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新型职业农民的乡野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乡野朝阳——职业农民的思考
站在河西走廊东端的武威凉州田野,看着一望无际的玉米种田,王大伟的脸上洋溢着难得的快意——永丰滩乡这片由他自主经营的1500亩土地,印证了这个“85后”青年作为一个新型职业农民的丰硕成果。
2008年从甘肃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毕业后,自小生活、成长在这块土地上的他,第一次违抗了父母让他“跃出农门、考公务员”的想法,又一头扎进这片热土,成为了天天和农业、农村、农民打交道的种粮人。
在不少地方新生代劳动力离农去农现象严重的今天,王大伟的选择看似另类,却绝不孤独——同在凉州区长城乡的校友冯金延,经营着面积5000亩、注册资本8000万的种子公司;远在兰州市和平区的同学周东亮,承包了花田,专门培育蝴蝶兰、红顶等观赏花卉;还有更多的师兄弟,遍布农村的广袤土地上,用自己的汗水和行动去努力解答“谁来种地”“地怎么种”这个事关13亿人饭碗的问题……
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刻不容缓
王大伟从事的育种业意味着一个新兴称谓——现代职业农民。
“新型职业农民是以农业为职业、具有较高的素质和一定的专业技能、收入主要来自农业生产和经营的现代农业从业者,可分为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和社会服务型三种类型。”教育部职成司司长葛道凯给新型职业农民下了这样的界定。他认为,新型职业农民是相对于传统农民和兼业农民而言的,是阶段性、发展中的新概念,应具有高度的稳定性、社会责任感和现代责任观念。
教育主管部门乃至国家对新型职业农民的重视由来已久。
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这对解决未来“谁来种地”问题意义深远,事关国家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大局。现实中,不少专家更是直指“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的重要意义。据了解,当前很多地方的农村青壮年劳力集体出逃、奔向城市,过着打工生活。在田间地头,农业生产只好由妇女、儿童、老人组成“杂牌军”来承担,80后、90后新生代农民离土地越来越远,并且普遍缺乏从事农业生产的意愿与技能。
我国涉农职业教育发展情况不容乐观。据统计,2012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农林牧渔类专业招生71.98万人,占总数的9.54%;在校学生数218.86万人,占到总数的10.35%,招生规模连年下降。高等职业教育农林牧渔类专业招生5.62万人,占总数的1.79%;在校学生数16.96万人,占总数的1.76%,比例偏低。
在这样的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培养被视作解决“没人种地”问题的良策。
从培养“龙头农民”开始培养职业农民
兰州郊区皋兰县九合镇钱家窑村村民朱宗其,做梦也没想到自己还能上大学,学的还是自己干了一辈子的事儿——种地。今年农闲时,他和十几个老伙计一起被邀请到甘肃农业职业技术学院,除了病虫害防治、经营管理等课程外,打篮球、拔河、计算机也成了必修课。而这样的创新实践课,甘肃会宁、通渭、静宁、榆中、高台、皋兰等地的老百姓都能享受到。
如今,送技术、送课堂到田间地头,开展农民创业培训,正成为不少职业院校大力探索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的一幅幅生动画面。
在甘肃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农经系教授许开禄的印象里,以前的农民培训只是强调技术技能,随着农业产业化、机械化农场和专业合作社的出现,对农民的培训开始关注现代经营理念、自主创新、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业实体化经营,“新型职业农民呼之欲出,而传统农业做不大,也做不起来。”
“现代农业、职业农民、创业技巧、营销知识等引发了农民的兴趣。近几年村里出现了农业大户。根据他们收益多少,这些农户被分成三四五星级户,能获得奖金和电脑。这些农民的热情和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人的素质也在改变。”甘肃农业职业技术学院院长李敏骞直言农民创业培训正初见成效,“从培养‘龙头农民’做起,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及具有创业精神、奉献精神、社会责任心和农村致富的带头人具有很强的示范带动性。”
致力于农民创业培训的同时,甘肃农业职业技术学院还注重对未来职业农民——在校学生加强专业教育、培养农民情怀。
“学院根据各专业的特点分别实施了‘早体验、分段式、一体化’三种实践教学模式,保证不同专业学生在不同时期以各自的形式有效完成半年以上的企业顶岗实习。”甘肃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招就处处长马万锋告诉记者。
拥有4000多亩年生产面积的王大伟就是这种教学模式的受益者。“在校时尽管读的作物生产技术专业,可连玉米的父本、母本都分不清楚。”自从跟着老师下到田里,王大伟晒得黝黑,终于把书本上的农业知识与农业实际对上了号!
新型职业农民培养任重道远
“农业劳动力弱化情况严重,再加上农民的整体文化素质较低,严重制约了他们接受新技术的能力。”李敏骞说,“传统的全日制教学教不出新型职业农民,教育部门和学校需变革学习内容和教学方式。”
从学校毕业5年多后,冯金延以为“学校实践课程不少,但考试内容还是比较死板。现在要再让我答当初的名词解释题,绝不会是之前的死记硬背,而是有了切身体会后的融会贯通。”
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则认为,在当前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农业生产朝集约化方向发展,出现了很多新事物,尤其信息技术的应用,解放了劳动力,但对农民的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智能化拖拉机、无人驾驶飞机已经在多地应用,相应的课程体系也应该重新设计。
现实提出的种种难题,李敏骞也有着自己的思考,“既要创新农民创业培训机制,充实师资和培训队伍,保障培训经费落实;还要不断丰富深化培训内容,与农民创业致富紧密结合,与当地特色产业、主导产业、市场需要结合,充分调动农民积极性。同时,建议政府能够尽快建立惠农支农创业服务体系,为农民创业拓宽融资渠道,支持创业农民发展,提高创业农民抗风险的能力。”(本报记者 朱振国 邓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