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工艺美术职技学院:让艺术生实现内涵式发展

2013年11月08日 来源:光明日报
二维码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让艺术生实现内涵式发展

——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课程改革纪实

10月,“第十届全国高校摄影展览”在新疆落幕,来自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的王汝娇从本科生中脱颖而出,以一组《中国元素》摄影作品拿下江苏省唯一的全国一等奖。

“王汝娇的成功是苏州工艺美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产物。近年来,学校不光注重学生的专业技能,还将学习习惯、创新能力等放到重要地位。”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王建良介绍说,构建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通识课程与公共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与公共基础课程相融合的人才培养课程模式,学校打造了网络教学、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三部分组成的“双融合”课程教学内容,帮助学生实现内涵式发展。

网络课程,让学生实现自主学习

信息时代该怎么做老师?个性化的需求如何与课程对接?去年,苏州工艺美院启动的课程信息中心作为大学课程“试验田”,深度接触了这些问题。

如今,在苏州工艺美院,学生只需凭借个人校园账号就可以登录课程信息中心网站,在任课教师提供的全部课程内容的“一桶水”中,自主选择“几碗水”,定制“个性化”的学习菜单。

共享型“课程中心”中有64门公共基础课,配备了课程资源库、教学视频资源库、优秀毕业设计资源库等。课程信息中心主任施教芳告诉记者,系统中还设置了过程跟踪、学习进度统计、课外自测等环节,让学生自主安排学习时间、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考虑到90后爱“晒”的个性,苏州工艺美院在系统中增加了在线作品秀、微博分享学习心得、在线与老师互动等内容。并且,学生毕业后,个人账号依然有效,学生可以随时回母校“充电”。

伴随着网络学习平台的推广,工业设计系产品班的曹凯尧渐渐找到了学习的乐趣,实现了自主学习。他说:“通过预习、资料收集、课堂互动、课后独立思考完成作业,在学习和实践参与中收获到了交流的快乐和认可。”

课堂改革,告别“一言堂”

至今,许多工艺美院2005级学生还记得那年“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作业:以“秋叶情怀”为主题,融入艺术设计和对大学生活的思考,图文并茂。

思修课为何要做设计?秋叶如何与大学生活联系起来?这份作业一下子在学生中间炸开了锅。学生们一边寻找灵感,一边反思大学生涯。当他们在画出的枫叶上写下“我希望能够拥有一个美丽的金秋果实,不管人生的道路如何曲折,我都会勇敢地走下去”时,终于理解了老师的良苦用心。

在许多高等院校仍在背诵思修书的时候,苏州工艺美院已经开始让学生“抛开”课本。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廖军表示,“抛开”课本并不是抛弃课本和忽略课程,恰恰相反是把课本和课程“装在心中”,通过自身的思考理解课本和课程的内容。

“我们策划了‘青春相伴·追梦中国’等社会实践,通过已毕业学长学姐的寄语,教导学生珍惜大学生活。”公共基础部主任黄琴介绍,“通过实践学习,与社会接触、综合理解问题,学生的学习在现实中‘活’起来。”现在,苏州工艺美院越来越多的老师成为了信息的整理与集成者,课堂上不再“一言堂”,而是在讨论式的学习中,保护学生的主体地位。

创新实践,放眼“全人”培养

多年来,苏州工艺美院以“工作室”为载体,校企联合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建实训工作室,推进具有现代艺术设计与传统工艺美术专业特色的课程模式、教学模式、教学评价模式,形成了“镇湖模式”“桃花坞模式”等校企合作育人平台。

然而,工艺美院认识到,要培养“全人”,必须要在实践模式上进行创新。“衡量一个学生的综合素质,就业率、第一个月工资多少不是标准,而是靠人文素质、思维方式、学习习惯、工作习惯以及对社会的贡献等体现出来的。”

在工艺美院装饰艺术系“嘉宾定制专项首饰设计”实践课程上,老师为学生们邀请了10位嘉宾,由学生对嘉宾作面对面的访谈,自己动手设计制作饰品。“我希望这次教学能使学生体会到设计的根本意义,就是动用自己的智慧去解决具体的问题,并且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提升自己的能力。”装艺系首饰工作室教师罗振春说。

“平时,学校还会组织一些趣味性的课外实践活动,像‘磕磕碰碰’论坛,鼓励观点互相碰撞,增强讨论热情;‘异想天开’学生创意作品展,调动我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学生曹光阳告诉记者,每年的“毕业开放周”和“自我展示一条街”会把校园变成创意的海洋,各种手工创意小礼品、皮衣作品、手工饰品随处可见。(记者 苏雁 通讯员 许学建)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