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育要扎根区域沃土才能长成参天大树

2013年04月16日 来源:中国教育报
二维码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学校无论大小,不问办学时间长短,也不管地域状况如何,都会或多或少地积累下自己的办学特色。尤其是对于职业院校来说,相比普通教育更容易形成自己特有的做法和经验。而对于一所从举步维艰起家,只用了短短10年时间,就以过硬的成绩获得教育部人才培养评估“优秀”荣誉的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来说,其办学举措无疑更少不了若干可圈可点之处。深入挖掘其中的点点滴滴,对其他同类院校的办学将会起到一定的借鉴和启发作用。

  今天的报道,用了比较大的篇幅,浓墨重彩地介绍安庆职业技术学院教师指导当地农民进行田间管理、与企业共建建筑工程测量中心、与企业合办现代纺织技术专业、与企业合作推广PM2.5净化器研发项目,以及毕业生创办永顺农资公司且取得较好业绩等一系列足以让学院管理者引以为豪的鲜活事例,读来令人振奋、发人深思。毫无疑问,记者之所以能够“不厌其烦”地列举出这么多生动的个案来,其底气自然来自学校实实在在的创新和实干;而新闻报道由始至终的通篇“罗列”,显然不是简单的案例堆砌,而是对贯穿办学主线的业绩和理念的佐证。

  这条主线便是,紧密契合区域发展,在服务区域产业建设、服务行业企业发展、服务教师职业发展和服务学生终身发展的过程中,实现学院事业健康、快速、创新发展。

  安徽省安庆市属于我国三线城市,山区的自然条件制约着现代产业尤其是规模工业的发展,在这样的经济欠发达地区举办与经济发展高度关联的职业教育,其难度可想而知。企业发展水平低,职教培养的人才留不住,企业得不到职业院校的“好处”,自然没有兴趣与学校合作;而校企合作落实不到位,又会直接影响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影响毕业生的出路、学校的招生乃至学校的长远发展,进而形成恶性循环。这样的恶性循环,在全国很多经济欠发达地区都广泛存在。然而,安庆职业技术学院却能在逆境中求生存并实现良性发展,关键在于紧紧抓住服务区域产业发展这一宗旨,依托国家级安庆经济技术开发区,建立学院与地方政府、工业园区及企业沟通的常态机制,着力推进校企合作,在服务区域产业发展中找准学院、园区、政府、企业、学生等各方利益的平衡点,在共赢发展中壮大自身的实力,创树自己的品牌。

  专业的建设同样离不开区域产业的沃土。受人才市场调节机制的影响,“远程输出型”人才培养是很多内陆、偏远省市职业院校曾经追捧且还在犹豫坚守的发展模式。在这一理念指导下,学校专业设置的着眼点往往偏离区域产业实际,而一味迎合“长三角”、“珠三角”等地一线城市的产业需求,短期内毕业生的就业率上去了,但三五年以后学生回乡就业和创业发展的路却被堵死了,学校的专业建设也因长期不接“地气”而失去活力。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教训代价甚大。安庆职业技术学院立足园艺服务农业、立足建筑服务房产、立足材料检测服务纺织服装、立足科技研发服务技术创新,在专注区域产业发展的服务实践中,使学院的专业建设实现了从无到有、由弱到强的质变。

  区域产业的沃土更是教师成长的摇篮。安庆职业技术学院选派管理人员到区政府和市发改委、经信委、商务局等部门锻炼,邀请企业高管到学院管理岗位挂职,有效建立了深度互融的交流通道,对于学院掌握产业发展信息、了解政府决策规划、把握企业脉搏,提供了制度保障。在这样的背景下,学院教师与企业工程师共建校内实训基地、共担研发任务、共同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共同开发专业课程,经过如此实战训练,教师的专业基础更实、产业经验更丰富、研发实力更强,“双师”名副其实,人才培养质量更能得到保证。

  密切的校企合作、根植区域产业的专业教学、实景呈现的校内实训环境、支柱产业和品牌企业的顶岗实习,使得学生成为学院扎根区域沃土办学的直接受惠人和最大得益者。源于企业一线的研发经验、企业资深导师的直接指导,夯实了学生的专业基础,而专业本位、能力本位、素质本位的育人理念,有效提升了学生的职业素养、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

  职业教育是与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契合得最为紧密的教育类型,高等职业教育更是地方产业升级和转型发展的助推手和主力军。实践证明,高职教育要履行自己的职责,就必须与区域经济同成长、共发展,只有扎根区域沃土,才能长成参天大树,无论是教师、学生,还是专业、行业,乃至一所院校甚或整个区域职业教育,概莫能外。 (作者 王寿斌)

  (作者系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高教研究所副所长)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