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山东省委组织部 山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等10部门关于印发《“万名博士、十万 硕士、百万大学生创业齐鲁计划” 实施方案》的通知

2021年12月24日   来源:中共山东省委组织部

“万名博士、十万硕士、百万大学生

创业齐鲁计划”实施方案

为深入实施人才兴鲁战略,打造新时代人才聚集高地,按照省委2021年工作动员大会部署,在全省推动实施“万名博士、十万硕士、百万大学生创业齐鲁计划”,力争2021年、2022年吸引集聚1万名以上博士、10万名以上硕士、100万名以上大学生来鲁创新创业。特制定实施方案如下。

一、发挥各类用人主体集聚人才作用

1.支持发挥“十强”现代优势产业集群大力集聚青年人才。以“十强”现代优势产业集群发展为重点,用好“十强”产业人才开发路线图,加强全省“人才工作重点联系企业库”入库企业联系服务,加快培育科技型企业,积极支持新业态新模式发展,集聚青年人才。今明两年16市(含驻地中央企业)每年吸引大学生60万人左右(责任单位:16市)。今明两年省属国有企业每年吸引博士、硕士、本科及以下高校毕业生分别不少于260人、3900人、1.8万人(责任单位:省国资委)。

2.依托高校院所大力集聚青年人才。部属、省属高等院校(含附属机构)要加大集聚青年人才力度,优化师资队伍结构,今明两年每年吸引博士不少于3500人,具有博士学位授权点的高校专任教师中博士占比不低于45%(艺体类不低于20%),具有硕士学位授权点的高校专任教师中博士占比不低于25%(艺体类不低于5%)(责任单位:省教育厅)。省属以上科研院所要聚焦科技自立自强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快壮大青年科研人才队伍,今明两年每年吸引博士、硕士不少于600人、200人(责任单位:省科技厅)。省属医疗卫生机构要面向推进健康强省建设,打造医疗卫生人才高地,加快集聚青年医疗卫生人才,今明两年每年吸引博士、硕士不少于400人、800人(责任单位:省卫生健康委)。

3.依托各类创新创业载体大力集聚青年人才。省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大学科技园等创新服务平台要提升创新创业服务能力,到2022年达到650家左右,在孵企业达到2万家左右(责任单位:省科技厅)。发挥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带动作用,今明两年每年吸引带动3000人以上实现创新创业(责任单位: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4.支持各级机关事业单位大力集聚青年人才。进一步发挥公务员岗位对青年人才的集聚作用,今明两年每年统筹拿出不少于1100个公务员岗位用于招录高校应届毕业生,全省每年招录选调生1500人左右(责任单位:省委组织部,16市)。除省属高校、科研院所、公立医院外,今明两年每年省属其他事业单位提供不少于1000个岗位(责任单位:省委编办、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充分发挥各市学校、科研院所、医院等事业单位吸引青年人才作用,16市今明两年每年吸引博士、硕士(含驻地中央企业)分别不低于800人、43100人(责任单位:16市)。

二、畅通青年人才来鲁留鲁渠道

1.大力开展青年人才精准对接活动。扩大“山东—名校人才直通车”活动高校覆盖范围,探索同一时间同步组织多场线下活动,今明两年每年省市联动举办线下活动100场以上、常态化组织线上招聘,优化直通车网上对接平台(责任单位: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16市)。深入实施“青鸟计划·就业服务季”,今明两年每年线上线下开展招聘活动100场次(责任单位:团省委)。组织中小企业网上百日招聘高校毕业生活动,开展“才聚齐鲁 成就未来”省属企业招聘专项行动(责任单位: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国资委)。

2.积极组织大学生感知山东。扩大感知山东平台规模,组织与清华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共建博士研究生社会实践基地(责任单位: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年内新建“青年驿站”“青鸟驿站”100处(责任单位:团省委)。开展“青鸟计划·实习实践季”行动,今明两年每年发动不少于1万名大学生深入各市机关企事业单位实习,不少于50万名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开展国内知名高校师生“山东城市行”系列活动。加强青年就业见习工作,每年组织不低于2万名青年参加就业见习(责任单位: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团省委,16市)。

3.发挥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人才对接引进作用。实施“百家机构助千企”行动,今明两年每年组织100家以上省内知名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对接1000家以上重点骨干企业、重大项目,精准提供招聘等专项服务(责任单位: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16市)。

4.拓展海外优秀青年人才对接渠道。深入实施海归英才汇聚计划,依托“海洽会智慧云平台”,通过海外“双百”渠道、省海外引才工作站、联络处和各设区市的海外渠道,加强与山东籍海外人才的联络,建立重点企业服务机制,办好创业导师走进留创园、海外赤子报国行、海归创业训练营等引才活动(责任单位: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16市)。组织实施山东省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海外),今明两年每年引进海外优秀青年人才100人左右(责任单位:省科技厅)。

5.加大博士后招引力度。今明两年新设博士后创新平台不少于80家,每年提供博士后岗位不少于2500个。定期掌握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知名高校拟出站博士后信息,精准提供岗位需求、就业服务(责任单位: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16市)。

6.提高驻鲁高校毕业生留鲁率。推动高校主动对接驻鲁企业需求,加大校企合作、实习实践等共建工作,为毕业生留鲁就业创业提供更多平台和机会(责任单位:省教育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在省内高校建立高校毕业生留鲁就业创业工作站,加强就业培训、创业指导、融资孵化等服务,吸引鼓励高校毕业生留鲁来鲁就业创业(责任单位: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教育厅)。

三、丰富完善青年人才创新创业支持政策

1.完善用人单位吸纳青年人才激励政策。2021年1月至12月,中小微企业新吸纳劳动者就业并组织开展以工代训的,按吸纳人数给予企业职业培训补贴(责任单位: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财政厅)。对吸纳高校毕业生较多的中小微企业,优先列为“专精特新”“瞪羚”“独角兽”培育对象(责任单位:省工业和信息化厅)。鼓励国有企业通过在重点高校设立奖学金、科研基金等,识别发现引进优秀高校毕业生,所需经费可视为科研经费投入(责任单位:省国资委)。

2.创新青年人才引进使用机制。支持省内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按规定联合引进优秀硕士、博士等急需紧缺青年人才,聘用为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编制(人员控制总量)内人员,与企业签订工作合同,完成企业科研开发和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任务(责任单位: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及其主管部门、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16市)。省属事业单位引进博士,市属事业单位引进硕士、博士,各级引进急需紧缺专业青年高层次人才,通过追加用编进人计划,足额给予编制保障,已满编超编的使用周转编制予以保障(责任单位:省委编办、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16市)。梳理可设立科研助理岗位的科研项目,今明两年每年开发科研助理岗位不少于3000个(责任单位:省科技厅)。在符合条件的省属高校试点推行“准聘长聘”制度(责任单位:省教育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按职责分工)。

3.集成政策优势集聚青年博士。通过泰山学者青年计划、齐鲁青年人才工程等省级人才工程设立一批优秀博士岗位,集成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海外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等科研项目,叠加省、市博士(后)生活补贴、安家补贴等政策,加大集聚青年博士力度(责任单位:省委组织部、省科技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

4.加大青年人才创业扶持力度。深入实施创业推进行动,今明两年每年支持不少于2万名有意愿、有潜能的毕业生投身双创,全省每年培训1000名有持续发展和领军潜力的初创企业经营者(责任单位: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完善创业担保贷款政策,落实一次性创业补贴政策。组织“创业齐鲁·共赢未来”高层次人才创业大赛、“创客中国”大赛、中国山东(青岛)博士后创新创业成果大赛、山东人力资源服务创新创业大赛、山东省创业大赛和省留学人员创业大赛,今明两年每年遴选200个左右优秀创业项目给予支持(责任单位:省科技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今明两年每年举办市级以上“青创赛”活动10场以上,每年组织20万名省内学子参与“挑战杯”大学生创新创业系列赛事(责任单位:团省委)。

5.帮助青年人才解决好关键小事。加大“齐鲁人才政策字典”宣传推广,推行人才政策“无形认证”“政策找人”,及时落实生活补贴、住房租赁补贴、安家补贴等政策(责任单位:省委组织部、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财政厅、省住房城乡建设厅,16市)。省、市通过建设人才公寓、以低于市场租金标准提供或定向配租保障性租赁住房、提供临时性住房安置或补贴等方式,加大青年人才安居支持力度(责任单位: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国资委、省财政厅、省发展改革委、省人才发展集团,16市)。高层次人才和博士的配偶在异地就业的,各市和用人单位要积极创造条件,妥善安排工作;暂时无法安排的,用人单位可按规定发放一定年限生活补助。用人单位聘用或引进的高校毕业生,被认定为高层次人才(含急需紧缺专业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和技能人才)的,子女接受学前教育、义务教育,结合本人意愿及当地实际在所在市统筹安排入学(责任单位:省委组织部、省教育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16市)。

四、建立协同推进工作机制

1.加强组织领导。在省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领导下,建立协同推进工作机制,细化制定工作台账,落实责任处室和联系人,定期调度工作进展,及时协调解决计划推进中遇到的困难问题。

2.强化推进落实。将计划完成情况纳入各市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和高校、科研院所、医疗卫生机构、省属国有企业考核体系,由各考核主管部门负责,加强督导调度,对工作推动不力的进行约谈。

3.加大宣传力度。综合运用各类新媒体,通过制作专题片、网络直播、聘任校园大使等多种途径,加强“人才山东”品牌和各类人才政策、活动宣传推介,加大对高校毕业生及家长等重点群体的人才政策精准推送,讲好山东人才故事,营造“创业山东”浓厚氛围。


 

通信地址:北京市西城区西直门外大街18号金贸大厦C3座  邮政编码:100044

版权所有:教育部学生服务与素质发展中心(原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     京ICP备19004913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47号

事业单位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