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高等院校:
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和新冠肺炎疫情叠加等多重因素影响,今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非常复杂严峻。为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稳就业特别是多措并举做好高校毕业生等群体就业工作的决策部署,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切实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高度重视,加强研判,确保高校毕业生就业稳定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高校毕业生就业更是重中之重,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事关国计民生,事关发展大局和安全稳定。当前,疫情防控工作正处于关键阶段,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也即将进入黄金期和高峰期,各高校要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时,把毕业生就业工作摆上重要日程。各高校要提高站位、压实责任、主动作为,掌握本校就业动态,密切跟踪疫情对就业的影响,及时组织相关部门科学研判,转变就业服务观念,制定可行有效的工作方案,以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需求为出发点,根据疫情发展和疫情防控动态变化,不断调整工作方法,确保今年我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总体稳定。
二、细化部署,提高服务,充分落实好各项就业工作
(一)深化就业服务。一是做好就业招聘服务。疫情防控期间,暂停举办各类高校毕业现场招聘活动,各高校要积极搭建网上就业供需服务平台,大力推进面向用人单位和高校毕业生的线上招聘求职服务,利用网络新媒体等进行供需精准对接,实行视频宣讲、远程面试、网上签约。收集毕业生的就业简历,积极对接、主动推荐给用人单位,提高供需匹配度。二是做好就业信息共享服务。完善就业信息共享发布机制,加大力量做好本校就业网站、就业公众号等新媒体的运营,畅通线上就业信息收集与发布渠道。及时整理国家、地方、高校等各级各类就业网站的岗位信息,挖掘更多就业信息,做好审核归集,按照毕业生需求,分门别类地进行推送。深入挖掘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创造的就业机会,支持毕业生实现多渠道就业。三是做好就业手续办理服务。各高校可引导用人单位和毕业生通过信函、传真、网络、邮寄等方式签订就业协议、办理就业手续。对离校时未落实工作单位的高校毕业生可按规定将档案在学校保留两年,待落实工作单位后再及时办理就业手续。引导用人单位适当延长招聘时间、推迟体检时间、推迟签约录取。
(二)积极开展就业指导。在职业规划与求职指导上,可通过视频直播教学、在线案例分享、“一对一”线上咨询、新媒体推送等形式,为毕业生提供其需要的经验指导。在求职心理疏导上,组织有经验的职业指导师、心理咨询师和高校心理学教师等,推出一批在线咨询指导课,开通心理热线,让毕业生树立良好的就业心态。在就业引导上,密切掌握毕业生思想动态,根据其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提供耐心细致的指导,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三)做好重点群体就业帮扶。对建档立卡贫困家庭毕业生、身体残疾毕业生、就业困难毕业生、受疫情影响的困难家庭毕业生等群体提供“一对一”的就业帮扶,有针对性地推送就业岗位,做好心理辅导。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继续实行建档立卡农村家庭高校毕业生就业帮扶行动,通过建机制、强帮扶、重推荐,确保实现有就业意愿的建档立卡毕业生100%就业。
(四)助力非全日制研究生就业。2017年起,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由国家统一下达招生计划,考试招生执行相同的政策和标准,培养质量坚持同一要求,学历学位证书具有同等法律地位和相同效力。有关高校要加强对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就业指导服务,广泛应用“互联网+就业”新模式,精准推送就业政策、岗位和指导信息,加强校园招聘活动管理,不得发布含有教育形式限制性条件的招聘信息。对取得学籍并完成学业的全日制和非全日制毕业研究生,按规定统一办理就业手续,定向就业的研究生按定向合同就业。
三、加强组织领导,做好就业工作预案
(一)落实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各高校主要负责同志要亲自部署,分管领导要靠前指挥,抓紧部署应对疫情、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预案,要确保毕业生就业工作“机构、经费、人员、场地”四到位。院系领导要落实责任,辅导员(班主任)要密切关注毕业生就业进展情况,健全就业、招生、教学等机构分工负责、协同推进的工作机制,千方百计促进毕业生就业创业。
(二)加强就业工作规范管理。认真落实就业统计工作“四不准”“三严禁”要求,各高校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和数据一定要认真核查,严禁弄虚作假,确保高校毕业生就业数据的真实性与准确性。要密切关注疫情发展和就业进展,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统计监测。
(三)尽量减少人员聚集。对于确需组织开展的相关就业活动,要采取有效措施防范疫情。活动场所要进行卫生消毒,工作人员要测温、配备口罩、手套等,对服务对象的来访时间进行合理错峰安排,制定处置突发状况的应急预案。
(四)强化网络招聘规范管理。要严格审核工作岗位信息,严密防范招聘陷阱、就业欺诈、“培训贷”、传销等违法行为。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就业歧视,引导和规范学生及用人单位诚信签约。及时跟进岗位需求、签约进展等情况,密切关注学生心态、舆情动态,对出现的苗头性、倾向性、潜在性问题要及时报告、尽早化解,确保高校毕业生就业局势稳定。
青海省教育厅
2020年3月4日
通信地址:北京市西城区西直门外大街18号金贸大厦C3座 邮政编码:100044
版权所有:教育部学生服务与素质发展中心(原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 京ICP备19004913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47号