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零投档”现象需要理性解读

2014年08月27日 来源:中国教育报
二维码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新学期即将开学,各地高考录取陆续进入扫尾杀青和回顾总结阶段。近日,中国青年报一篇题为《高职学校遭遇大面积“零投档”》的报道,一石激起千层浪,在网上网下搅得沸沸扬扬。

单从标题的字面意义来看,这篇报道显然是职教领域一则“哪壶不开提哪壶”的负面新闻,在职业教育吸引力长期差强人意的当下,这样的“唱衰”无疑会让受众产生认知上的迷惑甚至误解,即便是对构建现代职教体系的主旋律,也会产生一些不可预知的干扰。对于已经收到高职院校录取通知书、欢欢喜喜准备开学的万千学子来说,这无疑也是一个非常尴尬的话题。

其实,高职院校招生遭遇“零投档”并非新鲜事物。正如该文所述,早在2011年,山东等省就曾出现过令人乍舌的“零投档”现象。此后几年,这一状况越来越普遍、越来越常态化。从新闻从业者的角度出发,进行这样的报道是为了促进职教人形成自知意识和自救意识,戒除人们对于职教发展形势的盲目乐观,激发全社会对职业教育的高度重视和合力支持。然而,从比照现实的角度看,我们更需要对高职院校招生过程中出现的“零投档”现象给予客观认识和理性解读。

首先是对“数字”的理性认识。以陕西省为例,该省今年参加招生的文史类院校有597所,其中139所院校遭遇了“零投档”;理工类640所院校中,“零投档”院校多达181所。光从纯数字上看,确实怕人,并很容易让人将高职院校与“招不到学生”、“关门倒闭”之类的敏感热词挂起钩来。而事实上,今年共有1237所高职院校在该省投放了120076个高职招生计划,其中有84073名考生成功投档,占到了整个招生计划的70.02%。通过这样的对比,“零投档”数字的“危险系数”将会舒缓许多。

其次是对“灾情”的理性认识。报道称高职学校“零投档”全面爆发,事实上,即便各省都爆发了“零投档”,我们也需要查实究竟哪些学校是“零投档”的主角。其中,“外省计划”、“中西部地区”、“弱势行业”、“民办院校”等诸多关键词不容忽视,它可以帮助人们比较理性地解读“灾情”,而避免陷于盲目的恐慌。

再其次是对“原因”的理性认识。离开了理性分析和刨根问底,我们很容易将高职院校的“零投档”归因于学校办学质量不高、信誉不好,这样的判断显然有失客观和公允。如果我们忽略了地域弱势、行业弱势、“90后”独生子女恋家、民办院校不享受政府财政支持而收费较高等诸多客观因素,就会对高职院校的“零投档”产生误判,甚至会影响到国家依此对职业教育发展的决策和顶层设计。

撰写此文,并非一味为高职院校的生源危机开脱免责,更不是盲目为职业教育高唱赞歌,而在于警示全社会对当前的职教发展形势作出客观的评判。国家在敦促职业院校普遍提升办学质量、打造办学特色的基础上,须为职教发展营造更加宽松的环境,制订更加有利于不同体制院校公平发展、推动职业教育优质发展、促进职教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政策,并及时改进和纠正目前高考政策中人为分等划级的按批次招生、强令高职院校划列外省计划等不合理规定。唯其如此,全国职教工作会议的精神才能得到圆满贯彻,构建现代职教体系的宏伟蓝图才能得以顺利实现。

(作者 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高教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王寿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