才会有事半功倍的教育功效。

帮助高职生找回信心,大一是“关键期”。新生入校面对三个转型,即从高中生到高职生的角色转型、从接受普通教育到接受专业教育的转型、从文化知识学习到技术技能学习的转型。在“伤痕心理”影响下的新生,心底里对就学及学校类型排斥的负面心理会扩散到整个学习和生活中,要实现三大转型也更为困难。因此,要将被“冷冻”的信心激活,学校教育有三项工作务必做好。

一是让学生快乐起来。新学校新环境下,学生容易产生新的憧憬,是新生心理的敏感期,抓住这个时期进行励志教育极具重塑性和说服力。信心的“顽敌”是消沉,而树立榜样是最好的强心剂,理性的快乐要有内容和质量,励志教育切忌空洞说教。

二是让学生阳光起来。新生的专业教育是最好的阳光教育,高职生报专业志愿的盲目性较大,大一时对专业的认识往往笼统而片面,尽快让他们知道专业是什么、与自己的关系意味着什么等问题,“知之深则爱之切”,通过专业教育培养职业兴趣,让信心扎根于专业,学习生活才会充满活力生气。

三是让学生行动起来。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没有行动体验的信心是无意义的。找回信心的行动,最关键的是帮助指导学生做好自己的职业规划,有人称此为大学生人生的“第一桶金”,很有道理。

勉励高职生坚定信心,大二是“黄金期”。高职生度过大一的心理动荡期后,绝大多数学生已经找回信心,但随着系列专业课程的开出,新的考验又得面对,如学业与职业该怎么协调、知识能力与技术能力该怎样转化、人文素养与职业素养该怎样融通等。大二的学习在专业化发展中犹如在斜坡上前行,信心作为学生前进的“加油站”,信心足则进,反之则退。这个时期学校对学生信心的培养重在抗挫折教育,高职生的学习周期短,专业化学习不可能一帆风顺,信心始终经受着重重困难的考验,教育管理中人文关怀要适时跟进,在信心动摇时得到有效帮助。同时,学校要善于利用迁移原理化解信心危机,当学生以学习维持学习信心产生困难时,可通过其他感兴趣的活动来辅佐,最终达到用信心培植信心之目的。

鞭策高职生成就信心,大三是“体验期”。作为一种心态,当信心与具体的期望相联系以后,就会升华为对相应行动必定成功的信念。大三是集中体验专业化的学期,学习形态由理论主导转向技术技能主导,高职生也面临着由学生角色向准职业人转型、学习成果由知识化转向成品化、专业文化全面吸纳行业企业文化等考验。此时,学校的着力点是搭好“台”让学生唱好“戏”,“台”指专业实践实训平台,“戏”指学生的就业创业。学校搭台是扮“红娘”,学生作为主角,戏的核心内容是谋业。由此,在工学结合中充分发挥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的作用,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中体验职业的快乐,从而增强学生自我超越的勇气,积蓄创新创业的信心。

古人言,信者,服也;心者,智也。信心源于对价值观的认可,是对决定必成的信念。大诗人苏轼曾说“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这就是有志者事竞成的道理。我国职业教育的春天已经来临,高职生的用武之地广阔,只要心存成才信心,相信“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仓海”,成功和胜利总会属于你。(周晓玲系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邱开金系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高职教育研究所所长、教授)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